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言文字运用
- 文章作者
- 孔子(前551-前479)
- 左丘明(前556-前451)
- 墨子(约前468-前376)
- 老子(约前570-500)
- 孙子(约前551-前479)
- + 其他春秋作家
- 语言知识
- 阅读与鉴赏
- 写作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305篇,又称“诗三百”,“赋、比、兴、风、雅、颂”被称为诗经“六义”。 |
B.《孔雀东南飞》是我国最早的一篇长篇叙事诗,也是乐府民歌的代表作之一。与《木兰辞》被誉为“乐府双璧”。“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是民歌常用的比兴手法。 |
C.《师说》中有“六艺经传皆通习之”的句子,其中“六艺”指的是《诗》、《书》、《礼》、《乐》《易》、《春秋》六部经书。 |
D.骚体诗亦称“楚辞体”,古代诗歌体裁之一。起源于战国时楚国,因为这种形式的诗歌以屈原所作的《离骚》为代表,后人便称具有楚辞特点的诗歌为骚体诗。《楚辞》是屈原的诗歌总集,由西汉刘向编辑,东汉王逸作章句。 |
四 牡
《诗经·小雅》
四牡①,周道倭迟②。岂不怀归?王事靡盬,我心伤悲。
四牡,啴啴③骆④马。岂不怀归?王事靡盬,不遑启处。
翩翩者⑤,载飞载止。集于苞栩⑥,王事靡盬,不遑将父。
翩翩者,载飞载下。集于苞杞⑦,王事靡盬,不遑将母。
驾彼四骆,载骤骎骎⑧。岂不怀归?是用作歌,将母来谂⑨。
(注) ①


【小题1】对《四牡》一诗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这首诗的首章为全诗定下了基调,在“王事靡盬”与“岂不怀归”一对矛盾中展现了人物“我心伤悲”的感情世界。 |
B.全诗有三章写到马,马是诗中主人公出行的唯一陪伴;有两章写到鹁鸪鸟,是诗人行途所见。写景随意而又自然。 |
C.马儿气喘吁吁地在迂回遥远的周道上奔跑是缘于“王事靡盬”,“我”的“伤悲”和“不遑启处”也是因为“王事靡盬”。 |
D.鹁鸪鸟自由自在地上下翻飞和随意栖止,与“我”和“我”的马儿不停奔波形成对比,增加了“我”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
E.“将母来谂”是全诗的关键句,本句揭出诗人“怀归”和“伤悲”的根本原因,也表现了连年战争给百姓带来的苦难。 |
柏 舟
《诗经·邶风》
汎彼柏舟①,亦汎其流。耿耿不寐,如有隐忧。微②我无酒,以敖以游。
我心匪鉴,不可以茹③,亦有兄弟,不可以据④,薄言往愬,逢彼之怒。
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威仪棣棣,不可选也⑤。
忧心悄悄⑥,愠于群小,觏闵⑦既多,受侮不少。静言思之,寤辟有摽⑧。
日居月诸,故迭而微⑨?心之忧矣,如匪浣衣⑩。静言思之,不能奋飞。
(注) ①汎(fàn):同“泛”,漂流的样子。柏舟:柏木做成的舟。②微:非,不是。③匪,非。鉴,明镜。茹,含,容纳。以上两句是我心不能像镜子对于人影似的,不分好歹,一概容纳。④据:依靠。⑤威仪,尊严、礼容。棣棣,犹“秩秩”,上下尊卑次序不乱之貌。选,屈挠退让的意思。⑥悄悄:苦愁状。⑦觏(ɡòu):通“遘”,遭遇。闵(mǐn):痛。因为见怒于群小所以遭遇许多伤痛的事,受了不少侮辱。⑧这句是说醒悟的时候越想越痛。⑨二句问日月为何更迭晦蚀,而不能常常以光明照临世界。言正理常常不能表白。⑩二句言心上的烦恼不能清除,正如不干净之衣污垢长在。【小题1】下列有关《柏舟》一诗的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
A.首章以“汎彼柏舟,亦汎其流”起兴,以柏舟作比,喻女子飘摇不定的心境。引出“耿耿不寐,如有隐忧”。 |
B.第二章写女子想一吐烦忧,谁料兄弟是“不可以据”,勉强前往,又“逢彼之怒”,旧愁未吐,又添新恨。 |
C.第三章用比喻来说明自己虽然无以销愁,但心之坚贞有异石、席,不能屈服于人。第四章满腹辛酸,自悲身世。 |
D.第五章中,女子把幽怨的目标转向日月,表达自己的怨恨像洗不干净的衣服,没法消除。于是只能一走了之。 |
