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言文字运用
- 文章作者
- 孔子(前551-前479)
- 左丘明(前556-前451)
- 墨子(约前468-前376)
- 老子(约前570-500)
- 孙子(约前551-前479)
- + 其他春秋作家
- 语言知识
- 阅读与鉴赏
- 写作
景公登射①,晏子修②礼而侍。公曰:“选射之礼,寡人厌之矣。吾欲得天下勇士,与之图国”
晏子对曰:“君子无礼,是庶人也;庶人无礼,是禽兽也。勇多则弑其君力多则杀其长,然而不敢者,维礼之谓也。礼者,所以御民也;辔者,所以御马也。无礼而能治国家者,吾未之闻也。”
景公曰:“善。”乃饰射④,更席,认为上客,终甚问礼。
(选自《晏子春秋》,有删改)
(注释)①登射:指走上射箭的位置。古代有通过射箭选拔人才的制度,射箭时有套礼仪,所以下文说“选射之礼”。②修:依照。③饰射:整治射礼。
【小题1】用“/”给下面的文字断句。(只断一处)
勇多则弑其君力多则杀其长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以为上客,终日问礼。
【小题3】景公“欲得天下勇士,与之图国”,晏子却认为,治理国家必须要____________;从“景公曰:‘善。’乃饰射”可见景公 ___________________的品质。
子 衿①
《诗经》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②音?
青青子佩③,悠悠我思。
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④,在城阙⑤兮。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注)①子,对对方的尊称。衿,古式的衣领。青衿,是周代读书人的服装,这里指代有学识的人。②嗣:寄。③佩:系在衣带上的装饰品。④挑兮达兮:往来轻快的样子。⑤城阙:城楼。
【小题1】“一日不见,如三月兮”采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好处?
【小题2】结合全诗分析女主人公经历的心理变化。
《诗经·小雅·采薇》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靡室靡家,猃狁之故。不遑启居,猃狁之故。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 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采薇采薇,薇亦刚止。曰归曰归,岁亦阳止。 王事靡盬,不遑启处。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 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驾彼四牡,四牡骙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 四牡翼翼,象弭鱼服。岂不日戒?猃狁孔棘!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小题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采薇采薇,薇亦作止 止:句尾语气助词,无实义。 |
B.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聘:问候 |
C.行道迟迟 迟迟:很晚 |
D.戎马既驾,四牡业业 业业:高大的样子 |
A.岁亦莫止/ 我戍未定 |
B.忧心孔疚/ 我行不来 |
C.彼尔维何/ 彼路斯何 |
D.象弭鱼服/ 小人所腓 |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有“诗三百”之称。 |
B.《诗经》为我国古典文字现实主义传统的滥觞,汉代儒家将其奉为经典,列为 “五经”之首;“楚辞”是我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先河,以《离骚》为代表,因此又称“骚体”诗。 |
C.《诗经》依据音乐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其中《风》又称为《国风》,艺术成就最高;《诗经》的形式以四言为主,普遍采用赋、比、兴的手法,与“风”“雅”“颂”合称为《诗经》六艺。 |
D.《雅》分《大雅》和《小雅》,作者多属贵族阶级;诗作以歌颂和维护其统治为基本倾向。《采薇》是《大雅》中的一篇。 |
《诗经·邶风·击鼓》
击鼓其镗,踊跃用兵。土国城漕,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平陈与宋。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小题1】诗中为什么写战马走失又在树林下找到这一细节?谈谈你的理解。
【小题2】“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是传诵千古的名句。结合诗歌的内容,简要分析这四句诗流传千古的原因。
《诗经·豳风·七月》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无衣无褐,何以卒岁。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同我妇子,馌彼南亩,田畯至喜。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春日载阳,有鸣仓庚。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春日迟迟,采蘩祁祁。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
七月流火,八月萑苇。蚕月条桑,取彼斧斨,以伐远扬,猗彼女桑。七月鸣鵙,八月载绩。载玄载黄,我朱孔阳,为公子裳。
四月秀葽,五月鸣蜩。八月其获,十月陨箨。一之日于貉,取彼狐狸,为公子裘。二之日其同,载缵武功,言私其豵,献豜于公。
五月斯螽动股,六月莎鸡振羽,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穹窒熏鼠,塞向墐户。嗟我妇子,曰为改岁,入此室处。
六月食郁及薁,七月亨葵及菽,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七月食瓜,八月断壶,九月叔苴,采荼薪樗,食我农夫。
九月筑场圃,十月纳禾稼。黍稷重穋,禾麻菽麦。嗟我农夫,我稼既同,上入执宫功。昼尔于茅,宵尔索綯。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
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四之日其蚤,献羔祭韭。九月肃霜,十月涤场。朋酒斯飨,曰杀羔羊。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万寿无疆。
【小题1】对诗中“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一句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传统的看法认为“春女感阳气而思男”,“悲则始有与公子同归之志,欲嫁焉”,近代以来学者提出这句是指身为奴隶的采桑女内心伤悲,害怕被贵族公子强行娶走。你觉得哪种理解更为合理?说说你的理由。
【小题2】你觉得《七月》中哪些地方体现出了劳动民众在日常生活中的感情变化?
