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言文字运用
- 文章作者
- 孔子(前551-前479)
- 左丘明(前556-前451)
- 墨子(约前468-前376)
- 老子(约前570-500)
- 孙子(约前551-前479)
- + 其他春秋作家
- 语言知识
- 阅读与鉴赏
- 写作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静①女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②。爱③而不见,搔首踟蹰④。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⑤。 彤管有炜⑥,说怿⑦女美。
自牧归荑⑧,洵⑨美且异⑩。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注释:①静:闲雅贞洁。姝(shū):美好的样子。②城隅:城角。③ 爱:同“薆”,隐藏。④踟蹰(chíchú):心思不定,徘徊不前。 ⑤彤管:指红管草。贻:赠。⑥炜:红色的光彩。⑦说怿(yuèyì): 喜悦。⑧牧:旷野,野外。归:赠送。荑:勺药,一种香草,男女相赠表示结下恩情。⑨洵:信,实在。⑩异:奇特,别致。
【小题1】下列对这诗句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小题2】诗中男女青年的形象各是怎样的?请结合具体诗句进行分析。
静①女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②。爱③而不见,搔首踟蹰④。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⑤。 彤管有炜⑥,说怿⑦女美。
自牧归荑⑧,洵⑨美且异⑩。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注释:①静:闲雅贞洁。姝(shū):美好的样子。②城隅:城角。③ 爱:同“薆”,隐藏。④踟蹰(chíchú):心思不定,徘徊不前。 ⑤彤管:指红管草。贻:赠。⑥炜:红色的光彩。⑦说怿(yuèyì): 喜悦。⑧牧:旷野,野外。归:赠送。荑:勺药,一种香草,男女相赠表示结下恩情。⑨洵:信,实在。⑩异:奇特,别致。
【小题1】下列对这诗句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此诗以第一人称“我”写男青年与恋人约会的情景。 |
B.诗歌第一章写青年之真诚,第二章写青年之欢喜,第三章写青年之痴情。 |
C.诗歌把人、物、情巧妙地融合起来,表现了男女青年热烈的纯朴的恋情。 |
D.“自牧归荑,洵美且异”用借代的手法,以初生荑草白而柔嫩的特点,突出爱情的真诚和纯美。 |
阅读下面诗句,完成下列小题。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自我徂尔,三岁食贫。
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小题2】“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暗示了什么?这里用桑叶来打比方,好在哪里?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自我徂尔,三岁食贫。
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食贫,指生活贫困。这句是说,自从的嫁到你家,多年来过着贫苦的生活。 |
B.汤汤,流水的声音。帷裳,指车两边的布幔 |
C.爽,差错。这句是说女子没有什么过错,男子的行为却前后不一致了。 |
D.最后一句是说,男子的爱情没有定准,他的感情一变再变。 |
下面是孔子师生对“孝”的问答,请按要求完成下面问题。
(1)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①。”
(2)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②。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3)子夏问孝,子曰:“色难③。”
(注)①违,违逆②养,供养,养活。③色难,(对父母)和颜悦色是最难的。
(1)以上材料通过孔子与三位学生的对话,反映出孔子怎样的教育方法?
(2)从孔子对“孝”的三个观点中任选一个为中心内容编写一则故事。要求:内容充实,结构完整;突出环境及心理描写;字数120字以内。
(1)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①。”
(2)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②。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3)子夏问孝,子曰:“色难③。”
(注)①违,违逆②养,供养,养活。③色难,(对父母)和颜悦色是最难的。
(1)以上材料通过孔子与三位学生的对话,反映出孔子怎样的教育方法?
(2)从孔子对“孝”的三个观点中任选一个为中心内容编写一则故事。要求:内容充实,结构完整;突出环境及心理描写;字数120字以内。
《论语》中孔子有关“孝”的语录有很多,请从下面任选一则或两则,联系现实,谈谈你对“孝”的理解。要求:150-200字。
①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②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不敬:没有对父母一片敬心。)
③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无违:不要违背礼制。)
④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方:方位。)
①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②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不敬:没有对父母一片敬心。)
③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无违:不要违背礼制。)
④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方:方位。)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文后题目。
肃肃鸨羽,集于苞栩。王事靡盬,不能艺稷黍,父母何怙①,悠悠苍天,曷其有所?