E.本诗塑造了一个忧愁困苦、坚强不屈而又悲愤幽怨的女子形象,全诗是围绕这一女子的悲惨遭遇展开,主要表现社会的不公。 |
芣 苢①
采采芣苢,薄言②采之。
采采芣苢,薄言有③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④之。
采采芣苢,薄言捋⑤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⑥之。
采采芣苢,薄言襭⑦之。
注释:①选自《诗经·周南》,这是妇女们采集野菜时唱的民歌。芣苢:车前(草名),可食。②薄、言:都是语助词,无实意。③有:得到。④掇:摘取、拾取。⑤捋:成把地握取。⑥袺:手持衣角盛物。⑦襭:把衣襟掖在腰带间装物。
【小题1】从题中选出对诗歌理解有误的两项( )
A.本诗采用了比兴的表现手法,描写了一群劳动妇女采芣苢的情景。 |
B.全诗结构上的主要特点是重章叠句,在看起来很单调的不断重叠中,产生了简单明快、往复回环的音乐感。 |
C.诗歌通过采、有、掇、捋、袺、襭等动词的变换生动的表现了采摘野菜越采越多直到满载而归的过程。 |
D.第三、五句重复第一句,第四、六句又重复第二句,只改动一个字,在意义上与前句没有变化。 |
【小题2】前人读这首诗时认为,反复讽咏,“自然生其气象”。你读这首诗,眼前出现了什么样的景象?
桓公问于管子曰:“楚者,山东之强国也,其人民习战斗之道。举兵伐之,恐力不能过,兵弊于楚。为之奈何?”管子对曰:“即以战斗之道当之矣。”公曰:“何谓也?”管子对曰:“公贵买其鹿。”
桓公即使人之楚买生鹿。管子即令桓公告民,藏谷十之六。令左司马伯公将白徒而铸钱于庄山,令中大夫王邑载钱二千万,求生鹿于楚。楚王闻之,告其相曰:“彼金钱,人之所重也,国之所以存,明王之所以赏有功。禽兽者,群害也,明王之所弃逐也。今齐以其重宝贵买吾群害,则是楚之福也,天且以齐私楚也。子告吾民,急求生鹿,以尽齐之宝。”楚民即释其耕农而畋鹿。管子告楚之贾人曰:“子为我致生鹿,二十赐子金百斤,什至而金千斤也。则是楚不赋于民而财用足也。”
楚之男女皆居外求鹿。隰朋(1)教民藏谷五倍,楚以生鹿藏钱五倍。管子曰:“楚可下矣。”公曰:“奈何?”管子对曰:“楚钱五倍,其君且自得而求谷。”桓公曰:“诺。”因令人闭关,不与楚通使。楚王果自得而求谷。谷不可三月而得也,楚籴石四百。齐因令人载粟处芊(2)之南,楚人降齐者十之四。三年而楚服。
桓公问于管子曰:“吾欲制衡山(3)之术,为之奈何?”管子对曰:“公其令人贵买衡山之械器,燕、代必从公而买之。秦、赵闻之,必与公争之。衡山之械器必倍其价。天下争之,衡山械器必十倍以上。”公曰:“诺。”因令人之衡山求买械器,不敢辩其价。齐修械器(4)于衡山十月,燕、代闻之,果令人之衡山求买械器。燕、代修三月,秦国闻之,果令人之衡山求买械器。衡山之君告其相曰:“天下争吾械器,令其价再什以上。”衡山之民释其本,修械器之巧。齐即令隰朋购粟于赵。赵粜石十五,隰朋取之石五十。天下闻之,载粟而之齐。齐修械器十七月,修籴五月,即闭关不与衡山通使。燕、代、秦即引其使而归。衡山械器尽,鲁削衡山之南,齐削衡山之北。内自量无械器以应二敌,即奉国而归齐矣。
(取材于《管子·轻重》)
注释:(1)隰朋:春秋时齐国大夫。(2)芊:地名。位于齐楚接壤处。(3)衡山:齐鲁之间的小国。(4)修械器:意思是施行购买兵器的策略。【小题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令左司马伯公将白徒而铸钱于庄山 将:率领
B. 什至而金千斤也 什:十倍
C. 楚不赋于民而财用足也 赋:给予
D. 衡山之民释其本 本:农耕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 使人之楚买生鹿 载粟而之齐
B. 其人民习战斗之道 公其令人贵买衡山之械器
C. 楚王果自得而求谷 果令人之衡山求买械器
D. 今齐以其重宝贵买吾群害 楚以生鹿藏钱五倍
【小题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藏谷十之六
把十分之六的粮食储藏起来
B. 天且以齐私楚也
上天将用齐国(的金钱)惠及楚国
C. 衡山之械器必倍其价
衡山兵器的价格一定翻倍
D. 燕、代、秦即引其使而归
燕、代、秦就带领衡山的使节回国
【小题4】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①楚民即释其耕农而畋鹿。
