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清诗,完成下列小题。
玉烛新·白海棠
清·顾太清
初晴新雨后。乍洗褪胭脂,缟衣妆就。东风倦倚,憨憨态、不管敲残更漏。嫩寒天气,正睡稳、乌衣时候。深夜静、银烛高烧,微香暗侵襟袖。
盈盈一点芳心,占多少春光,问卿知否?红妆莫斗。谁得似、净骨天然清瘦。神娟韵秀。雅称个、花仙为首。还要倩流水高山,花前慢奏。
(注释)《玉烛新·白海棠》是清代女词人顾太清的作品,这首词是作者在“秋红吟社”结社期间所作的。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开头三句写新雨初睛后的海棠,将海棠比喻为洗去胭脂、身着素衣的清丽女子。
B.“东风倦倚”“憨憨态”以拟人手法展现其憨态可掬的情状,海棠形象惹人喜爱。
C.“深夜静……”写院子里寂静无声,银烛高照,突出诗人孤居难眠,思绪纷然。
D.下片起句,写花儿盈盈芳心,占尽春光,女子的芳心,也在春光中被花儿激发。
E. 词人喜爱神娟韵秀、肥腴富贵的壮丹,更钟情净骨天然、清雅素洁的白海棠。
【小题2】请结合全词,赏析结句的精妙之处。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8-12-22 09:24:1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小题。
乡,去中国不知其几千里也。其土旷然无涯,无丘陵阪险;其气和平一揆,无晦明寒暑;其俗大同,无邑居聚落;其人甚精,无爱憎喜怒,吸风饮露,不食五谷;其寝于于,其行徐徐,与鸟兽鱼鳖杂处,不知有舟车械器之用。
昔者黄帝氏尝获游都,归而杳然丧天下,以为结绳之政已矣。降及尧舜,作为千钟百壶之献,因姑射神人以假道,盖至其边鄙,终身太平。禹汤立法,礼繁乐杂,数十代与醉乡隔。其臣羲和,弃甲子而逃,冀臻其乡,失路而道夭,故天下遂不宁。至乎末孙桀纣,怒升糟丘,阶级千仞,南向望,卒不见醉乡。武王得志于世,乃命公旦立酒人氏之职,典司五齐,拓土七千里,仅与醉乡焉,故四十年刑措不用。下逮幽厉,迄乎秦汉,中国丧乱,遂与醉乡绝。而臣下之爱道者,往往窃至焉。阮嗣宗、陶渊明等十数人并游于醉乡,没身不返,死葬其壤,中国以为酒仙云
嗟乎,醉乡氏之俗,岂古华胥氏之国乎?何其淳寂也如是!予得游焉,故为之记。
(取材于王绩《醉乡记》)
(注释)①姑射:传说中的仙山名。②公旦:周公姬旦。③五齐(jì):古代按酒的清浊分为五等,称作“五齐”。④华胥氏之国:寓言中的国名,后作梦境的代称。
昔余尝至一乡,辄颓然靡然,昏昏冥冥,天地为之易位,日月为之失明,目为之眩,心为之荒惑,体为之败乱。问之人:“是何乡也?”曰:“酣适之方,甘旨之尝,以徜以徉,是为醉乡。”
呜呼!是为醉乡也欤?古人不余欺也。吾尝闻夫刘伶、阮籍之徒矣。当是时,神州陆沉,中原鼎沸,而天下之人,放纵恣肆,淋漓颠倒,相率入醉乡不已。而以吾所见,其间未尝有可乐者。或以为可以解忧云耳。夫忧之可以解者,非真忧也;夫果有其忧,抑亦必不解也,况醉乡实不能解其忧也。然则入醉乡者,皆无有忧也。
呜呼!自刘、阮以来,醉乡遍天下;醉乡有人,天下无人矣。昏昏然,冥冥然,颓堕委靡,入而不知出其不入而迷者,岂无其人者欤?而荒惑败乱者,指以为笑,则真醉乡之徒也已。
(取材于戴名世《醉乡记》)
【小题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为结绳之政已矣   薄:浅薄
B.盖至其边   鄙:边界
C.仅与醉乡焉 达:通达
D.指以为笑   率:带领
【小题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醉乡 故为
B.昔者黄帝氏尝获游都    归而杳然丧天下
C.怒升糟丘 南向
D.夫果有其忧    而不知出
【小题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寝于于,其行徐徐
他们睡觉很踏实,行走很悠闲
B.下逮幽厉,迄乎秦汉
向下传到周幽王周厉王,直到秦汉
C.酣适之方,甘旨之尝
畅快舒适的地方,可以尝到美味的地方
D.放纵恣肆,淋漓颠倒
放纵自己,颠倒黑白
【小题4】将下列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①没身不返,死葬其壤,中国以为酒仙云。
②其不入而迷者,岂无其人者欤?
【小题5】王绩与戴名世笔下的“醉乡”各有什么特点?二人借此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同类题2

问说(节选)

刘开

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

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妄以臆,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等于己者,狎之而不甘问焉,如是,则天下几无可问之人。人不足服矣,事无可疑矣,此唯师心自用耳。夫自用,其小者也;自知其而谨护其失,宁使学终不进,不欲虚以下人,此为害于心术者大,而蹈之者常十之八九。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圣人所不知,未必不为愚人之所知也;愚人之所能,未必非圣人之所不能也。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然则问可少耶?《周礼》,外朝以询万民,国之政事尚问及庶人。是故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

(选自《孟涂文集》)

(简注)①问说:关于求学应当勤问的论说。②刘开(1784—1824),字明东,又字方来,号孟涂。清代桐城派著名作家。著有《孟涂文集》44卷、《骈文》2卷、《广列女传》20卷、《论语补注》3卷。
(阅读指要)

文章开篇即提出“君子之学必好问”的观点,并指出“问”与“学”相辅而行。第二段指出今人有学无问源自“是己而非人”的师心自用的畸形心态。最后指出,“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进而对“问不可少”加以申述,回应篇首。

(阅读训练)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理有未(______)   (2)妄以臆(______)
(3)轻之而不屑问焉(______) (4)自知其而谨护其失(______)
【小题2】把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
(2)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小题3】《师说》中说:“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上文中与之一脉相承的几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选文第一段作者提出了“君子之学必好问”的观点,接着阐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并强调好学一定要勤问。
【小题5】请为下面问与学的名句写出上句或下句。
(1)敏而好学,_____________。(《论语·公治长》)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进学解》)
(3)玉不琢,不成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礼记·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