晏子治东阿三年,景公召而数之曰:“吾以子为可,而使子治东阿,今子治而乱。子退而自察也,寡人将加大诛于子。”晏子对曰:“臣请改道易行而治东阿,三年不治,臣请死之。”景公许之。于是明年上计(年终考核地方官的治绩),景公迎而贺之曰:“甚善矣,子之治东阿也!”晏子对曰:“前臣之治东阿也,属托不行,货赂不至;陂(池塘)池之鱼,以利贫民。当此之时,民无饥者,而君反以罪臣。今臣之治东阿也,属托行,货赂至,并会赋敛,仓库少内,便事左右,陂池之鱼,入于权家。当此之时,饥者过半矣,君乃反迎而贺。臣愚,不能复治东阿,愿乞骸骨,避贤者之路。”景公乃下席而谢之曰:“子强复治东阿。东阿者,子之东阿也。寡人无复与焉。”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于是明年上计:第二年 |
B.而君反以罪臣:怪罪 |
C.子退而自察:亲自考察 |
D.臣愚, 不能复治东阿, 愿乞骸骨:古时官员自请退职 |
例句:吾尝终日而思矣
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
B.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
C.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 |
D.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
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
B.何陋之有 |
C.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
D.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
A.晏子先前治理东阿无方,治理混乱,因而受到景公的责怪。 |
B.晏子受到景公责怪后,立下三年治理不好东阿自请死罪的军令状,改道易行,廉洁自侓,一心为民. |
C.晏子重新治理东阿,忠于国事,政效显著,第二年年终考核地方官治绩,景公亲自迎接并向他祝贺。 |
D.晏子对景公错误的态度有看法,要求辞职,景公醒悟,决定不再干预晏子治理东阿。 |
(1)臣愚,不能复治东阿,愿乞骸骨,避贤者之路。
(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3)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影从。
(4)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5)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二日参省乎己在,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qián)其喙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
【小题1】对上面文章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 |
B.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 |
C.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 |
D.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 |
A.曝:曝晒。 |
B.箝:限制。 |
C.舍:放弃。 |
D.禽:捉住。 |
桃 夭
桃之夭夭①,灼灼其华。之子于归②,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 ③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④。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选自《诗经•国风》)
[注] ①夭夭:形容草木茂盛。②归:出嫁。③蕡(fén):草木果实繁盛硕大的样子。 ④蓁蓁(zhēn):草木茂盛的样子。
【小题1】下列对本诗内容和手法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桃之夭夭”,以丰富缤纷的夸张意蕴开篇,扑面而来的娇艳桃花,使诗歌产生一种强烈的色彩感。 |
