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言文字运用
- 文章作者
- 春秋
- + 战国
- 孟子(前372-前289)
- 庄子(约前369-前286)
- 荀子(前313-前238)
- 韩非子(前280-前233)
- 吕不韦(前292-前235)
- 列子(约前649-前606)
- 屈原(约前340-约前278)
- 宋玉(约前298-222)
- 西汉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唐
- 五代十国
- 北宋
- 南宋
- 元
- 明
- 其他明代作家
- 近代
- 语言知识
- 阅读与鉴赏
- 写作
武王问太公曰:“立将之道奈何?”
太公曰:“凡国有难,君避正殿。召将而诏之曰:‘社稷安危,一在将军。今某国不臣,愿将军帅师应之也。’”
“将既受命乃命太史卜斋三日之太庙钻灵龟卜吉日以授斧钺。君入庙门,西面而立;将入庙门,北面而立。君亲操钺持首,授将其柄,曰:‘从此上至天者,将军制之。’复操斧持柄,授将其刃,曰:‘从此下至渊者,将军制之。’见其虚则进,见其实则止。勿以三军为众而轻敌,勿以受命为重而必死,勿以身贵而贱人,勿以独见而违众,勿以辩说为必然。’”
“将以受命,拜而报君曰:‘臣闻国不可从外治,军不可从中御;二心不可以事君,疑志不可以应敌。臣既受命专釜钺之威,臣不敢生还,愿君亦垂一言之命于臣。君不许臣,臣不敢将。’君许之,乃辞而行。军中之事,不闻君命,皆由将出,临敌决战,无有二心。是故智者为之谋,勇者为之斗,气厉青云,疾若驰骛,兵不接刃而敌降服。战胜于外,功立于内,吏迁士赏,百姓欢悦,将无咎殃。是故风雨时节,五谷丰熟,社稷安宁。”
武王曰:“善哉!”
武王问太公曰:“吾欲令三军之众,攻城争先登,野战争先赴,为之奈何?” 太公曰:“将有三礼。”武王曰:“敢问其目?”
太公曰:“将冬不服裘,夏不操扇,雨不张盖,名曰礼将。将不身服礼,无以知士卒之寒暑。出隘塞,犯泥涂,将必先下步,名曰力将;将不身服力,无以知士卒之劳苦。军皆定次,将乃就舍;炊者皆熟,将乃就食;军不举火,将亦不举,名曰止欲将;将不身服止欲,无以知士卒之饥饱。将与士卒共寒暑、劳苦、饥饱,故三军之众闻鼓声则喜,闻金声则怒。高城深池,矢石繁下,士争先登;白刃始合,士争先赴。士非好死而乐伤也,为其将知寒暑、饥饱之审,而见劳苦之明也。”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臣既受命于专斧钺之威 专:独掌 |
B.敢问其目 目:条目 |
C.军皆定次,将乃就舍 次:次序 |
D.白刃始合 合:交锋 |
A.乃辞而行 羽化而登仙 |
B.是故智者为之谋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
C.无以知士卒之寒暑 仰观宇宙之大 |
D.炊者皆熟,将乃就食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
A.将既受命/乃令太史卜斋/三日之太庙/钻灵龟/卜吉日/以受斧钺 |
B.将既受命/乃令太史/卜斋三日/之太庙/钻灵龟/卜吉日/以受斧钺 |
C.将既受命/乃令太史卜/斋三日/之太庙/钻灵龟/卜吉日/以受斧钺 |
D.将既受命/乃令太史卜斋三日/之太庙/钻灵龟/卜吉/日以受斧钺 |
A.君王任命将军时,应该在太庙亲执象征兵权的钺和斧,郑重地授给将军,赋予他处理一切军务的权力。 |
B.将军接受任命后,将再次请求君王给予充分信任,并表明战胜敌人还需要智者出谋划策、勇士英勇战斗。 |
C.如果将军能做到“三礼”,那么无论攻城时还是野战时,士兵们都会奋勇争先,只想冲锋,不愿后退。 |
D.本文通过君王与太公问答,阐明了君王的立将之道和将军的领军之策,充分体现了太公高超的军事智慧。 |
(1)社稷安危,一在将军。今某国不臣,愿将军帅师应之也。
(2)士非好死而乐伤也,为其将知寒暑饥饱之审,而见劳苦之明也。
(一)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节选自《劝学》)
(二)
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不善答问者反此。此皆进学之道也。
(节选自《学记》)
(三)
夫明《六经》之指,涉百家之书,纵不能增益德行,敦厉风俗,犹为一艺,得以自资。父兄不可常依乡国不可常保一旦流离无人庇荫当自求身耳。曰:“积财千万,不如薄伎在身。伎之易习而可贵者,无过读书也。世人不问愚智皆欲识人之多,见事之广,而不肯读书,是犹求饱而懒营馔,欲而惰裁衣也。
(节选自《颜氏家训·勉学》)
【小题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虽有槁暴 槁:枯 |
B.金就砺则利 就:接近、靠近 |
C.又从而庸之 庸:归功 |
D.先其易者,后其节目 节目:项目 |
A.而寒于水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
B.又从而怨之 不知东方之既白 |
C.叩之以小者则小鸣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 |
D.是犹求饱而懒营馔 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
例句:此皆进学之道也。
A.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
B.月出于东山之上 |
C.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
D.蚓无爪牙之利 |
A.父兄不可/常依乡国/不可常保/一旦流离无人/庇荫当自求诸身耳 |
B.父兄不可/常依乡国/不可常保一旦流离无人/庇荫当自求诸身耳 |
C.父兄不可常依/乡国不可常保/一旦流离无人庇荫/当自求诸身耳 |
D.父兄不可常依/乡国不可常保/一旦流离无人/庇荫当自求/诸身耳 |
A.第一段文字中,作者首先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继而论述了学习在提高人的素质等方面有重大意义。 |
B.第二段文字中,作者提倡在求学时,要做“善学者”和“善问者”,这样就能更有效地解决学习问题。 |
C.第三段文字中,作者强调容易学会而又值得推崇的技艺就是读书。广泛涉猎书籍可以助世人安身立命。 |
D.这三段文字,围绕“学习”的话题,从不同角度进行了阐发。只有第一段文字使用了比喻和对比论证。 |
(1)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3)纵不能增益德行,敦厉风俗,犹为一艺,得以自资。
A.至于顿丘 君子之车 | B.感君区区怀 白露横江 |
C.列坐其次 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 D.制芰荷以为衣兮 携飞仙以遨游 |
A.雨雪霏霏 交广市鲑珍 | B.夙兴夜寐 鼓瑟吹笙 |
C.火尚足以明也 群贤毕至 | D.屈心而抑志兮 伏清白以死直兮 |
庖丁解牛
《庄子》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卻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小题1】下列对文中划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依乎天理/批大卻/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
B.依乎天/理批大卻/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
C.依乎天理/批大卻/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
D.依乎天理/批大卻/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
