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桓公使鲍叔识君臣之有善者,晏子识不仕与耕者之有善者,高子识工贾之有善者,国子为李(1),隰朋为东国,宾胥无为西土,弗郑为宅。
凡仕者近宫,不仕与耕者近门,工贾近市。三十里置遽(2),委焉,有司职之。从诸侯欲通,吏从行者,令一人为负以车;若宿者,令人养其马,食其委。客与有司别契,至国入契费。义数(3)而不当,有罪。
凡庶人欲通,乡吏不通,七日,囚,出欲通,吏不通,五日,囚。贵人子欲通,吏不通,二日,囚。
凡具吏进诸侯士而有善,观其能之大小以为之赏,有过无罪。令鲍叔进大夫,劝国家,得之成而不悔,为上举。从政治为次,野为原,又多不发,起讼不骄,次之。劝国家,得之成而悔;从政虽治而不能野原,又多发,起讼骄,行此三者为下。令晏子进贵人之子,出不狂,处不华,而友有少长,为上举,得二,为次,得一,为下。士处靖敬老与贵交不失礼行此三者为上举,得二,为次,得一,为下。耕者,农农用力,应于父兄,事贤多,行此三者,为上举;得二,为次;得一,为下。令高子进工贾,应于父兄,事长养老,承事敬,行此三者为上举,得二者,为次,得一者,为下。令国子以情断狱。三大夫既已选举,使县行之。
管仲进而举言,上而见之于君,以卒年君举。管仲告鲍叔曰:“劝国家,不得成而悔,从政不治不能,野原又多而发,讼骄,凡三者,有罪无赦。”告晏子曰:“贵人子处华,下交,好饮食,行此三者,有罪无赦。士出入无常,不敬老而营富,行此三者,有罪无赦。耕者出入不应于父兄,用力不农,不事贤,行此三者,有罪无赦。”告高子曰:“工贾出入不应父兄,承事不敬,而违老治危,行此三者,有罪无赦。”
(节选自《管子·大匡》)
【注】(1)李:通“理”,即管理(讼狱)(2)遽,驿站。(3)义数:待客礼仪与收费数目。
【小题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桓公使鲍叔识君臣之有善者    识:考查
B.令人养其马,食其委  委:贮存(的食物)
C.从政虽治而不能 治:有政绩
D.出不狂,处不华 华:喧哗
【小题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凡仕者近宫 求人可使报秦者
B.令一人为负以车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C.令国子以情断狱   斧斤以时入山林
D.而友有少长,为上举 拔剑撞而破之
【小题3】下列句子分编为四组,其中都能表现齐桓公治理齐国的策略的一组是
(1)凡仕者近宫,不仕与耕者近门,工贾近市
(2)贵人子欲通,吏不通,二日,囚
(3)从政不治不能,野原又多而发,讼骄,凡三者,有罪无赦
(4)贵人子处华,下交,好饮食,行此三者,有罪无赦
(5)客与有司别契,至国入契费。义数而不当,有罪
(6)令国子以情断狱
A.(1)(2)(4)
B.(1)(2)(6)
C.(3)(4)(5)
D.(3)(5)(6)
【小题4】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士/处靖/敬老与贵/交不失礼/行此三者/为上举
B.士/处靖/敬老/与贵交不失礼/行此三者/为上举
C.士处靖/敬老与/贵交不失礼/行此三者/为上举
D.士处靖/敬老/与贵交/不失礼/行此三者/为上举
【小题5】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齐桓公管理士、农、工、商,以及在讼狱、外交、住宅等方面都有可用之人。
B.官吏在处理平民、士族、贵人之子的事务,出现懒散不作为的情况时,予以囚禁。
C.齐桓公在引荐人才方面奖惩分明,引进的人才有过错,对推荐者也会予以处罚。
D.本文介绍了齐桓公治下的齐国,从选荐人才到为官录用的标准和等级,甚至对农民、工匠、商人的评价都有详细的规定。
【小题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晏子识不仕与耕者之有善者。
(2)凡具吏进诸侯士而有善,观其能之大小以为之赏,有过无罪。
(3)管仲进而举言,上而见之于君,以卒年君举。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11-20 09:04:5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景公问晏子曰:“吾欲服圣王之服,居圣王之室,如此,则诸侯其至乎?”
晏子对曰:“法其节俭则可;法其服,居其室,无益也。三王不同服而王,非以服致诸侯也。诚于爱民,果于行善,天下怀其德而归其义,若其衣服节俭而众说也。夫冠足以修敬,不务其饰,衣足以掩形御寒,不务其美,身服不杂彩,首服不镂刻。古者尝有处橧巢窟穴而不恶,予而不取,天下不朝其室,而共归其仁。及三代作服,为益敬也。服之轻重便于身,用财之费顺于民。其不为橧巢者,以避风也;其不为窟穴者,以避湿也。是故明堂之制,下之湿润,不能及也;上之寒暑,不能入也。土事不文,木事不镂,示民知节也。及其衰也,衣服之侈过足以敬,宫室之美过避润湿,用力甚多,用财甚费,与民为仇。今君欲法圣王之服,不法其制,若法其节俭也,则虽未成治,庶其有益也。今君穷台榭之高,极污池之深而不止,务于刻镂之巧、文章之观而不厌,则亦与民而仇矣。若臣之虑,恐国之危,而公不平也。公乃愿致诸侯,不亦难乎?公之言过矣。” 
景公禄晏子以平阴与槀邑。晏子辞曰:“吾君好治宫室,民之力敝矣;又好盘游玩好,以饬女子,民之财竭矣;又好兴师,民之死近矣。敝其力,竭其财,近其死,下之疾其上甚矣!此婴之所以不敢受也。”
公曰:“是则可矣。虽然,君子独不欲富与贵乎?”
晏子曰:“婴闻为人臣者,先君后身,安国而度家,宗君而处身,曷为独不欲富与贵也!”
公曰:“然则曷以禄夫子?”
晏子对曰:“君商渔盐,关市讥而不征;耕者十取一焉;弛刑罚,若死者刑,若刑者罚,若罚者免。若此三言者,婴之禄,君之利也。”
公曰:“此三言者,寡人无事焉,请以从夫子。”
公既行若三言,使人问大国,大国之君曰:“齐安矣。”使人问小国,小国之君曰:“齐不加我矣。”
(节选自《晏子春秋》,有删改)
(注)①三王:夏商周三代之明君,多指夏禹、商汤、周文王(或周武王)。②橧(zēng)巢:用柴薪搭建的巢形住所。③关市:指集市。讥:稽查,盘问。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晏子认为,古代圣王诚心诚意地爱护百姓,实实在在地对百姓行善,因此天下的人都感念其徳义而归附他们。
B.晏子认为要想治理好国家,使天下归附,最重要的不是取法已过时的古圣王制度,而是效法他们的节俭风尚。
C.面对景公的封赏,晏子并不领情,他毅然决然地予以拒绝,并且指出了景公穷奢极欲与穷兵黩武的危害性。
D.本文采用对话的方式,批评了景公治理国家的错误观点和做法,表达了晏子减少赋税、减轻刑罚等政治主张。

