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数与式
- 方程与不等式
- 函数
- 一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 一次函数与方程、不等式
- + 一次函数的实际应用
- 一次函数的实际应用——分配方案问题
- 一次函数的实际应用——最大利润问题
- 一次函数的实际应用——行程问题
- 一次函数的实际应用——几何问题
- 一次函数的实际应用——其他问题
- 图形的性质
- 图形的变化
- 统计与概率
- 观察、猜想与证明
- 实践与应用(暂存)
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一次函数y=kx+b的图象与x轴交于点A(-3,0),与y轴交于点B,且与正比例函数
的图象交点为C(m,4).

(1)求一次函数
的解析式;
(2)求△BOC的面积;
(3)若点D在第二象限,△DAB是以AB为直角边的等腰直角三角形,则点D的坐标为 。


(1)求一次函数

(2)求△BOC的面积;
(3)若点D在第二象限,△DAB是以AB为直角边的等腰直角三角形,则点D的坐标为 。
甲、乙两人在笔直的湖边公路上同起点、同终点、同方向匀速步行2400 m,先到终点的人在终点休息等候对方.已知甲先出发4 min,在整个步行过程中,甲、乙两人的距离y m与甲出发的时间tmin之间的函数关系如图所示.

(1)甲步行的速度为 m/min;
(2)解释点P(16,0)的实际意义;
(3)乙走完全程用了多少分钟?
(4)乙到达终点时,甲离终点还有多少米?

(1)甲步行的速度为 m/min;
(2)解释点P(16,0)的实际意义;
(3)乙走完全程用了多少分钟?
(4)乙到达终点时,甲离终点还有多少米?
如图,已知直线y=﹣2x+8与x轴、y轴分别交于点A、C,以OA、OC为边在第一象限内作长方形OAB
A.![]() (1)求点A、C的坐标; (2)将△ABC对折,使得点A的与点C重合,折痕交AB于点D,求直线CD的解析式; (3)在(2)的条件下,坐标平面内是否存在点P(除点B外),使得△APC与△ABC全等?若存在,直接写出符合条件的点P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
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直线l1的解析式为y=x,直线l2的解析式为y=-
x+3,与x轴、y轴分别交于点A、点B,直线l1与l2交于点
(1)写出下列各点的坐标:点A( , )、点B( , )、点C( , );
(2)若S△COP=S△COA,请求出点P的坐标;
(3)当PA+PC最短时,求出直线PC的解析式.

A.点P是y轴上一点. |

(1)写出下列各点的坐标:点A( , )、点B( , )、点C( , );
(2)若S△COP=S△COA,请求出点P的坐标;
(3)当PA+PC最短时,求出直线PC的解析式.
已知:如图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一次函数
的图像交x轴于点A,交y轴于点B,点C是点A关于y轴对称的点,过点C作y轴平行的射线CD,交直线AB与点D,点P是射线CD上的一个动点.

(1)求点A、B的坐标.
(2)如图2,将△ACP沿着AP翻折,当点C的对应点E落在直线AB上时,求点P的坐标.
(3)若直线OP与直线AD有交点,不妨设交点为Q(不与点D重合),连接CQ,是否存在点P,使得S△CPQ =2S△DPQ,若存在,请直接写出点P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1)求点A、B的坐标.
(2)如图2,将△ACP沿着AP翻折,当点C的对应点E落在直线AB上时,求点P的坐标.
(3)若直线OP与直线AD有交点,不妨设交点为Q(不与点D重合),连接CQ,是否存在点P,使得S△CPQ =2S△DPQ,若存在,请直接写出点P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如图,一次函数y=(m+1)x+
的图象与x轴的负半轴相交于点A,与y轴相交于点B,且△OAB的面积为
.

(1)求m的值及点A的坐标;
(2)过点B作直线BP与x轴的正半轴相交于点P,且OP=3OA,求直线BP的解析式.



(1)求m的值及点A的坐标;
(2)过点B作直线BP与x轴的正半轴相交于点P,且OP=3OA,求直线BP的解析式.
建立模型:如图1,已知△ABC,AC=BC,∠C=90°,顶点C在直线l上.

(1)操作:
过点A作AD⊥
于点D,过点B作BE⊥
于点E.求证:△CAD≌△BCE.
(2)模型应用:
①如图2,在直角坐标系中,直线
:
与y轴交于点A,与x轴交于点B,将直线
绕着点A顺时针旋转45°得到直线
.求直线
的函数表达式.
②如图3,在直角坐标系中,点B(4,3),作BA⊥y轴于点A,作BC⊥x轴于点C,P是直线BC上的一个动点,点Q(a,5a﹣2)位于第一象限内.问点A、P、Q能否构成以点Q为直角顶点的等腰直角三角形,若能,请求出此时a的值,若不能,请说明理由.

(1)操作:
过点A作AD⊥


(2)模型应用:
①如图2,在直角坐标系中,直线





②如图3,在直角坐标系中,点B(4,3),作BA⊥y轴于点A,作BC⊥x轴于点C,P是直线BC上的一个动点,点Q(a,5a﹣2)位于第一象限内.问点A、P、Q能否构成以点Q为直角顶点的等腰直角三角形,若能,请求出此时a的值,若不能,请说明理由.
如果两个一次函数y=k1x+b1和y=k2x+b2满足k1=k2,b1≠b2,那么称这两个一次函数为“平行一次函数”.
已知函数y=﹣2x+4的图象与x轴、y轴分别交于A、B两点,一次函数y=kx+b与y=﹣2x+4是“平行一次函数”
(1)若函数y=kx+b的图象过点(3,1),求b的值;
(2)若函数y=kx+b的图象与两坐标轴围成的面积是△AOB面积的
,求y=kx+b的解析式.
已知函数y=﹣2x+4的图象与x轴、y轴分别交于A、B两点,一次函数y=kx+b与y=﹣2x+4是“平行一次函数”
(1)若函数y=kx+b的图象过点(3,1),求b的值;
(2)若函数y=kx+b的图象与两坐标轴围成的面积是△AOB面积的

如图,点A、B的坐标分别为(0,2),(3,4),点P为x轴上的一点,若点B关于直线AP的对称点B′恰好落在x轴上,则点P的坐标为_______;

如图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直线AC:y=﹣3x+3
与直线AB:y=ax+b交于点A,且B(﹣9,0).

(1)若F是第二象限位于直线AB上方的一点,过F作FE⊥AB于E,过F作FD∥y轴交直线AB于D,D为AB中点,其中△DFF的周长是12+4
,若M为线段AC上一动点,连接EM,求EM+
MC的最小值,此时y轴上有一个动点G,当|BG﹣MG|最大时,求G点坐标;
(2)在(1)的情况下,将△AOC绕O点顺时针旋转60°后得到△A′OC',如图2,将线段OA′沿着x轴平移,记平移过程中的线段OA′为O′A″,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是否存在点P,使得以点O′,A″,E,P为顶点的四边形为菱形,若存在,请求出点P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1)若F是第二象限位于直线AB上方的一点,过F作FE⊥AB于E,过F作FD∥y轴交直线AB于D,D为AB中点,其中△DFF的周长是12+4


(2)在(1)的情况下,将△AOC绕O点顺时针旋转60°后得到△A′OC',如图2,将线段OA′沿着x轴平移,记平移过程中的线段OA′为O′A″,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是否存在点P,使得以点O′,A″,E,P为顶点的四边形为菱形,若存在,请求出点P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