肃肃②鸨翼,集于苞③棘④。王事靡盬,不能艺菽稷,父母何食?悠悠苍天,曷其有极?
肃肃鸨⑤行,集于苞桑,王事靡盬⑥,不能艺稻粱,父母何尝?悠悠苍天,曷其有常?
注:①怙,依靠。②肃肃:大雁振动翅膀的声音。③苞:丛生。④栩、棘:树的名字。⑤鸨:鸟名,性不喜欢栖息树上。⑥靡盬:无停息的时候。
诗中运用了“赋、比、兴”中的哪种艺术手法?试结合手法分析诗歌主题
肃肃鸨羽,集于苞栩。王事靡盬,不能艺稷黍,父母何怙①,悠悠苍天,曷其有所?
肃肃②鸨翼,集于苞③棘④。王事靡盬,不能艺菽稷,父母何食?悠悠苍天,曷其有极?
肃肃鸨⑤行,集于苞桑,王事靡盬⑥,不能艺稻粱,父母何尝?悠悠苍天,曷其有常?
注:①怙,依靠。②肃肃:大雁振动翅膀的声音。③苞:丛生。④栩、棘:树的名字。⑤鸨:鸟名,性不喜欢栖息树上。⑥靡盬:无停息的时候。
诗中运用了“赋、比、兴”中的哪种艺术手法?试结合手法分析诗歌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芣苢①
采采芣苢,薄言②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③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④之。采采芣苢,薄言捋⑤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⑥之。采采芣苢,薄言襭⑦之
注释:①选自《诗经·周南》,这是妇女们采集野菜时唱的民歌。芣苢( fú yǐ):车前(草名),可食。②薄、言:都是语助词,无实意。③有:得到。④掇(duō):摘取、拾取。⑤捋(lǚ):成把地握取。⑥袺(lié):手持衣角盛物。⑦襭(xié):把衣襟掖在腰带间装物。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小题2】这首诗生动地表现了采集野菜的劳动过程。这种过程在诗中是怎样具体表现出来的?
芣苢①
采采芣苢,薄言②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③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④之。采采芣苢,薄言捋⑤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⑥之。采采芣苢,薄言襭⑦之
注释:①选自《诗经·周南》,这是妇女们采集野菜时唱的民歌。芣苢( fú yǐ):车前(草名),可食。②薄、言:都是语助词,无实意。③有:得到。④掇(duō):摘取、拾取。⑤捋(lǚ):成把地握取。⑥袺(lié):手持衣角盛物。⑦襭(xié):把衣襟掖在腰带间装物。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采采芣苢,薄言采之”,是全诗的总起。“采呀采呀采起来”的歌声,亦可称之为劳作的前奏曲。 |
B.由“薄言掇之”到“薄言捋之”,是对采摘过程的细腻观察。从一颗一颗地拾到一把一把地捋,可谓一路辛劳,反映出当时的劳动妇女身负沉重的压迫。 |
C.由“薄言袺之”到“薄言襭之”,是对收工时满载而归的叙写。此间有收获的满足,有对自身力量的欣赏,亦有与自然相融的愉悦。 |
D.《芣苢》一诗,将劳动者的精神和情绪自然地吟唱出来。从节奏、意境、韵味等方面,显示出相当高的艺术性和感染力。 |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各題.
桃夭
桃桃之夭夭①,灼灼②其华。之子③于归④,宜⑤其室家⑥。
桃之夭夭,有蕡⑦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⑧。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子衿
青青子衿⑨,悠悠⑩我心。纵我不往,子宁⑾不嗣音⑿?
