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言文字运用
- 文章作者
- 孔子(前551-前479)
- 左丘明(前556-前451)
- 墨子(约前468-前376)
- 老子(约前570-500)
- 孙子(约前551-前479)
- + 其他春秋作家
- 语言知识
- 阅读与鉴赏
- 写作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小题1】概括本诗表现的主要内容。
【小题2】本诗运用了________的艺术手法,运用最多的修辞手法是________,诗中还大量运用了________的表达方式,充分表达了诗人细腻的感情。
【小题3】请就诗中你最喜欢的诗句写一段赏析文字。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小题1】概括本诗表现的主要内容。
【小题2】本诗运用了________的艺术手法,运用最多的修辞手法是________,诗中还大量运用了________的表达方式,充分表达了诗人细腻的感情。
【小题3】请就诗中你最喜欢的诗句写一段赏析文字。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问题。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歌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小题2】请从比兴手法运用的角度赏析全诗。
诗经·桃夭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①,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③。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注)①归:出嫁。②蕡(fén):草木果实繁盛硕大的样子。③蓁(zhēn)蓁:草木茂盛的样子。【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歌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第一章写的是鲜嫩的桃花,纷纷绽蕊,而经过打扮的新嫁娘此刻既兴奋又羞涩。 |
B.桃花开后,自然结果。诗人说它的果子结得又肥又大,此乃象征着新嫁娘早生贵子。 |
C.第三章以累累硕果和枝叶的茂密成荫来衬托新嫁娘婚后生活的美满幸福,这是最好的颂辞。 |
D.本篇语言极为优美,又极为精练。反复用一“宜”字,揭示了新嫁娘与家人和睦相处的美好品德。 |
补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离骚》中,屈原表明即使没有人了解自己也无所谓,只要自己内心美好就可以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白在《蜀道难》中,用飞鸟猿猱来做陪衬,写它们的无计可施,来反衬人行的艰驻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苏轼《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比喻感叹人生的短暂与自身的渺小。
(1)《离骚》中,屈原表明即使没有人了解自己也无所谓,只要自己内心美好就可以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白在《蜀道难》中,用飞鸟猿猱来做陪衬,写它们的无计可施,来反衬人行的艰驻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苏轼《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比喻感叹人生的短暂与自身的渺小。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诗经·氓》中抒情主人公回忆他们青春年少时欢乐情景的两句是“_____,_____”。
(2)韩愈在《师说》中谈到士大夫之族不愿从师学习的原因时,除了他们认为彼此年龄相仿、闻道相似之外,尚有“_____,_____”的顾虑。
(3)《小石潭记》中,柳宗元通过鱼的游动来写潭水清澈的一句是“_________”。
(1)《诗经·氓》中抒情主人公回忆他们青春年少时欢乐情景的两句是“_____,_____”。
(2)韩愈在《师说》中谈到士大夫之族不愿从师学习的原因时,除了他们认为彼此年龄相仿、闻道相似之外,尚有“_____,_____”的顾虑。
(3)《小石潭记》中,柳宗元通过鱼的游动来写潭水清澈的一句是“_________”。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郦道元在《三峡》中用极为精练的“ ”一句概括三峡春冬之时的景色。
(2)《送东阳马生序》中作者对“烨然若神人”的同舍生“略无慕艳意”的原因是: , 。
(3)《氓》中直接劝告女子不要沉溺于爱情的句子是: , 。
(1)郦道元在《三峡》中用极为精练的“ ”一句概括三峡春冬之时的景色。
(2)《送东阳马生序》中作者对“烨然若神人”的同舍生“略无慕艳意”的原因是: , 。
(3)《氓》中直接劝告女子不要沉溺于爱情的句子是: , 。
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运用了赋的手法,桑葚是甜,但多吃易醉,爱情是美好的,但太痴情易上当。 |
B.“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运用了比和兴的手法,意指女子的憔悴和被弃。 |
C.“士之耽兮,犹可说也”,从技巧上看,它与下文“女之耽兮,不可说也”构成对比,便于抒发心中的愤慨,更能突出“警醒其他女子的作用”。 |
D.女主人公认为自己并无差错:对感情忠贞如初,多年来甘心贫苦,日夜操劳,对得起丈夫了。 |
下列对《氓》这首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所写的婚姻悲剧,反映了当时社会普遍存在的情与礼的矛盾与夫权对妇女的压迫。 |
B.本诗的女主人公以无比沉痛的口气,回忆了恋爱生活的甜蜜,以及婚后被丈夫虐待和遗弃的痛苦,读来十分感人。 |
C.本诗充分运用了赋比兴交替使用的手法,时时注意情与景的结合,从诗歌可窥见古代的集市贸易和婚嫁礼俗。 |
D.诗中一条淇水贯穿全诗,淇水水流的变化揭示了人物悲剧命运的必然性。 |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汾沮洳
《诗经·国风·魏风》
彼汾沮洳,言采其莫
。彼其之子,美无度。美无度,殊异乎公路
。
彼汾一方,言采其桑。彼其之子,美如英。美如英,殊异乎公行
。
彼汾一曲,言采其藚
。彼其之子,美如玉。美如玉,殊异乎公族
。
【注释】
汾:汾水。发源于山西管涔山,至河津县西南流入黄河。沮洳:音句入,水边低湿的地方。
莫:音木,羊蹄菜。
公路:管王公宾祀之车驾的官吏。
公行:管王公兵车的官吏。
藚:音序,泽泻草。
公族:管王公宗族之事的官吏。
【小题1】这是诗一般被理解为是一首女子赞美情人的诗,通过“______”、“______”和“______”体现出了男子的翩翩风度。
【小题2】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小题3】《毛传》评这首诗是:“刺俭(讽刺节俭)也。其君俭以能勤,刺不得礼也。” 认为采菜男子应该也是位贵族青年。贵族哪里要自己亲自动手去采菜,为了节俭却失了身份。朱熹说:“刺俭不中礼之诗。言若此人者、美则美矣。然其俭啬褊急之态、殊不似贵人也。”赞扬了贵族中出乎其类拔乎其萃的如此好青年。请结合诗歌,谈谈你的看法。
汾沮洳