同类题3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各題.
桃夭
桃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子衿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①夭夭:花朵怒放,茂盛美丽,生机勃勃的样子。②灼灼:花朵色彩鲜艳如火,明亮鲜艳的样子。③之子:这位姑娘。④于归:姑娘出嫁。⑤宜:和顺、亲善。⑥室:谓夫妻所居。家:谓一门之内。⑦有蕡(fén):指桃实木大而多。⑧蓁(zhēn)蓁:叶子茂密的样子。⑨衿:衣领。⑩悠悠:忧思不断的样子。⑾宁(nìng):岂,难道。⑿嗣(yí)音:寄传音讯。嗣,通“贻”,给、寄的意思。⒀佩:这里指系佩玉的绶带。⒁挑(tiāo)兮达(tà)兮:独自走来走去的样子。挑,也作“佻”。⒂城阙:城门两边的观楼。
【小题1】下列对这两首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两首诗都选自《诗经》,《诗经》是中国最早的部诗歌总集,它的内容分为风、雅、颂,表现手法为赋、比兴后人将之合称为《诗经》六义。
B.《子衿》全诗三章,采用倒叙手法,前两章以恋人的服饰借代恋人,自述怀人,可想见其相思萦怀之情。
C.《子衿》描写的是一个男子在等候他的恋人,主要运用了心理描写的方式,刻画了因恋人未到而调怅幽怨的心情。
D.重章叠唱是(诗经)中常用的艺术形式.其作用是加深印象、深化主旨增强诗的音乐性和节奏感,这两首诗都采用了这种形式。
【小题2】《桃夭》是一首祝贺女子新婚的诗,试简要概括其三章内容。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桓公问于管子曰:“楚者,山东之强国也,人民习战斗之道。举兵伐之,恐力不能过,兵弊于楚。为之奈何?”管子对曰:“即以战斗之道当之矣。”公曰:“何谓也?”管子对曰:“公贵买其鹿。”

桓公即使人楚买生鹿。管子即令桓公告民,藏谷十之六。令左司马伯公白徒而铸钱于庄山,令中大夫王邑载钱二千万,求生鹿于楚。楚王闻之,告其相曰:“彼金钱,人之所重也,国之所以存,明王之所以赏有功。禽兽者,群害也,明王之所弃逐也。今齐其重宝贵买吾群害,则是楚之福也,天且以齐私楚也。子告吾民,急求生鹿,以尽齐之宝。”楚民即释其耕农而畋鹿。管子告楚之贾人曰:“子为我致生鹿,二十赐子金百斤,至而金千斤也。则是楚不于民而财用足也。”