B.“有 其实”本意是树上结的桃子又多又好。在这里它暗示了女子婚后生儿育女,让夫家人丁兴旺。 |
C.章法结构上的特点是重章叠句,每一章第二句的变化最大,使诗歌所表达的意思得以发展、加深,但也有重复单调之感。 |
D.全诗三章,极有层次:由花开到结果,再由果落到叶盛;所喻诗意也渐次变化,与桃花的生长相适应,自然浑成,融为一体。 |
【小题2】请从比兴手法运用的角度赏析全诗。
桓公使鲍叔识君臣之有善者,晏子识不仕与耕者之有善者,高子识工贾之有善者,国子为李⑴,隰朋为东国,宾胥无为西土,弗郑为宅。
凡仕者近宫,不仕与耕者近门,工贾近市。三十里置遽⑵,委焉,有司职之。从诸侯欲通,吏从行者,令一人为负以车;若宿者,令人养其马,食其委。客与有司别契,至国入契费。义数⑶而不当,有罪。
凡庶人欲通,乡吏不通,七日,囚,出欲通,吏不通,五日,囚。贵人子欲通,吏不通,二日,囚。
凡具吏进诸侯士而有善,观其能之大小以为之赏,有过无罪。令鲍叔进大夫,劝国家,得之成而不悔,为上举。从政治为次,野为原,又多不发,起讼不骄,次之。劝国家,得之成而悔;从政虽治而不能野原,又多发,起讼骄,行此三者为下。令晏子进贵人之子,出不狂,处不华,而友有少长,为上举,得二,为次,得一,为下。士处靖敬老与贵交不失礼行此三者为上举,得二,为次,得一,为下。耕者,农农用力,应于父兄,事贤多,行此三者,为上举;得二,为次;得一,为下。令高子进工贾,应于父兄,事长养老,承事敬,行此三者为上举,得二者,为次,得一者,为下。令国子以情断狱。三大夫既已选举,使县行之。
管仲进而举言,上而见之于君,以卒年君举。管仲告鲍叔曰:“劝国家,不得成而悔,从政不治不能,野原又多而发,讼骄,凡三者,有罪无赦。”告晏子曰:“贵人子处华,下交,好饮食,行此三者,有罪无赦。士出入无常,不敬老而营富,行此三者,有罪无赦。耕者出入不应于父兄,用力不农,不事贤,行此三者,有罪无赦。”告高子曰:“工贾出入不应父兄,承事不敬,而违老治危,行此三者,有罪无赦。”
(节选自《管子·大匡》)
(注)(1)李:通“理”,即管理(讼狱)(2)遽,驿站。(3)义数:待客礼仪与收费数目。【小题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桓公使鲍叔识君臣之有善者 识:考查 |
B.令人养其马,食其委 委:贮存(的食物) |
C.从政虽治而不能 治:有政绩 |
D.出不狂,处不华 华:喧哗 |
A.凡仕者近宫 求人可使报秦者 |
B.令一人为负以车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
C.令国子以情断狱 斧斤以时入山林 |
D.而友有少长,为上举 拔剑撞而破之 |
(1)凡仕者近宫,不仕与耕者近门,工贾近市
(2)贵人子欲通,吏不通,二日,囚
(3)从政不治不能,野原又多而发,讼骄,凡三者,有罪无赦
(4)贵人子处华,下交,好饮食,行此三者,有罪无赦
(5)客与有司别契,至国入契费。义数而不当,有罪
(6)令国子以情断狱
A.(1)(2)(4) | B.(1)(2)(6) |
C.(3)(4)(5) | D.(3)(5)(6) |
A.士/处靖/敬老与贵/交不失礼/行此三者/为上举 |
B.士/处靖/敬老/与贵交不失礼/行此三者/为上举 |
C.士处靖/敬老与/贵交不失礼/行此三者/为上举 |
D.士处靖/敬老/与贵交/不失礼/行此三者/为上举 |
A.齐桓公管理士、农、工、商,以及在讼狱、外交、住宅等方面都有可用之人。 |
B.官吏在处理平民、士族、贵人之子的事务,出现懒散不作为的情况时,予以囚禁。 |
C.齐桓公在引荐人才方面奖惩分明,引进的人才有过错,对推荐者也会予以处罚。 |
D.本文介绍了齐桓公治下的齐国,从选荐人才到为官录用的标准和等级,甚至对农民、工匠、商人的评价都有详细的规定。 |
(材料 1)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论语•里仁》)
(材料 2)孔子卒,原宪遂亡在草泽中。子贡相卫,而结驷连骑,排藜藿入穷阎,过谢原宪。宪摄敝衣冠见子贡。子贡耻之,曰:“夫子岂病乎?”原宪曰:“吾闻之,无财者谓之贫,学道而不能行者谓之病。若宪,贫也,非病也。”子贡惭,不怿而去,终身耻其言之过也。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小题1】在孔子的门徒中,与原宪生活态度相类似的典型人物还有_____,这体现了儒家 ___________________精神。
【小题2】结合上面两则材料,谈谈你对“子贡惭”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