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言文字运用
- 文章作者
- + 孔子(前551-前479)
- 《论语》
- 左丘明(前556-前451)
- 墨子(约前468-前376)
- 老子(约前570-500)
- 孙子(约前551-前479)
- 其他春秋作家
- 语言知识
- 阅读与鉴赏
- 写作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① )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② )知尔,则何以(③ )哉?”
子路率尔(④ )而对曰:“千乘之国(⑤ ),摄(⑥ )乎(⑦ )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⑧ ),因(⑨ )之以饥馑(⑩ );由也为之,比及(⑪ )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⑫ )也。”
夫子哂(⑬ )之。
“求,尔何如?”
对曰:“方(⑭ )六七十,如(⑮ )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⑯ )其礼乐,以俟(⑰ )君子。”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⑱ ),如会同(⑲ ),端章甫(⑳ ),愿为小相(㉑ )焉。”
【小题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小题2】下面对文章的内容概括不准确的一项是
A.开始交代了谈话的内容与方式,四位弟子环坐在孔子身旁,孔子最先发话,启发大家各言其志,起到了打消顾虑、缓和紧张气氛的作用。 |
B.在孔子的启发下,子路不假思索,抢先回答,反映了子路急躁、坦率、爽快的性格。 |
C.子路谦虚不够、自信有余的态度引起了孔子的微笑。这微笑中有善意的理解和宽容,也有不以为然的轻微批评,表现了孔子的豁达态度。 |
D.公西华的回答显得彬彬有礼,他可能意识到孔子对子路不够谦让的批评,说起话来谨慎得多。 |
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
“点,尔何如?”
鼓瑟希(① ),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② )。”
子曰:“何伤(③ )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1)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④ )点也。”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2)唯(⑤ )求则非邦也与?安(⑥ )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小题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小题2】孔子是如何评价四个弟子的志向的?
【小题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2)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李生论善学者
王生好学而不得法。其友李生问之曰:“或谓君不善学,信乎?”王生不说,曰:“凡师之所言,吾悉能志之,是不亦善学乎?”李生说之曰:“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盖学贵善思,君但志之而不思之,终必无所成,何以谓之善学也?”王生益愠,不应而还走。居五日,李生故寻王生,告之曰:“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而从之,冀闻道也。余一言未尽,而君变色以去。几欲拒人千里之外,其善学者所应有邪?学者之大忌,莫逾自厌,盍改之乎?不然,迨年事蹉跎,虽欲改励,恐不及矣!”王生惊觉,谢曰:“余不敏,今日始知君言之善。请铭之坐右,以昭炯戒。”
【小题1】给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注音并释义。①吾悉能志之 音:________义:____________
②李生说之曰 音:________义:____________
③不应而还 音:________义:____________
④迨年事蹉跎 音:________义:____________
【小题2】与“河曲智叟亡以应”中的“亡”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王生不说 | B.盍改之乎 |
C.吾悉能志之 | D.才美不外见 |
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而从之,冀闻道也。
【小题4】选出与“李生故寻王生”句中“故”的意思相同的一项( )
A.公问其故 | B.广故数言欲亡 |
C.故为之说 | D.桓侯故使人问之 |
A.“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运用了比和兴的手法,意指女子的憔悴和被抛弃。 |
B.“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运用了赋的手法,指出桑葚是甜的,但多吃易醉;爱情是美好的,但易让人沉溺。 |
C.“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运用了顶针的手法,表现了女子的失望、失落之感以及与抛弃她的“氓”一刀两断的决绝态度。 |
D.“淇则有岸,隰则有泮”,兴中有比,意为水有岸,泽有边,我的痛苦为何没尽头呢? |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君子累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
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
【小题1】选文第二段中含有一个现代汉语中常用的四字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小题2】这三段话都是论述“中庸”之道的,请用上述文段中的原文词句来概括回答“中庸”之道的行事准则。(10个字以内)
子衿①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②?