②内自量无械器以应二敌,即奉国而归齐矣。
【小题5】在下面每个人物后的横线上写出一个恰当的熟语或成语,用来评价人物在文中的表现。
①桓公________ ②管子________ ③衡山之君_________
【小题6】本文讲述了管子运用谋略的故事,你从中获得了哪些启示?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回答。
桓公使鲍叔识君臣之有善者,晏子识不仕与耕者之有善者,高子识工贾之有善者,国子为李(1),隰朋为东国,宾胥无为西土,弗郑为宅。
凡仕者近宫,不仕与耕者近门,工贾近市。三十里置遽(2),委焉,有司职之。从诸侯欲通,吏从行者,令一人为负以车;若宿者,令人养其马,食其委。客与有司别契,至国入契费。义数(3)而不当,有罪。
凡庶人欲通,乡吏不通,七日,囚,出欲通,吏不通,五日,囚。贵人子欲通,吏不通,二日,囚。
凡具吏进诸侯士而有善,观其能之大小以为之赏,有过无罪。令鲍叔进大夫,劝国家,得之成而不悔,为上举。从政治为次,野为原,又多不发,起讼不骄,次之。劝国家,得之成而悔;从政虽治而不能野原,又多发,起讼骄,行此三者为下。令晏子进贵人之子,出不狂,处不华,而友有少长,为上举,得二,为次,得一,为下。士处靖敬老与贵交不失礼行此三者为上举,得二,为次,得一,为下。耕者,农农用力,应于父兄,事贤多,行此三者,为上举;得二,为次;得一,为下。令高子进工贾,应于父兄,事长养老,承事敬,行此三者为上举,得二者,为次,得一者,为下。令国子以情断狱。三大夫既已选举,使县行之。
管仲进而举言,上而见之于君,以卒年君举。管仲告鲍叔曰:“劝国家,不得成而悔,从政不治不能,野原又多而发,讼骄,凡三者,有罪无赦。”告晏子曰:“贵人子处华,下交,好饮食,行此三者,有罪无赦。士出入无常,不敬老而营富,行此三者,有罪无赦。耕者出入不应于父兄,用力不农,不事贤,行此三者,有罪无赦。”告高子曰:“工贾出入不应父兄,承事不敬,而违老治危,行此三者,有罪无赦。”
(节选自《管子·大匡》)
【注】(1)李:通“理”,即管理(讼狱)(2)遽,驿站。(3)义数:待客礼仪与收费数目。
【小题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桓公使鲍叔识君臣之有善者 识:考查 |
B.令人养其马,食其委 委:贮存(的食物) |
C.从政虽治而不能 治:有政绩 |
D.出不狂,处不华 华:喧哗 |
A.凡仕者近宫 求人可使报秦者 |
B.令一人为负以车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
C.令国子以情断狱 斧斤以时入山林 |
D.而友有少长,为上举 拔剑撞而破之 |
(1)凡仕者近宫,不仕与耕者近门,工贾近市
(2)贵人子欲通,吏不通,二日,囚
(3)从政不治不能,野原又多而发,讼骄,凡三者,有罪无赦
(4)贵人子处华,下交,好饮食,行此三者,有罪无赦
(5)客与有司别契,至国入契费。义数而不当,有罪
(6)令国子以情断狱
A.(1)(2)(4) |
B.(1)(2)(6) |
C.(3)(4)(5) |
D.(3)(5)(6) |
A.士/处靖/敬老与贵/交不失礼/行此三者/为上举 |
B.士/处靖/敬老/与贵交不失礼/行此三者/为上举 |
C.士处靖/敬老与/贵交不失礼/行此三者/为上举 |
D.士处靖/敬老/与贵交/不失礼/行此三者/为上举 |
A.齐桓公管理士、农、工、商,以及在讼狱、外交、住宅等方面都有可用之人。 |
B.官吏在处理平民、士族、贵人之子的事务,出现懒散不作为的情况时,予以囚禁。 |
C.齐桓公在引荐人才方面奖惩分明,引进的人才有过错,对推荐者也会予以处罚。 |
D.本文介绍了齐桓公治下的齐国,从选荐人才到为官录用的标准和等级,甚至对农民、工匠、商人的评价都有详细的规定。 |
(1)晏子识不仕与耕者之有善者。
(2)凡具吏进诸侯士而有善,观其能之大小以为之赏,有过无罪。
(3)管仲进而举言,上而见之于君,以卒年君举。
硕鼠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
硕鼠硕鼠,无食我麦!三岁贯女,莫我肯德。逝将去女,适彼乐国。乐国乐国,爰得我直。
硕鼠硕鼠,无食我苗!三岁贯女,莫我肯劳。逝将去女,适彼乐郊。乐郊乐郊,谁之永号?
