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言文字运用
- 文章作者
- + 春秋
- 孔子(前551-前479)
- 左丘明(前556-前451)
- 墨子(约前468-前376)
- 老子(约前570-500)
- 孙子(约前551-前479)
- 其他春秋作家
- 战国
- 西汉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唐
- 五代十国
- 北宋
- 南宋
- 元
- 明
- 其他明代作家
- 近代
- 语言知识
- 阅读与鉴赏
- 写作
(一)
孔子穷于陈、蔡之间,七日不尝食,藜羹不糁①。宰予备矣,孔子弦歌于室,颜回择菜于外。子路与子贡相与而言曰:“夫子逐于鲁,削迹于卫,伐树于宋,穷于陈、蔡②。杀夫子者无罪,藉夫子者不禁,夫子弦歌鼓舞,未尝绝音。盖君子之无所丑也若此乎?”
颜回无以对,入以告孔子。孔子憱然推琴,喟然而叹曰:“由与赐小人也!召,吾语之。”子路与子贡入,子贡曰:“如此者,可谓穷矣!”孔子曰:“是何言也?君子达于道之谓达,穷于道之谓穷。今丘也拘仁义之道,以遭乱世之患,其所也,何穷之谓?故内省而不疚于道,临难而不失其德,大寒既至,霜雪既降,吾是以知松柏之茂也。昔桓公得之莒,文公得之曹,越王得之会稽。陈、蔡之厄,于丘其幸乎!”孔子烈然返瑟而弦,子路抗然执干而舞。子贡曰:“吾不知天之高也,不知地之下也。”古之得道者,穷亦乐,达亦乐,所乐非穷达也。道得于此,则穷达一也,为寒暑风雨之序矣。
(取材于《吕氏春秋·慎人》)
(注释)①糁:野菜羹里掺的米粒。 ②逐于鲁……穷于陈、蔡:这几句概述孔子周游列国时遭遇到的各种困辱,其中包括在宋国被追杀。
(二)
子路问于孔子曰:“由闻丈夫居世,富贵不能有益于物;处贫贱之地而不能屈节以求伸。则不足以论乎人之域①矣。”
孔子曰:“君子之行己,期于必达于己。可以屈则屈,可以伸则伸。故屈节者,所以有待;求伸者,所以及时②。是以虽受屈而不毁其节,志达而不犯于义。”
(取材于《孔子家语》)
(注释)①域:境界。 ②时:良时,好时机。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宰予备矣 备:通“惫”,这里是“饥饿”的意思 |
B.盖君子之无所丑也若此乎 丑:羞耻 |
C.孔子憱然推琴 憱:高兴 |
D.今丘也拘仁义之道 拘:这里是“固守”的意思 |
A.其所也,何穷之谓——这正是我应该得到的处境,怎么能叫困穷呢 |
B.子路抗然执干而舞——子路威武地拿着盾牌跳起舞来 |
C.君子之行己,期于必达于己——君子立身行事,希望一定要使自身通达 |
D.志达而不犯于义——只有实现自己的志向,才能不被正义的人讨伐 |
A.子贡和子路认为,迫害夫子的人还没有受到应有的惩罚,夫子不应成天歌舞不绝。 |
B.颜回觉得子贡和子路私下里对夫子的评价很不礼貌,因此到屋里向夫子汇报情况。 |
C.孔子用霜雪之后松柏依旧茂盛来打比方,意在说明面对挫折也应保持高尚的品德。 |
D.孔子提及桓公、文公、越王都有过逆境,说明“陈、蔡之厄”也未必是不幸之事。 |
(1)王孙圉聘于晋,定公飨之。赵简子鸣玉以相,问于王孙圉曰:“楚之白珩犹在乎?”对曰:“然。”简子曰:“其为宝也,几何矣?”曰:“未尝为宝。楚之所宝者,曰观射父,能作训辞,以行事于诸侯,使无以寡君为口实。又有左史倚相,能道训典,以叙百物,以朝夕献善败于寡君,使寡君无忘先王之业;又能上下说乎鬼神,顺道其欲恶,使神无有怨痛于楚国。又有薮曰云,连徒洲,金、木、竹、箭之所生也。龟、珠、角、齿,皮、革、羽、毛,所以备赋用以戒不虞者也。所以共币帛,以宾享于诸侯者也。若诸侯之好币具,而导之以训辞,有不虞之备,而皇神相之。寡君其可以免罪于诸侯,而国民保焉。此楚国之宝也。若夫白珩,先王之玩也,何宝之焉?