青青子佩③,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④,在城阙⑤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注]①衿:衣领。②嗣音:继续通音信。嗣,继续。③佩;佩玉的绶带。④挑兮达兮:就是挑达,往来相见的样子。⑤城阙:城门两边的高台。【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写一个女子在城楼上等候她的恋人,可望穿秋水,不见人影,浓浓的爱意不由得转化为惆怅与幽怨。 |
B.“一日不见,如三月兮”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女子因久候恋人不至而心烦意乱,来来回回地走个不停,觉得虽然只有一天不见面,却好像分别了三个月。 |
C.全诗共三章,前两章以“我”的口气自述思人,第三章点明地点,写女子在城楼上因久候恋人不至而心烦意乱,来来回回地走个不停。 |
D.全诗五十字不到,但女主人公等候恋人时的焦灼万分的情状如在眼前。这种艺术效果的获得,得益于诗中大量心理描写的运用。 |
(1)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
(2)子曰:“麻冕①,礼也;今也纯②,俭,吾从众,拜下③,礼也;今拜子上,泰④也。虽违众,吾从下。”
(注释)①麻冕:麻布制成的礼帽,用工细,故贵。②纯:黑丝,以黑丝为冕,省时。③拜下:古时臣民面见君上时,先在堂下跪拜,再到堂上跪拜。④秦:骄纵傲慢。【小题1】材料(1)“克己复礼”中,“礼”的具体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材料(2)中,孔子既“从众”又“违众”,你如何理解?
王生好学而不得法。其友李生问之曰:“或谓君不善学,信乎?”王生不说,曰:“凡师之所言,吾悉能志之,是不亦善学乎?”李生说之曰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盖学贵善思君但志之而不思之终必无所成何以谓之善学也?王生益愠,不应而还走。居五日,李生故寻王生,告之曰:“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而从之,冀闻道也。……学者之大忌,莫逾自厌,盍①改之乎?不然,迨②年事蹉跎,虽欲改励,恐不及矣!”王生惊觉,谢曰:“余不敏,今日始知君言之善。请铭之坐右,以昭炯戒。”
(《李生论善学者》)
(注释)①盍:hé,何不。②迨:dài,等到。【小题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或谓君不善学,信乎 真的 |
B.吾悉能志之 记住 |
C.李生故寻王生 特地 |
D.莫逾自厌 厌烦 |
A.或谓君不善学 或未易量 |
B.是不亦善学乎 是年夏五,改元景炎 |
C.请铭之坐右 杳不知其所之也 |
D.以昭炯戒 然而隐忍以行 |
A.王生是一个好学的人,从不遗漏老师讲的内容,他认为“悉能志之”就是善学的表现。 |
B.朋友李生引用孔子的话给王生讲道理,强调思考对于学习的重要性。 |
C.李生一而再地直言劝说王生,终于使王生醒悟,下定决心铭记李生的良言,并且改变了自己的学习方法。 |
D.真正善学的人讲究学习方法,注重思考,能不耻下问,择善而从。 |
李生说之曰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盖学贵善思君但志之而不思之终必无所成何以谓之善学也?
【小题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而从之,冀闻道也。
(2)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3)穷饿无聊,追购又急,天高地迥,号呼靡及。
①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②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小题1】材料中①阐述了儒家什么思想?这种思想在践行中的标准是什么?【小题2】材料中②中孔子对“关雎”的评价是否符合这种思想?请谈谈你的看法.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上不天则下不遍覆,心不地则物不必载。太山不立好恶,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小助,故能成其富。故大人寄形于天地而万物备,历心于山海而国家富。上无忿怒之毒,下无伏怨之患。上下交朴,以道为舍,故长利积,大功立,名成于前,德垂于后,治之至也。
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厌人,故能成其众;士不厌学,故能成其圣。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徐子曰:“仲尼亟称于水,曰:‘水哉,水哉!’何取于水也?”
孟子曰:“源泉混混,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有本者如是,是之取尔。苟为无本,七、八月之间雨集,沟浍皆盈,其涸也,可立而待也。故声闻过情,君子耻之。”
孟子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观水有术,必观其澜。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1)物不必载(________)
(2)海不辞水(________)
(3)明主不厌人(________)
(4)知者乐水(________)(________)
(5)知者乐(________)
(6)仲尼亟称于水(________)
(7)源泉混混(________)
(8)盈科而后进(________)(________)
(9)观水有术(________)
(10)不成章不达(________)
(11)水善利万物而不争(________)
(12)故几于道(________)
(13)正善治(________)
(14)故无尤(________)
(15)水因地而制流(________)
(16)故兵无常势(________)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何取于水也?
(2)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3)故声闻过情,君子耻之。
(4)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小题3】从文中看,诸子从水的哪些特性引发了怎样的联想?
【小题4】从文中看诸子从山的哪些特性引发了怎样的联想?
【小题5】从课文中任选一则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它的理解和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