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言文字运用
- 文章作者
- + 孔子(前551-前479)
- 《论语》
- 左丘明(前556-前451)
- 墨子(约前468-前376)
- 老子(约前570-500)
- 孙子(约前551-前479)
- 其他春秋作家
- 语言知识
- 阅读与鉴赏
- 写作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然后完成下列小题。
【小题2】对文中画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小题1】对文中加点的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默:默默地 | B.识:知识 | C.厌:满足 | D.倦:厌倦 |
A.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
B.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
C.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
D.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小题2】下列各项对文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小题1】对上面文言文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
B.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
C.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
D.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
A.时:按时 | B.说:高兴 | C.知:聪明 | D.愠:恼怒 |
请用斜线(/)为下面的文言文断句并翻译。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
(《论语·子路》)
概括下列三则《论语》章句所体现的孔子的学习观。
①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论语·学而》)
②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③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①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论语·学而》)
②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③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