“圉闻国之宝,六而已。明王圣人能制议百物,以辅相国家,则宝之;玉足以庇荫嘉谷,使无水旱之灾,则宝之;龟足以宪臧否,则宝之;珠足以御火灾,则宝之;金足以御兵乱,则宝之;山林薮泽足以备财用,则宝之。若夫哗嚣之美,楚虽蛮夷,不能宝也。”
(取材于《国语·楚语》)
(2)范宣子为政,诸侯之币重,郑人病之。
二月,郑伯如晋,子产寓书于子西,以告宣子,曰:“子为晋国,四邻诸侯不闻令德,而闻重币,侨也惑之。侨闻君子长国家者,非无贿之患,而无令名之难。夫诸侯之贿,聚于公室,则诸侯贰;若吾子赖之,则晋国贰。诸侯贰,则晋国坏;晋国貳,则子之家坏。何没没也!将焉用贿?夫令名,德之舆也;德,国家之基也。有基无坏,无亦是务乎!有德则乐,乐则能久。《诗》云:‘乐只君子,邦家之基’,有令德也夫!‘上帝临女,无貳尔心’,有令名也夫!恕思以明德,则令名载而行之,是以远至迩安。毋宁使人谓子‘子实生我’,而谓子‘浚我以生’乎?象有齿以焚其身,贿也。
宣子说,乃轻币。
(取材于《左传》)
【小题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顺道其欲恶 欲:喜好 |
B.有不虞之备 虞:预料 |
C.夫诸侯之贿 贿:贿赂 |
D.无亦是务乎 务:致力 |
A.未尝为宝 范宣子为政下 |
B.楚之所宝者 则子之家坏 |
C.以叙百物 恕思以明德 |
D.何宝之焉 将焉用贿 |
A.赵简子鸣玉以相 赵简子主持礼仪,他的佩玉叮当作响 |
B.以朝夕献善败于寡君 因成天阿谀奉承而失信于敝国国君 |
C.是以远至迩安 因此远方诸侯来归附,近邻诸侯能安心 |
D.而谓子‘浚我以生’乎 |
①龟足以宪臧否,则宝之
②宣子说,乃轻币
【小题5】下列与子产“德,国家之基也”一句所体现的思想,不相同的一项是
A.民无信不立(《论语·颜渊》) |
B.其使民也义(《论语·公冶长》) |
C.德不孤,必有邻(《论语·里仁》) |
D.齐之以礼(《论语·为政》) |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论语·宪问》)
“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①,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论语·八佾》)
(注)①反坫(diàn):先秦诸侯招待别国国君时,放置献过酒的空杯子的土台。【小题1】两则材料中孔子对管仲的评价分别是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小题2】两则材料,孔子分别是从什么角度评价管仲的?由此可以看出孔子怎样的仁爱观?
①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②子曰:“奢则不孙,简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
材料一:
陈成子弑简公。孔子沐浴而朝,告于哀公曰:“陈恒弑其君,请讨之。”公曰:“告夫三子。”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君曰‘告夫三子’者!”之三子告,不可。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
(《论语·宪问》)
材料二:
齐宣王问曰:“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曰:“臣弑其君,可乎?”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孟子·梁惠王章句下》)
【小题1】材料一中孔子反复强调“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体现了孔子的____________精神。【小题2】陈成子弑简公,孔子义愤填膺;周武王弑纣,孟子却说是“诛一夫”。孔孟的看法矛盾吗?请联系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1)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
(《论语·阳货》)
(2)或谓孔子曰:“子奚①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②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论语·为政》)
(注)①奚:为什么。②施:施行,延及。【小题1】材料(1)中,“牛刀”喻指 ________________。
【小题2】根据上述材料,简要分析孔子对“为政”的认识。
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小题1】从上述文字可以看出,孔子认为在人际交往中应遵循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原则。【小题2】孔子强调“以直报怨”,是否有违儒家的“忠恕之道”?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论语·述而篇》
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论语·泰伯》
【小题1】第一则材料中“乐亦在其中”的含义是什么?【小题2】综合两则材料,简析孔子的义利观。
子曰:“贤哉,回也!上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论语·雍也》)
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论语·述而》)
【小题1】第一则材料中“回不改其乐”体现了儒家的________思想?【小题2】第一则材料中“人不堪其忧”第二则材料中“是吾忧也”,两者之忧有何区别?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1)也。贫与残,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2)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论语・里仁》)
注释:(1)处:处在、居处。(2)造次:仓促之间。①“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本句中的“其道”指什么?全段表达了孔子的什么思想?
②“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杨伯峻《论语译注》认为,“得之”应改为“去之”;也有学者认为,“不以其道得之”的“不”字应删去。请根据以上两种不同解读,分别解释句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