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言文字运用
- 文章作者
- + 孔子(前551-前479)
- 《论语》
- 左丘明(前556-前451)
- 墨子(约前468-前376)
- 老子(约前570-500)
- 孙子(约前551-前479)
- 其他春秋作家
- 语言知识
- 阅读与鉴赏
- 写作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孟子曰:“有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轫(仞)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
1.“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造成的后果必定是“【小题1】”。2.请简要概括孔子和孟子共同看法,有什么意义,请简述。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论语·里仁》)
范氏曰:“君子之于言也,不得已而后出之,非言之难,而行之难也。人惟其不行也,是以轻言之。言之如其所行,行之如其所言,则出诸其口必不易矣。”
(朱熹《论语集注》)
【小题1】孔子对于“言”和“行”的态度是:________(用四个字回答)【小题2】结合范氏的解说,简析孔子持这种言行观的原因。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蔽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1)翻译画线的句子愿无伐善,无施劳。
(2)从文中可以看出孔子有怎样的志向?(用自己的话回答)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论语·颜渊》)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
——(《孟子·尽心章句下》)
【小题1】“社”“稷”二字的本意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在句中的意思是___________。【小题2】孔子和孟子在君臣关系上的观念有何不同?请根据材料评述。
(1)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论语·雍也》)
(2)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论语·里仁》)
(3)“齐①必变食,居必迁坐。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饐而餲②,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恶臭,不食;失饪,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③;唯酒无量,不及乱。”
(《论语·乡党》)
注①齐:通“斋”,祭祀时的斋戒。②饐而餲:指食物腐败变味。③食气:主食。【小题1】“肉虽多,不使胜食气;唯酒无量,不及乱”,意思是“席上肉虽多,但不要比饭吃得多;虽然酒不限量,但不要醉”这句话蕴含儒家的什么思想?
【小题2】上述材料中,孔子一方面明确批判“耻恶衣恶食者”,大加赞赏颜回“箪食瓢饮”;另一方面又“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对饮食极为讲究,你认为这两者是否矛盾?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翻译上文的时候,杨伯峻在“未若贫而乐”后面加上了“道”字,请根据这一补充,翻译“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并结合上下文和孔子思想谈谈这一补充的依据是什么。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论语·为政》)
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小题1】第一则材料中“周”和“比”的含义是什么?【小题2】概括第二则材料的主旨,并加以分析。
子张问:“士何如斯可谓之达矣?”子曰:“何哉?尔所谓达者!”子张对曰:“在邦必闻,在家必闻。”子曰:“是闻也非达也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在邦必达,在家必达。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在邦必闻,在家必闻。
(节选自《论语・颇渊》)
【小题1】用斜线“/”为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5处)【小题2】《论语》与《孟子》、《________》、《__________》合称“四书”。
【小题3】文段中孔子对“达”如何理解?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论语•卫灵公》)
【小题1】“罔”在句中的意思是________,“殆”在句中的意思是________。【小题2】根据材料,简述孔子治学的方法。
材料一 孔子曰::“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论语·季氏》
材料二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日:“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①。”
《论语·为政》
(注)①偃:倒下。【小题1】材料一中的“文德”主要指孔子倡导的_________。
【小题2】结合上述材料,概括孔子的为政主张及措施。
(1)为政主张:_________
(2)为政措施: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