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言文字运用
- 文章作者
- + 春秋
- 孔子(前551-前479)
- 左丘明(前556-前451)
- 墨子(约前468-前376)
- 老子(约前570-500)
- 孙子(约前551-前479)
- 其他春秋作家
- 战国
- 西汉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唐
- 五代十国
- 北宋
- 南宋
- 元
- 明
- 其他明代作家
- 近代
- 语言知识
- 阅读与鉴赏
- 写作
材料一:
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
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
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论语·季氏》)
材料二: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论语述而》)
材料三:
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①。虽多,亦奚以为?”
(《论语·子路》)
(注)①专对:古代使节,只接受使命,至于如何去交涉应对,只能随机应变,独立行事。这叫“受命不受辞”。
【小题1】材料一陈亢评价孔子“君子之远其子”,体现了孔子作为教育者 的品质A. |
①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论语·子路》)
②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也。使夫知不敢、弗为而已,则无不治矣。
(老子《道德经》)
【小题1】孔子和老子对待百姓的态度有什么不同?
【小题2】你更赞成谁的主张?请简述理由。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论语》)
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以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庄子·秋水》)
【小题1】孔子和庄子都是追求快乐的人,他们所追求的快乐有什么不同?【小题2】孔子和庄子的这两种不同快乐方式,你更倾向于哪一种?请说明理由。
材料一
子曰:“觚不觚,觚哉!觚哉!”
(《论语·雍也》)
材料二
子曰:“麻冕,礼也;今也纯①,俭,吾从众。拜下②,礼也;今拜乎上,泰③也。虽违众,吾从下。”
(《论语•子罕》)
(注)①纯:黑丝,以黑丝为冕,省时。②拜下:古时臣民面见君上时,先在堂下跪拜,再到堂上跪拜。③泰:骄纵傲慢。【小题1】以上两则材料反映了当时社会__________的现象。
【小题2】材料二中,孔子既“从众”又“违众”,是否矛盾?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惟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选自《烛之武退秦师》)
秦王斋五日后,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相如至,谓秦王曰:”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且秦强而赵弱,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赵立奉璧来。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左右或欲引相如去,秦王因曰:“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而绝秦、赵之欢。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选自《廉颇蔺相如列传》)
【小题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行李之往来 行李:外交使节 |
B.又欲肆其西封 肆:肆意、随意 |
C.引赵使者蔺相如 引:拉 |
D.卒廷见相如 卒:通“猝”,仓猝 |
A.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
B.邻之厚,君之薄也 而绝秦、赵之欢 |
C.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
D.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乃设九宾礼于廷 |
A.烛之武为了摆脱“且贰于楚也”的嫌疑,在游说秦君的时候,应该是避开了各方的耳目,趁着夜色而出,瞒着大家私下里对秦君进行劝说。 |
B.蔺相如来秦之前就想好了先“令人持璧归”,再回顾两国的历史,分析两国的现状,采用了稳妥应对的策略,因而人、璧两全,不辱于诸侯。 |
C.烛之武此行考虑的是为了郑国的利益,但他在说辞里处处表现出来的却是为秦国着想,这样就容易使秦君入耳入心,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 |
D.两段选文都是说服秦国君主,都是将人物置身于矛盾冲突之中,使人物形象个性鲜明,须眉毕现,展现了司马迁在人物刻画上的艺术成就。 |
(1)会使辙交驰,北邀当国者相见,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
