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言文字运用
- 文章作者
- 孔子(前551-前479)
- 左丘明(前556-前451)
- 墨子(约前468-前376)
- + 老子(约前570-500)
- 《老子》
- 孙子(约前551-前479)
- 其他春秋作家
- 语言知识
- 阅读与鉴赏
- 写作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老子》第六十三章)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老子》第六十四章)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
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老子》第七十六章)
【小题1】下列各句中划线词语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小题2】下列各句中划线虚词的意义与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其安易持
【小题3】翻译下列句子。
(1)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2)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老子》第六十三章)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老子》第六十四章)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
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老子》第七十六章)
【小题1】下列各句中划线词语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其死也坚强 | B.民之从事 |
C.无恻隐之心,非人也 | D.大小多少,报怨以德 |
例句:其安易持
A.其微易散 | B.其孰能讥之乎 |
C.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 D.吾其还也 |
(1)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2)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
阅读下文,完成第下面小题。
(1)仲尼亟称于水
(2)故声闻过情,君子耻之
(3)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字意义用法相同的两项是
【小题3】翻译下面的句子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小题4】第②则孟子所持的观点对我们的学习有怎样的启示?
①子曰:“仲尼亟称于水,曰‘水哉,水哉!’何取于水也?”
②孟子曰:“源泉混混,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有本者如是,是之取尔。苟为无本,七八月之间雨集,沟浍皆盈,其涸也,可立而待也。故声闻过情,君子耻之。”
《孟子▪离娄下》
③孟子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观水有术,必观其澜。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
《孟子▪尽心上》
④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 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忧。
《老子》第八章
⑤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老子》第66章
⑥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老子》第78章
【小题1】解释下面句子加点的词(1)仲尼亟称于水
(2)故声闻过情,君子耻之
(3)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字意义用法相同的两项是
A.盈科而后进 |
B.可立而待也 |
C.孔子登东山而小鲁 |
D.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小题4】第②则孟子所持的观点对我们的学习有怎样的启示?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老子》第二章)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老子》第十一章)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老子》第二十四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老子》第三十三章)
【小题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小题2】对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在道也,曰余食赘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2)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老子》第二章)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老子》第十一章)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老子》第二十四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老子》第三十三章)
【小题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长短相形,高下相盈 盈:充满。 |
B.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 当:当作。 |
C.埏埴以为器,当其无 埴:黏土。 |
D.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伐:自我夸耀。 |
A.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为:动词,是。 |
B.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其:代词,它。 |
C.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 者:助词,……的(人)。 |
D.死而不亡者寿 而:连词,但是。 |
A.《老子》把很多社会人生现象提炼为一系列的对立项,比如美与丑、善与恶、有与无、难与易、大与小、长与短等等,认为所有这些对立因素都是相反相成的。 |
B.《老子》认为,自以为是的人,虽是要彰显自己,却往往不能彰显自己;自我夸耀的人,虽是显示自己的功劳,却往往不被认为有功或者不能成就大功。 |
C.“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老子》认为“自知”比“知人”更加重要,“胜人”比“自胜”更加难得。这是极富人生哲理的判断。 |
D.人们做事,常常是在将要成功的时候却让它失败了。假如将要完成的时候像开始的时候一样谨慎,就不会败坏事情了。《老子》告诫人们做事要善始善终。 |
(1)其在道也,曰余食赘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2)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小题。
①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论语·子路》)
②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也。使夫知不敢、弗为而已,则无不治矣。
(老子《道德经》)
【小题1】孔子和老子对待百姓的态度有什么不同?
【小题2】你更赞成谁的主张?请简述理由。
①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论语·子路》)
②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也。使夫知不敢、弗为而已,则无不治矣。
(老子《道德经》)
【小题1】孔子和老子对待百姓的态度有什么不同?
【小题2】你更赞成谁的主张?请简述理由。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小题。
【小题2】具体分析材料二老子的“不争”观,并说说与材料一孔子的“不争”有何区别。
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论语》)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老子》)
【小题1】请说一说你对第一则材料的理解。【小题2】具体分析材料二老子的“不争”观,并说说与材料一孔子的“不争”有何区别。
下列有关课文内容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一文,作者多处运用排比,使文章具有鲜明的节奏、强烈的气势、明晰的层次以及条分缕析的缜密。 |
B.老子擅长逆向思维,其哲思新颖独特,别开生面。《有无相生》一章将对立项并举,突出强调了“有”“无”“强”“弱”等的价值。 |
C.孟子张扬性善之说,提出人皆有仁义礼智四个善端,进而倡导“大丈夫”人格和“浩然之气”,这是他的思想中特别光辉的一面。 |
D.孔子注重因材施教。子路和冉求问他同一个问题“闻斯行诸”,他对两人的教导截然相反,劝子路退,劝冉有进,原因在于两人性格不同。 |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为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老子·第二章》)
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絮矩之道也。(《大学》)
【小题1】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
【小题2】依据以上材料,简要概述道家的“圣人”和儒家的“君子”各自的特点。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为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老子·第二章》)
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絮矩之道也。(《大学》)
【小题1】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
【小题2】依据以上材料,简要概述道家的“圣人”和儒家的“君子”各自的特点。
对下列对联所描述的对象,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与国咸休,安富尊荣公府第;同天并老,文章道德圣人家。(老子) |
B.舟系洞庭,世上疮痍空有泪;魂归洛水,人间改换已无诗。(屈原) |
C.质而绮,真且醇,自可传之千古;樽中酒,篱下诗,岂甘了此一生。(李白) |
D.生叔季世,有豪侠心,报韩椎秦,兴刘灭项;绝富贵交,为神仙侣,进履辟谷,拜石授书。(张良) |
文言文材料阅读题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选自《道德经》)
【小题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6处)
【小题2】《道德经》的作者是谁?与他同派的代表人物还有谁?
【小题3】本段文字反映了作者的什么观点?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选自《道德经》)
【小题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6处)
【小题2】《道德经》的作者是谁?与他同派的代表人物还有谁?
【小题3】本段文字反映了作者的什么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