楚之男女皆居外求鹿。隰朋(1)教民藏谷五倍,楚以生鹿藏钱五倍。管子曰:“楚可下矣。”公曰:“奈何?”管子对曰:“楚钱五倍,其君且自得而求谷。”桓公曰:“诺。”因令人闭关,不与楚通使。楚王自得而求谷。谷不可三月而得也,楚籴石四百。齐因令人载粟处芊(2)之南,楚人降齐者十之四。三年而楚服。

桓公问于管子曰:“吾欲制衡山(3)之术,为之奈何?”管子对曰:“公令人贵买衡山之械器,燕、代必从公而买之。秦、赵闻之,必与公争之。衡山之械器必倍其价。天下争之,衡山械器必十倍以上。”公曰:“诺。”因令人之衡山求买械器,不敢辩其价。齐修械器(4)于衡山十月,燕、代闻之,令人之衡山求买械器。燕、代修三月,秦国闻之,果令人之衡山求买械器。衡山之君告其相曰:“天下争吾械器,令其价再什以上。”衡山之民释其,修械器之巧。齐即令隰朋购粟于赵。赵粜石十五,隰朋取之石五十。天下闻之,载粟而齐。齐修械器十七月,修籴五月,即闭关不与衡山通使。燕、代、秦即引其使而归。衡山械器尽,鲁削衡山之南,齐削衡山之北。内自量无械器以应二敌,即奉国而归齐矣

(取材于《管子·轻重》)

注释:(1)隰朋:春秋时齐国大夫。(2)芊:地名。位于齐楚接壤处。(3)衡山:齐鲁之间的小国。(4)修械器:意思是施行购买兵器的策略。
【小题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令左司马伯公白徒而铸钱于庄山   将:率领
B. 至而金千斤也  什:十倍
C. 楚不于民而财用足也     赋:给予
D. 衡山之民释其  本:农耕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 使人楚买生鹿  载粟而
B. 人民习战斗之道  公令人贵买衡山之械器
C. 楚王自得而求谷  令人之衡山求买械器
D. 今齐其重宝贵买吾群害  楚生鹿藏钱五倍
【小题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藏谷十之六
把十分之六的粮食储藏起来
B. 天且以齐私楚也
上天将用齐国(的金钱)惠及楚国
C. 衡山之械器必倍其价
衡山兵器的价格一定翻倍
D. 燕、代、秦即引其使而归
燕、代、秦就带领衡山的使节回国
【小题4】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①楚民即释其耕农而畋鹿。
②内自量无械器以应二敌,即奉国而归齐矣。
【小题5】在下面每个人物后的横线上写出一个恰当的熟语或成语,用来评价人物在文中的表现。
①桓公________    ②管子________   ③衡山之君_________
【小题6】本文讲述了管子运用谋略的故事,你从中获得了哪些启示?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回答。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下列小题
晏子治东阿三年,景公召而数之曰:“吾以子为可,而使子治东阿,今子治而乱。子退而自察也,寡人将加大诛于子。”晏子对曰:“臣请改道易行而治东阿,三年不治,臣请死之。”景公许之。于是明年上计(年终考核地方官的治绩),景公迎而贺之曰:“甚善矣,子之治东阿也!”晏子对曰:“前臣之治东阿也,属托不行,货赂不至;陂(池塘)池之鱼,以利贫民。当此之时,民无饥者,而君反以罪臣。今臣之治东阿也,属托行,货赂至,并会赋敛,仓库少内,便事左右,陂池之鱼,入于权家。当此之时,饥者过半矣,君乃反迎而贺。臣愚,不能复治东阿,愿乞骸骨,避贤者之路。”景公乃下席而谢之曰:“子强复治东阿。东阿者,子之东阿也。寡人无复与焉。”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于是明年上计:第二年
B.而君反以臣:怪罪
C.子退而自察:亲自考察
D.臣愚, 不能复治东阿, 愿乞骸骨:古时官员自请退职
【小题2】下列句子中“而”字的用法与例句中的“而”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吾尝终日思矣
A.青,取之于蓝青于蓝
B.君子博学日参省乎已
C.顺风呼,声非加疾也
D.积善成德,神明自得
【小题3】从文言句式特点看,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句是(  )
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B.何陋之有
C.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D.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小题4】下列对文意的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 )
A.晏子先前治理东阿无方,治理混乱,因而受到景公的责怪。
B.晏子受到景公责怪后,立下三年治理不好东阿自请死罪的军令状,改道易行,廉洁自侓,一心为民.
C.晏子重新治理东阿,忠于国事,政效显著,第二年年终考核地方官治绩,景公亲自迎接并向他祝贺。
D.晏子对景公错误的态度有看法,要求辞职,景公醒悟,决定不再干预晏子治理东阿。
【小题5】将下列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愚,不能复治东阿,愿乞骸骨,避贤者之路。
(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3)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影从。
(4)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5)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二日参省乎己在,则知明而行无过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