《诗经·国风·魏风》
彼汾沮洳,言采其莫


彼汾一方,言采其桑。彼其之子,美如英。美如英,殊异乎公行

彼汾一曲,言采其藚


【注释】






【小题1】这是诗一般被理解为是一首女子赞美情人的诗,通过“______”、“______”和“______”体现出了男子的翩翩风度。
【小题2】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诗分为三章,每章开头使用赋比兴的手法表现出了女子劳作的时间和空间变换。 |
B.女子不仅因勤劳男子的良好形象赞叹,更重要的是他和那些官吏有着本质的区别。 |
C.本诗采用了重章叠句的艺术形式,虽然三章字句变化无多,但其诗意却层层递进。 |
D.全诗没有正面描写女子所思之人,但其形象通过对比和烘托的手法显得栩栩如生。 |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悌,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
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絜矩之道。
《诗》云:“乐只君子,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诗》云:“节彼南山,维石岩岩。赫赫师尹,民具尔瞻。”有国者不可以不慎,辟,则为天下僇矣。《诗》云:“殷之未丧师,克配上帝。仪鉴于殷,峻命不易。”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
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
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外本内末,争民施夺。是故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是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
《康诰》曰:“惟命不于常。”道善则得之,不善则失之矣。
《楚书》曰:“楚国无以为宝,惟善以为宝。”舅犯曰:“亡人无以为宝,仁亲以为宝。
《秦誓》曰:“若有一介臣,断断兮无他技,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焉。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彦圣,其心好之,不啻若自其口出。实能容之,以能保我子孙黎民,尚亦有利哉!人之有技,媢嫉以恶之;人之彦圣,而违之,俾不通:实不能容,以不能保我子孙黎民,亦曰殆哉!”唯仁人放流之,迸诸四夷,不与同中国。此谓唯仁人为能爱人,能恶人。见贤而不能举,举而不能先,命也;见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远,过也。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是谓拂人之性,灾必逮夫身。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
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义者也,未有好义其事不终者也,未有府库财非其财者也。孟献子曰:“畜马乘不察于鸡豚,伐冰之家
不畜牛羊,百乘之家
不畜聚敛之臣。与其有聚敛之臣,宁有盗臣。”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长国家而务财用者,必自小人矣。彼为善之,小人之使为国家,灾害并至。虽有善者,亦无如之何矣!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
(选自《大学·第十一章》)
【注释】
絜矩之道:儒家伦理思想之一,指一言一行要有示范作用。
伐冰之家:指丧祭时能用冰保存遗体的人家。是卿大夫类大官的待遇。
百乘之家,拥有一百辆车的人家,指有封地的诸侯王。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毋以事上( )(2)仁者以财发身( )
【小题2】为下列中加点词语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1)殷之未丧师,克配上帝。( )
A. 制伏 B. 战胜 C. 能够 D. 严格限定
(2)畜马乘不察于鸡豚。( )
A. 查看 B. 觉察 C. 关注 D. 仔细看
【小题3】下列各项的文言句式中不存在古今异义现象的是( )
【小题4】翻译下列文中划线句: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悌,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
【小题5】《秦誓》中认为做国君的人应该具有的品质是: ________。(用自己的话概括)
【小题6】根据文意,探究“絜矩之道”的真正内涵。












(选自《大学·第十一章》)
【注释】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毋以事上( )(2)仁者以财发身( )
【小题2】为下列中加点词语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1)殷之未丧师,克配上帝。( )
A. 制伏 B. 战胜 C. 能够 D. 严格限定
(2)畜马乘不察于鸡豚。( )
A. 查看 B. 觉察 C. 关注 D. 仔细看
【小题3】下列各项的文言句式中不存在古今异义现象的是( )
A.民之父母 | B.克配上帝 | C.不与同中国 | D.灾害并至 |
【小题5】《秦誓》中认为做国君的人应该具有的品质是: ________。(用自己的话概括)
【小题6】根据文意,探究“絜矩之道”的真正内涵。
阅读下面的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材料一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材料二
桀溺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小题1】曾子与桀溺所说的“士”在精神品格上是接近的,这样的“士”拥有怎样的志向?
【小题2】曾子和桀溺,你赞成谁的观点?为什么?结合上述材料简要分析。
材料一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材料二
桀溺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小题1】曾子与桀溺所说的“士”在精神品格上是接近的,这样的“士”拥有怎样的志向?
【小题2】曾子和桀溺,你赞成谁的观点?为什么?结合上述材料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