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下列关于诗句艺术手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运用了比和兴的手法,意指女子的憔悴和被抛弃。
B.“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运用了赋的手法,指出桑葚是甜的,但多吃易醉;爱情是美好的,但易让人沉溺。
C.“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运用了顶针的手法,表现了女子的失望、失落之感以及与抛弃她的“氓”一刀两断的决绝态度。
D.“淇则有岸,隰则有泮”,兴中有比,意为水有岸,泽有边,我的痛苦为何没尽头呢?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选择题 更新时间:2019-11-29 06:50:1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①。”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虽回不敏,请事斯语矣。”(《论语·颜渊篇》)
(注释)①目:纲目,条目,具体要点。
【小题1】下面各项中,对上面《论语》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论语》这一章阐述了孔子“克己复礼为仁”的主张,据《左传·昭公十二年》记载:“仲尼曰:‘古也有志:克己复礼,仁也。’”可见“克己复礼”是孔子以前就有的古语,儒家用之作为一种自我修养的方法。
B.仁是儒家学说中含义非常广泛的一种道德观念。包括了恭,宽,信,敏,惠,智,勇,忠,恕,孝,悌等内容,而核心是指人与人的相亲相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则是实行“仁”的主要方法。
C.“礼”,人类社会行为的法则,标准、仪式的总称。包括了社会生活中由于风俗习惯而长期形成、又为大家所共同遵守的一整套的礼节仪式;人们相互之间表示尊敬谦让的言语或动作,也包括社会上通行的法纪、道德和礼貌。
D.孔子以礼来规定仁,认为依礼而行就是仁的根本要求。“克己复礼为仁”,即:人们的言语行动都能符合礼的规范,就是仁。实行仁,在于自己,难道还在于别人吗?颜渊谈到自己虽然不聪敏,但请老师孔子让他按自己的想法去做。
【小题2】这段对话可以看出,孔子认为“礼”与“仁”具有怎样的关系?(用自己的话回答)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