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湾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小题1】下列文言语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邻国之民不少   加:更
B.则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无:不要
C.罟不入洿池 数:细密
D.鸡豚狗彘之 畜:牲畜
【小题2】下列文言语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无如寡人用心者   徒慕君高义也
B.则修文德来之   然而隐忍
C.然不王者 不患寡患不均
D.非我也,岁 其闻道固先乎吾
【小题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设喻,暗示梁惠王移民移粟之举跟邻国国君治国不尽心的表现无本质区别。
B.孟子是反对诸侯间无休止征战的,一句“王好战,请以战喻”表露出了他的这种思想和论辩的目的。
C.孟子所主张的“仁政”的内容,概括地说,包括养民、富民、教民这几方面,孟子认为要想“王天下”,教民最重要。
D.对于社会混乱、哀鸿遍野的局面,不加以改变,却归罪于年成不好,这无异于拿刀杀人却归罪于兵器。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01 07:49:0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小题1】选出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   )
A.①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②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B.①填然鼓之,兵刃既接 ②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C.①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②寒衣处处催刀尺
D.①颁白者不负载于道路矣 ②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小题2】选出与例句(划线处)句式相同的一项(   )
例句: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C.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D.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的分析说明,有错误的一项是(   )
A.《寡人之于国也》是《孟子·梁惠王上》中的一章。孟子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最有声望的大师,这篇文章写了孟子同梁惠王的一次谈话。
B.本文是表现孟子“仁政”思想的文章之一,论述了如何实行“仁政”以“王道”统一天下的问题,孟子认为只有“行王道,施仁政”,才是治国的根本办法。
C.孟子“王道”的理论基础就是民本思想,重视人的生存权利,所以他对那些不行仁政,残酷掠夺百姓的封建王侯深恶痛绝。本文就辛嘲讽了以贤君自居的梁惠王。
D.本文写作上有三个特点。结构严谨:看似散漫无序,实则层次分明,环环相扣;善用象征手法:先藏主旨,旁敲侧击,渐露本题,文字显得从容不迫;气势充沛:语言上使用整齐的排偶句式,音节铿锵,显出雄辩气势。
【小题4】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王好战,请以战喻。
(2)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