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言文字运用
- 文章作者
- 春秋
- + 战国
- 孟子(前372-前289)
- 庄子(约前369-前286)
- 荀子(前313-前238)
- 韩非子(前280-前233)
- 吕不韦(前292-前235)
- 列子(约前649-前606)
- 屈原(约前340-约前278)
- 宋玉(约前298-222)
- 西汉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唐
- 五代十国
- 北宋
- 南宋
- 元
- 明
- 其他明代作家
- 近代
- 语言知识
- 阅读与鉴赏
- 写作
(8)明足以察秋毫之末
(9)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10)犹缘木而求鱼也
(11)殆有甚焉
(12)其若是,孰能御之
度:王请度之 关山度若飞
度: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 衣服有制,宫室有度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
【小题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怒:愤怒 |
B.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名:命名 |
C.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是:这只 |
D.三餐而反,腹犹果然 犹:如同 |
①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 ② 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③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 ④ 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A.①②句相同,③④句相同 | B.①②句相同,③④句不同 |
C.①②句不同,③④句相同 | D.①②句不同,③④句不同 |
A.“南冥者,天池也。”是一句典型的被动句。 |
B.“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是宾语前置句。 |
C.“鹏之徙于南冥也”的“之”可视为“取独”。 |
D.“适莽苍者,三餐而反”的“反”通“返”。 |
(1)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
(2)之二虫又何知!
(三)舜相尧二十有八载,非人之所能为也,天也。尧崩,三年之丧毕,舜避尧之子于南河之南。天下诸侯朝觐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讼狱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讴歌者,不讴歌尧之子而讴歌舜,故曰天也。夫然后之中国,践天子位焉。而居尧之宫,逼尧之子,是篡也,非天与也。太誓曰:‘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此之谓也。”
翻译:夫然后之中国,践天子位焉。而居尧之宫,逼尧之子,是篡也,非天与也。奚谓过而不听于忠臣?昔者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为.五伯长,管仲佐之。管仲老,不能用事,休居于家。桓公从而问之曰:“仲父家居有病,即不幸而不起此病,政安迁之?”管仲曰:“臣老矣,不可问也。虽然,臣闻之,知臣莫若君,知子莫若父。君其试以心决.之。”君曰:“鲍叔牙何如?”管仲曰:“不可。鲍叔牙为人,刚愎而上悍。刚则犯民以. 暴,愎则不得民心,悍则下不为用。其心不惧,非霸者之佐也。”公曰:“然则竖刁何如?” 管仲曰:“不可。夫人之.情莫不爱其身,公妒而.好内,竖刁自獖①以为治内,其身不爱,又 安能爱君?”公曰:“然则卫公子开方何如?”管仲曰:“不可。齐、卫之间不过十日之行, 开方为事君,欲适君之故,十五年不归见其父母,此非人情也。其父母之不亲也,又安能亲君乎?”公曰:“然则易牙何如?”管仲曰:“不可。夫易牙为君主味,君之所未尝食唯人肉耳,易牙蒸其子首而进之,君所知也。人之情莫不爱其子,今蒸其子以为膳于君,其子 弗爱,又安能爱君乎?”公曰:“然则孰可?”管仲曰:“隰朋可。其为人也,坚中而廉外, 少欲而多信。夫坚中,则足以为表;廉外,则可以大任;少欲,则能临其众;多信,则能 亲邻国。此霸者之佐也,君其用之。”君曰:“诺。”居一年余,管仲死,君遂不用隰朋而与 竖刁。刁莅事三年,桓公南游堂阜,竖刁率易牙、卫公子开方②及大臣为乱。桓公渴馁而 死南门之寝、公守之室③,身死三月不收,虫出于户。故桓公之兵横行天下,为五伯长, 卒见弑于其.臣,而灭高名,为天下笑者,何也?不用管仲之过也。故曰:过 而 不 听 于 忠臣 独 行 其 意 则 灭 其 高 名 为 人 笑 之 始 也 。
(节选自《韩非子•十过》)
[注]①獖[fén]:阉割。②公子开方:本是卫国的公子,得到桓公信任,于是留在齐国做官。③公守之室:临时守卫的地方。【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匡天下 匡:扶正 |
B.君其试以心决之 决:决定 |
C.少欲则能临其众 临:面对 |
D.君遂不用隰朋而与竖刁 与:给予,指任用 |
A.为五伯长 何为其然也 |
B.刚则犯民以暴 余始循以入 |
C.夫人之情莫不爱其身 纵一苇之所如 |
D.卒见弑于其臣 其贤不及孔子 |
A.齐桓公向重病的管仲咨询佐政接班人,管仲在问答中表达了个人看法。 |
B.管仲认为鲍叔牙为人刚愎强悍,心中无所畏惧,不能作霸主的好帮手。 |
C.管仲认为隰朋是最合适的接任者,齐桓公先任用了他,后又任用竖刁。 |
D.作者认为齐桓公无识人之明又不听忠臣的劝谏,导致了其悲剧的结局。 |
A.过而不听/于忠臣独行其意/则灭其高/名为人笑之始也 |
B.过而不听/于忠臣独行其意/则灭其高名/为人笑之始也 |
C.过而不听于忠臣/独行其意/则灭其高名/为人笑之始也 |
D.过而不听于忠臣/独行其意/则灭其高/名为人笑之始也 |
(1)仲父家居有病,即不幸而不起此病,政安迁之?
(2)此霸者之佐也,君其用之。
(3)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4)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
(齐宣王)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孟子)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
王笑而不言。
……
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曰:“若是其甚与?”
曰:“殆有甚焉。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
曰:“可得闻与?”
曰:“邹人与楚人战,则王以为孰胜?”
曰:“楚人胜。”
曰:“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盖亦反其本矣。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
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 |
B.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 |
C.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 |
D.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 |
A.孟子,名轲,春秋时期邹国人。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与孔子并称“孔孟”。世称“亚圣”。《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 |
B.《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
C.中国,古代指中原地区,一般指今天洛阳至开封一带为中心的黄河中下游地区。 |
D.太山,即泰山,位于今山东省,为中国著名的五岳之一;北海,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中的“四海”之一。 |
A.孟子所说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与孔子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同样意思。 |
B.选文中所说的“不为”和“不能”,是指国君不推恩与百姓,也就是对百姓不实行仁政。 |
C.孟子主张要给人民一定的产业,使他们能够养家活口,安居乐业,然后再以“礼义”来引导民众。 |
D.梁惠王问政于孟子,孟子用比喻手法,以理喻之,并以情动之,表达仁政理念。 |
(1)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
(2)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