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②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③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④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至若春和景明(________)
(2)南极潇湘(________)
(3)去国怀乡(________)
(4)郁郁青青(________)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
(2)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小题3】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本文写景、抒情、议论融为一体,完美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
B.选文第二、三两段,主要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一暗一明,一悲一喜,传达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感情。 |
C.选文表达了作者寄情山水、乐以忘忧的思想感情。 |
D.“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写出了作者的忧思之深。 |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岳阳楼记(节选)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小题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小题2】《水调歌头》的作者是(1)____________,诗人因看到(2)_____________而“把酒问青天”,奇特的想象体现诗人(3)____________________的个性。
【小题3】《岳阳楼记》中“把酒临风”的意思是(1)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段抒写了迁客骚人因(2)___________________而“喜洋洋”。此段描写的作用是(3)_________________。
(甲)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子瞻①迁②于齐安,庐于江上。……昔余少年,从子瞻游。有山可登,有水可浮,子瞻未始不褰裳③先之。有不得至,为之怅然移日。至其翩然独往,逍遥泉石之上,撷林卉,拾涧实,酌水而饮之,见者以为仙也。盖天下之乐无穷,而以适意④为悦。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及其既厌,未有不洒然自笑者也。譬之饮食,杂陈于前,要之一饱,而同委于臭腐。夫孰知得失之所在?惟其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而姑寓⑤焉。此子瞻之所以有乐于是也。
(节选自苏辙《武昌九曲亭记》)
(注)①子瞻:苏轼的字。②迁:贬谪。③褰(qiān)裳:提起衣服。④适意:合乎自己的心意。⑤寓:寄托。【小题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野芳发而幽/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 B.往来而不绝者/绝![]() |
C.宴酣之乐,非丝非竹/何陋之有 | D.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战则请从 |
(1)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2)此子瞻之所以有乐于是也。
【小题3】语段(甲)中始终以“太守”自称,结尾才点出太守姓名,请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小题4】语段(甲)(乙)中“太守之乐”和“子瞻之乐”有何异同?请简要概括。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至于负者歌于途(_______________)
(2)泉香而酒洌(_______________)
(3)杂然而前陈者(_______________)
(4)树林阴翳(_______________)
【小题2】翻译(1)(2)两句,用“\”为第(3)句断句。
(1)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2)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3)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
【小题3】这两段多次提到“乐”,主要表现了哪几种“乐”?
【小题4】“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趣?
(甲)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选自《醉翁亭记》)
(乙)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选自《岳阳楼记》)
【小题1】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树林阴翳(yǔ) | B.游人去而禽鸟乐也(qíng) |
C.嗟夫!(cuō) | D.何哉?(zāi) |
(1)树林阴翳__________ (2)太守谓谁 ____________
(3)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__________ (4)微斯人___________
【小题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2)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小题4】《醉翁亭记》和《岳阳楼记》都是千古名篇,试比较它们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异同?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节选自欧阳修的《醉翁亭记》)
【小题1】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云归而岩穴暝(昏暗) | B.佳木秀而繁阴(茂盛) |
C.至于负者歌于途(比赛输了的人) | D.已而夕阳在山(过了一会,不久) |
A.醉能同其乐 其真无马耶 | B.山间之四时也 属予作文以记之 |
C.而不知人之乐 温故而知新 | D.行者休于树 其一犬坐于前 |
A.文章写了醉翁亭所在的山间朝暮之景和四时之景,表现出山水之美,写出了作者纵情山水之意。 |
B.文章写“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众宾归”均围绕“乐”字展开,既写出太守与民同乐,又表现了当时滁州的政治清明。 |
C.游记着力写太守与滁人沉醉于山水之间的情状,意在表现作者因仕途不得意而沉迷山水的消极的人生态度。 |
D.本文语言格调清丽,遣词凝练,音节铿锵,尤其是“也”和“而”字的灵活运用,使得语言具有回环往复的音韵美。 |
(1)宴酣之乐,非丝非竹。
(2)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甲]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节选自《醉翁亭记》)
[乙]某再拜启①:山州穷绝,比乏水泉。昨夏秋之初,偶得一泉于州城之西南丰山之谷中,水味甘冷。因爱其山势回抱,构小亭于泉侧。又理其傍为教场,时集州兵弓手,阅其习射,以警饥年之盗。或亦与郡官宴集于其中。方惜此幽致,思得佳木美草植之,忽辱宠示芍药十种,岂胜欣荷!山民虽陋,亦喜遨游。今春寒食见州人靓妆盛服但于城上巡行便为春游。自此得与郡人共乐,实出厚赐也。愧刻!愧刻!
