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采薇》节选,完成第下列小题。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小题1】下列对这些词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是说出征时是春天。“依依”形容柔弱的柳条随风摇摆不定的样子,似乎是为人送行,又似乎表示挽留。
B.“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是说归来时是冬天。“霏霏”是形容雨和雪下得很大,似乎表示欢迎,又似乎表示冷漠。
C.“行道迟迟”的意思是慢慢地在路上走。
D.“今我来思”一句中的“思”,“载渴载饥”一句中的“载”都是语助词。
【小题2】下列对选段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首诗运用了起兴的手法。
B.前四句运用情景交融的手法,以出征时和归途中所见的不同景色对比,写出了内心的伤悲。
C.这首诗写的是守边战士在归途中的心情,通过诗句,我们可以想象他们守边时的境况,对从军生活的厌倦,对和平的家庭生活的向往和留恋。
D.“行道迟迟,载渴载饥”两句是直接描写,最后两句是直接抒情,但感情是克制的、平和的,体现了《诗经》“哀而不伤”的特点。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7-12-23 08:01:1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芣苢

《诗经·周南》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文氏外孙入村收麦

苏辙

欲收新麦继陈谷,赖有诸孙替老人。

三夜阴霪败场圃,一竿晴日舞比邻。

急炊大饼偿饥乏,多博村酤劳苦辛。

闭廪归来真了事,赋诗怜汝足精神。

【小题1】下列选项中,关于两首诗歌内容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芣苢》采用重章叠句手法,全诗三章十二句,却有六个动词“采、有、掇、捋、袺、襭”,这种看似单调的重叠,恰恰产生了简单明快、往复回环的音乐感。
B.《芣苢》中六个动词的变化,既表现了越采越多直到满载而归的劳动过程,又体现了人们劳作时的欢欣和热情。
C.《文氏外孙入村收麦》从诸孙“入村”写起,详细描绘了劳动的场景,展现出了劳动场景的热烈,令人感受到浓浓的亲情以及劳动的欢快。
D.《文氏外孙入村收麦》中“三夜阴霪败场圃,一竿晴日舞比邻”一句以对比手法写出了久雨初晴、宜事农桑的喜悦。
【小题2】对于《芣苢》一诗,王鸿绪等《钦定诗经传说汇纂》引:“此诗终篇言乐,不出一乐字,读之自见意思。”试从诗歌情感这一角度出发,就《文氏外孙入村收麦》一诗作简要阐释。
【小题3】清人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说,《芣苢》一诗读来好似“田家妇女,三三五五,于平原绣野、风和日丽中,群歌互答,余音袅袅,若远若近,忽断忽续,不知其情之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旷”。全诗既充满诗情画意,又富有生活气息。你能从《文氏外孙入村收麦》一诗中,读出哪些乡村生活的气息?请简要分析。
【小题4】除了《芣苢》与《文氏外孙入村收麦》,描写古人劳作场景的诗歌还有不少,请说出以下两首诗歌各自描写了一幅怎样的劳动图景。
(1)《国风·陈风·东门之池》:“东门之池,可以沤(洗,浸泡)麻。彼美淑姬,可以晤歌。东门之池,可以沤苎(苎麻)。彼美淑姬,可以晤语。东门之池,可以沤菅(菅草)。彼美淑姬,可以晤言。”
劳动图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宋代诗人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新筑场泥镜面平,家家打稻趁霜晴。笑歌声里轻雷动,一夜连枷响到明。”
劳动图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一)秦昭王问孙卿子曰:“儒无益人之国?”孙卿子曰:“儒者法先王,礼义,谨乎臣子而致贵其上者也。虽穷困冻馁,必不以邪道为贪;无置锥之地,明于持社稷之大义。势在人上,则王公之材也;在人下,则社稷之臣,国君之宝也。隐于穷阎漏屋,人莫不贵之,道诚存也。仲尼将为司寇,沈犹氏不敢朝饮其羊;居于阙党,阙党之子弟罔不分,有亲者取多,孝弟以化之也。儒之为人下如是矣。”

王曰:“然则其为人上何如?”孙卿曰:“其为人上也,广大矣!志意定乎内,礼节修乎朝,法则度量正乎官,忠信爱利形乎下;行一不义、杀一无罪而得天下,不为也。此君义伸乎人矣,通四海,则天下应之如讙,是何也?则贵名白而天下治也。故近者歌讴而乐之,远者竭蹶而趋之,四海之内若一家,通达属莫不从服,夫是之谓人师。《诗》曰:“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此谓也。夫其为人下也如彼,其为人上也如此,何谓其无益于人之国也?”昭王曰:“善!”

若夫论德定次,量能而授官,使贤不肖皆得其位,能不能皆得其官;万物得宜,事变得应,言必当理,事必务,君子之所长也。

(取材于《群书治要·儒效》)

(二)孔子初仕,为中都宰。制为养生送死之,长幼异食,强弱异任,男女别涂,路无拾遗,器不雕伪。为四寸之棺,五寸之椁,因丘陵为坟,不封,不树。行之一年,而西方之诸侯焉。鲁定公谓孔子曰:“学子此法以治鲁国,何如?”孔子对曰:“天下可乎,何但鲁国而已哉!”于是二年定公以为司空乃别五土之性而物各得其所生之宜咸得厥所由司空为鲁大司寇设法而不用无奸民。

(取材于《孔子家语》)

(注释)①孙卿子:荀子。②朝饮其羊:卖羊前先让羊喝饱水以增加重量 ③罔不分:捕来的鱼虾或猎物不按出力多少分配。 ④讙:喧哗。⑤白:显赫。⑥不封:不建高大的坟墓。⑦厥:它们的。
【小题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儒者法先王,礼义 隆:尊崇
B.言必当理,事必务 当:担任
C.制为养生送死之节:制度
D.而西方之诸侯焉 则:效法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儒无益人之国    通四海
B.明于持社稷之大义 若夫论德定次
C.隐于穷阎漏屋    天下可乎
D.通达属莫不从服  此谓也
【小题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谨乎臣子而致贵其上者也
谨慎地做臣子,并使他们的君主尊贵
B.其为人上也,广大矣
儒者居高位时,作用就更大了
C.远者竭蹶而趋之
远方之人不辞辛劳地投奔他
D.能不能皆得其官
是否都能够得到他们的官职
【小题4】请用斜线(/)给《孔子家语》中画线的部分断句。
【小题5】作者为什么认为儒者可以为人师?根据《群书治要·儒效》第二段内容概括作答。
【小题6】仿照下列语段中句①的形式,将横线上的内容补充完整。
《群书治要·儒效》中的很多观点能够在《孔子家语》中得到印证,如:①孔子在做中都宰时依据人们能力的强弱分配不同的职位,可以证明儒者能够“量能而授官”;②_________;③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