(2)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之俱去。
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
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
(《论语·阳货》)
【小题1】“割鸡焉用牛刀”,课本解读为“喻子游治理武城这样的小地方用不着礼乐大道”,你认为这句话还可以怎样理解?【小题2】“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中的“道”“君子”与“小人”,分别指“礼乐之道”“有地位的人”与“卑贱的人”,请从现代公民社会建设的角度来评价孔子的这种“教化观”。
(1)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论语·徽子》)
(2)子曰:“直哉史鱼①!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
(《论语·季氏》)
(注)①史鱼:人名,卫国大夫。
【小题1】根据第(1)则材料,子路“出仕”的目的是_______ ,这段文字体现了孔子_______的精神。【小题2】请根据第(2)则材料,评价孔子的出仕观。
子曰:“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门人不敬子路。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论语·先进》)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论话·述而》)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论语·子罕》)
【小题1】第一则材料中“升堂”“入室”的意思分别是什么?【小题2】根据第二、三则材料,谈谈你对孔子“学”的理解。
(一)秦昭王问孙卿子①曰:“儒无益于人之国?”孙卿子曰:“儒者法先王,隆礼义,谨乎臣子而致贵其上者也。虽穷困冻馁,必不以邪道为贪;无置锥之地,而明于持社稷之大义。势在人上,则王公之材也;在人下,则社稷之臣,国君之宝也。虽隐于穷阎漏屋,人莫不贵之,道诚存也。仲尼将为司寇,沈犹氏不敢朝饮其羊②;居于阙党,阙党之子弟罔不分③,有亲者取多,孝弟以化之也。儒之为人下如是矣。”
王曰:“然则其为人上何如?”孙卿曰:“其为人上也,广大矣!志意定乎内,礼节修乎朝,法则度量正乎官,忠信爱利形乎下;行一不义、杀一无罪而得天下,不为也。此君义伸乎人矣,通于四海,则天下应之如讙④,是何也?则贵名白⑤而天下治也。故近者歌讴而乐之,远者竭蹶而趋之,四海之内若一家,通达之属莫不从服,夫是之谓人师。《诗》曰:“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此之谓也。夫其为人下也如彼,其为人上也如此,何谓其无益于人之国也?”昭王曰:“善!”
若夫论德而定次,量能而授官,使贤不肖皆得其位,能不能皆得其官;万物得宜,事变得应,言必当理,事必当务,君子之所长也。
(取材于《群书治要·儒效》)
(二)孔子初仕,为中都宰。制为养生送死之节,长幼异食,强弱异任,男女别涂,路无拾遗,器不雕伪。为四寸之棺,五寸之椁,因丘陵为坟,不封⑥,不树。行之一年,而西方之诸侯则焉。鲁定公谓孔子曰:“学子此法以治鲁国,何如?”孔子对曰:“虽天下可乎,何但鲁国而已哉!”于是二年定公以为司空乃别五土之性而物各得其所生之宜咸得厥⑦所由司空为鲁大司寇设法而不用无奸民。
(取材于《孔子家语》)
(注释)①孙卿子:荀子。②朝饮其羊:卖羊前先让羊喝饱水以增加重量 ③罔不分:捕来的鱼虾或猎物不按出力多少分配。 ④讙:喧哗。⑤白:显赫。⑥不封:不建高大的坟墓。⑦厥:它们的。【小题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儒者法先王,隆礼义 隆:尊崇 |
B.言必当理,事必当务 当:担任 |
C.制为养生送死之节 节:制度 |
D.而西方之诸侯则焉 则:效法 |
A.儒无益于人之国 通于四海 |
B.而明于持社稷之大义 若夫论德而定次 |
C.虽隐于穷阎漏屋 虽天下可乎 |
D.通达之属莫不从服 此之谓也 |
A.谨乎臣子而致贵其上者也 谨慎地做臣子,并使他们的君主尊贵 |
B.其为人上也,广大矣 儒者居高位时,作用就更大了 |
C.远者竭蹶而趋之 远方之人不辞辛劳地投奔他 |
D.能不能皆得其官 |
【小题4】请用斜线(/)给《孔子家语》中画线的部分断句。
【小题5】作者为什么认为儒者可以为人师?根据《群书治要·儒效》第二段内容概括作答。
【小题6】仿照下列语段中句①的形式,将横线上的内容补充完整。
《群书治要·儒效》中的很多观点能够在《孔子家语》中得到印证,如:①孔子在做中都宰时依据人们能力的强弱分配不同的职位,可以证明儒者能够“量能而授官”;②_________;③_______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 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 必也圣乎! 尧舜其犹病诸!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 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依据上述对话,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孔子“仁爱”思想表现出的重要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