【注】①选自《诗经·魏风》,为先秦时代魏地汉族民歌,全诗三章,每章八句。②贯:事,侍奉。③女:同“汝”。④逝:用作“誓”。⑤爰:乃、于是。⑥德:施惠。⑦直:同“值”。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黍”、“麦”、“苗”分别指黄米、麦了和未成熟的庄穆苗,从中可见奴隶主无所不贪的特点。 |
B.“三岁贯女,莫我肯德”表明奴隶们对“硕鼠”的为富不在已忍无可忍。 |
C.“乐郊乐郊,谁之永号”表现出奴隶们在理想实现后悲位全消的狂喜之情。 |
D.这首诗深刻反映了奴隶时代的阶级对立,表现了劳动者们的反抗精神。 |
【小题2】这首诗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 在结构上采用什么形式? 请结合诗句,分析它们的表达效果。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小题1】下列对这些词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是说出征时是春天。“依依”形容柔弱的柳条随风摇摆不定的样子,似乎是为人送行,又似乎表示挽留。 |
B.“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是说归来时是冬天。“霏霏”是形容雨和雪下得很大,似乎表示欢迎,又似乎表示冷漠。 |
C.“行道迟迟”的意思是慢慢地在路上走。 |
D.“今我来思”一句中的“思”,“载渴载饥”一句中的“载”都是语助词。 |
A.这首诗运用了起兴的手法。 |
B.前四句运用情景交融的手法,以出征时和归途中所见的不同景色对比,写出了内心的伤悲。 |
C.这首诗写的是守边战士在归途中的心情,通过诗句,我们可以想象他们守边时的境况,对从军生活的厌倦,对和平的家庭生活的向往和留恋。 |
D.“行道迟迟,载渴载饥”两句是直接描写,最后两句是直接抒情,但感情是克制的、平和的,体现了《诗经》“哀而不伤”的特点。 |
桃夭
桃之夭夭①,灼灼其华。之子于归②,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③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④。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夭夭:形容草木茂盛。②归:出嫁。③蕡(fén):草木果实繁盛硕大的样子。④蓁蓁(zhēn):草木茂盛的样子。
【小题1】下列对本诗内容和手法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桃之天天”,以丰富缤纷的夸张意蕴开篇,扑面而来的娇艳桃花,使诗歌产生一种强烈的色彩感。 |
B.“有蕡其实”本意是树上结的桃子又多又好。在这里它暗示了女子婚后生儿育女,让夫家人丁兴旺。 |
C.全诗三章,极有层次:由花开到结果,再由果落到叶盛;所喻诗意也 渐次变化,与桃花的生长相适应,自然浑成,融为一体 |
D.章法结构上的特点是重章叠句,每一章第二句的变化最大,使诗歌所表达的意思得以发展、加深,但也有重复单调之感。 |
【小题2】请从比兴手法运用的角度赏析全诗。
晏子为齐相出其御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为相御拥大盖策驷马意气扬扬甚自得也既而归其妻请去。夫问其故。妻曰:“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齐国,名显诸侯。今者,妾观其出,志念⑥深矣,常有以自下⑦者。今子长八尺,乃为人仆御,然子之意,自以为足,妾是以求去也。其后,夫自抑损⑧。晏子怪而问之,御以实对。晏子荐以为大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