①古时以“泰山”喻岳父,以“泰水”喻岳母,以“伉俪”喻夫妇。
②古代“朔”指农历初一,“望”指农历十五,“晦”指农历三十。
③《礼记》曰:“幼名,冠字。”名是婴儿出生几个月由父亲取的,字是男子二十岁成人举行冠礼时取的,女子则在十五岁行笄礼而字。
④古代以山之南为阳,水之南为阴,反之,山之北为阴,水之北为阳。如华阳在华山之南,江阴在长江之南。
⑤《杜工部集》(杜甫)以官爵命名,《范文正公集》(范仲淹)以谥号命名,《贾长沙集》(贾谊)以居官地或居住地命名。
⑥ 古代“辰时”相当于现在的早上6点前后,“午时”相当于现在的中午12点前后。
A.①②③④ | B.③④⑤⑥ | C.①③④⑤ | D.①②⑤⑥ |
A.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 |
B.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 以无厚入有间 |
C.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提刀而立,为之四顾 |
D.进乎技矣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
A.庖丁的解牛刀,“以无厚入有间”,游刃有余,因此刀刃十九年“若新发于硎”。 |
B.庖丁解牛能做到“以神遇而不以目视”,主要原因是依乎天理,因其固然。 |
C.文章先后用了三种反差鲜明的对比来进行说理:一为庖丁解牛之初与三年之后的对比,一为庖丁与普通厨工的对比,一是将庖丁解牛与文惠君治国对比。 |
D.本文以庖丁解牛喻人的养生之道,阐释了庄子的处世哲学,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
(1)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2)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①偭规矩而改错 ②吾独穷困乎此时 ③怨灵修之浩荡兮
④伏清白以死直兮 ⑤佩缤纷其繁饰兮 ⑥自前世而固然
A.②③⑥ | B.②④⑤ | C.①④⑤ | D.②③⑤ |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节选自韩愈《师说》)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茎长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临百仞之渊,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节选自《荀子·劝学》)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
B.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
C.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
D.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
A.句读,古时称文词停顿的地方叫作句或读。连称句读时,句是语意完整的一小段,读是句中语意未完,语气可停的更小的段落。 |
B.百工,是中国古代主管营建制造的工官名称,以后沿用为各种手工业者和手工业行业的总称。 |
C.韩愈《师说》“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学问和技能。 |
D.“君子”广见于先秦典籍,被孔子赋予了道德的含义,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
A.《师说》针对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学习的恶劣风气,提倡能者为师、不耻下问;《劝学》启发我们,说理并不排除生动性,方法之一就是用比喻论证。 |
B.韩愈不顾流俗,直指师道不复的时弊,作有《师说》,振兴儒学,充满了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
C.《师说》以圣人孔子的实践为例,正面论述了正确的择师观。在从师而学方面,孔子曾向老子请教官职名称的由来,向郯子请教过有关礼的知识。 |
D.从《劝学》全文可以看出,荀子所讲的“学”,不仅指学习各种文化知识,还包括加强思想品德修养。 |
(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2)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小题1】对文中横线上文言文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 |
B.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 |
C.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 |
D.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 |
A.度:测量 | B.坐:通“座”,座位 | C.反:反对 | D.遂:于是 |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小题1】对上面文章中划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 |
B.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 |
C.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 |
D.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 |
A.欲:欲望 | B.度:用尺子度量 |
C.坐:同“座”,座位 | D.反:通“返”,返回 |
庖丁解牛
《庄子》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卻,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嘻,善哉!技盖至此乎? 盖:大概 |
B.批大卻,导大窾,因其固然 批:劈、击 |
C.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 委:卸落、坠下 |
D.善刀而藏之。 善:修治 |
①砉然响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
②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
③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
④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
A.①② | B.③④ | C.①④ | D.②③ |
A.庖丁开始解牛时,“所见无非全牛者”,说明他从一开始就专心致志,心无旁骛。 |
B.庖丁解牛能做到“以神遇而不以目视”,主要原因是依乎天理,因其固然。 |
C.庖丁的解牛刀,“以无厚入有间”,游刃有余,因此刀刃十九年“若新发于硎”。 |
D.本文以庖丁解牛喻人的养生之道,阐释了庄子的处世哲学,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
(1)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2)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