青青子佩⒀,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⒁,在城阙⒂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①夭夭:花朵怒放,茂盛美丽,生机勃勃的样子。②灼灼:花朵色彩鲜艳如火,明亮鲜艳的样子。③之子:这位姑娘。④于归:姑娘出嫁。⑤宜:和顺、亲善。⑥室:谓夫妻所居。家:谓一门之内。⑦有蕡(fén):指桃实木大而多。⑧蓁(zhēn)蓁:叶子茂密的样子。⑨衿:衣领。⑩悠悠:忧思不断的样子。⑾宁(nìng):岂,难道。⑿嗣(yí)音:寄传音讯。嗣,通“贻”,给、寄的意思。⒀佩:这里指系佩玉的绶带。⒁挑(tiāo)兮达(tà)兮:独自走来走去的样子。挑,也作“佻”。⒂城阙:城门两边的观楼。
【小题1】下列对这两首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小题2】《桃夭》是一首祝贺女子新婚的诗,试简要概括其三章内容。
桃夭
桃桃之夭夭①,灼灼②其华。之子③于归④,宜⑤其室家⑥。
桃之夭夭,有蕡⑦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⑧。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子衿
青青子衿⑨,悠悠⑩我心。纵我不往,子宁⑾不嗣音⑿?
青青子佩⒀,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⒁,在城阙⒂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①夭夭:花朵怒放,茂盛美丽,生机勃勃的样子。②灼灼:花朵色彩鲜艳如火,明亮鲜艳的样子。③之子:这位姑娘。④于归:姑娘出嫁。⑤宜:和顺、亲善。⑥室:谓夫妻所居。家:谓一门之内。⑦有蕡(fén):指桃实木大而多。⑧蓁(zhēn)蓁:叶子茂密的样子。⑨衿:衣领。⑩悠悠:忧思不断的样子。⑾宁(nìng):岂,难道。⑿嗣(yí)音:寄传音讯。嗣,通“贻”,给、寄的意思。⒀佩:这里指系佩玉的绶带。⒁挑(tiāo)兮达(tà)兮:独自走来走去的样子。挑,也作“佻”。⒂城阙:城门两边的观楼。
【小题1】下列对这两首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两首诗都选自《诗经》,《诗经》是中国最早的部诗歌总集,它的内容分为风、雅、颂,表现手法为赋、比兴后人将之合称为《诗经》六义。 |
B.《子衿》全诗三章,采用倒叙手法,前两章以恋人的服饰借代恋人,自述怀人,可想见其相思萦怀之情。 |
C.《子衿》描写的是一个男子在等候他的恋人,主要运用了心理描写的方式,刻画了因恋人未到而调怅幽怨的心情。 |
D.重章叠唱是(诗经)中常用的艺术形式.其作用是加深印象、深化主旨增强诗的音乐性和节奏感,这两首诗都采用了这种形式。 |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各题。
【小题2】“与子同仇”“与子偕作”“与子偕行”三句之间是什么关系?请作具体分析。
诗经•无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每章开头都有一句“岂日无衣”,似自责,似反问,洋溢着不可遏制的愤怒与愤慨,表达了自己没有衣服穿还要作战的痛苦。 |
B.《无衣》是秦国的军中歌谣,从诗的意境看,将士们一边行军一边歌唱,显示出这是一支威武雄壮之师。 |
C.诗中的“同仇”“偕作”“偕行”,充分表现了秦军的统一思想,统一行动,奠定了诗篇慷慨高昂的基调。 |
D.这是一首赋体诗。赋就是铺陈,它在一咏三叹中表现了将士们的英勇精神和昂扬斗志,也在一咏三叹中展现出诗歌的艺术魅力。 |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小题2】三章的结句“与子同仇”“与子偕作”“与子偕行”是否可以颠倒?为什么?
秦风·无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是秦国的军中歌谣,节奏整齐,便于歌唱,表达了士兵同仇敌忾、英勇抗敌的昂扬斗志和爱国精神。 |
B.这首诗各节形式相同,只变换了几个字,这是重章叠唱的手法,形成了回环往复的音乐美,同时强化了诗歌的情感。 |
C.每章的第一、二句,分别写“同袍”“同泽”“同裳”,形象生动地表现战士们同心协力、团结互助的情景。 |
D.“戈矛”“矛戟”都是古代的长柄武器,“甲兵”的意思是铠甲、兵器,这三个词运用了比兴手法,突出了将士的勇猛。 |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小题2】概括第二则材料的主旨,并加以分析。
材料一: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论语・八佾》
材料二: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
【小题1】材料一中,孔子说的“礼”具体指________。孔子认为礼也是一个人生存于社会的根本,他教育儿子孔鲤“______________”【小题2】概括第二则材料的主旨,并加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