(节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书简》)
[注释]①启:告,陈述,书信用语。这是欧阳修贬官滁州修建丰乐亭后写给韩琦的一封短信。【小题1】请用“/”给[乙]文画线处断句。(限断三处)
今 春 寒 食 见 州 人 靓 妆 盛 服 但 于 城 上 巡 行 便 为 春 游。
【小题2】根据提示,按照要求完成题目。
(1)《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关于“比”的义项,主要有四项:A.并列,挨着;引申为靠近、到处。B.及,等到。C.比较。D.比喻。
[乙]文开头处“比乏水泉”一句中“比”的意思,最适合选用哪一项?(____)
(2)《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关于“刻”的义项,主要有四项:A.古代的一种计时单位。B.刀刻,雕刻。C.刻薄,苛刻。D.减损,削减。
[乙]文结尾处重复出现的“愧刻”中“刻”的意思,最适合选用哪一项?(____)
【小题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2)又理其傍为教场,时集州兵弓手,阅其习射,以警饥年之盗。
【小题4】[甲][乙]两文都写了滁州人出游,有何不同?
(甲)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节选自《醉翁亭记》)
(乙)嘉祐二年,李侯以镇东军留后出守庐州,因游金陵,登蒋山,饮其水。既又登浮槎,至其山,上有石池,涓涓可爱,盖羽(注)所谓乳泉漫流者也。饮之而甘,乃考图记,问于故老,得其事迹,因以其水遗余于京师。余报之曰:李侯可谓贤矣。
夫穷天下之物,无不得其欲者,富贵者之乐也。至于荫长松,藉丰草,听山流之潺湲,饮石泉之滴沥,此山林者之乐也。而山林之士视天下之乐,不一动其心。或有欲于心顾力不可得而止者乃能退而获乐于斯。彼富贵者之能致物矣,而其不可兼者,惟山林之乐尔。惟富贵者而不可得兼,然后贫贱之士有以自足而高世。其不能两得,亦其理与势之然欤。今李侯生长富贵,厌于耳目,又知山林之乐,至于攀缘上下,幽隐穷绝,人所不及者皆能得之,其兼取于物者可谓多矣。
(节选自欧阳修《浮槎山水记》,有删改)
【小题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1)觥筹交错 (2)树林阴翳
(3)因以其水遗余于京师 (4)荫长松,藉丰草
【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或有欲于心顾/力不可得而止者/乃能退而获乐于斯 |
B.或有欲于心/顾力不可得而止/者乃能退而获乐于斯 |
C.或有欲于心/顾力不可得/而止者/乃能退而获乐于斯 |
D.或有欲于心/顾力不可得而止者/乃能退而获乐于斯 |
(1)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2)而山林之士视天下之乐,不一动其心。
【小题4】甲、乙两文都在写“乐”,但各侧重点不同,请你简要分析。
(甲)醉翁亭记
(欧阳修)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酲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乙)醒心亭记①(节选)
(曾巩)
滁州之西南,泉水之涯,欧阳公作州之二年,构亭曰“丰乐”、自为记,以见其名义。既又直丰乐之东几百步,得山之高,构亭曰“醒心”,使巩记之.凡公与州之宾客者游焉,则必即丰乐以饮。或醉且劳矣,则必即醒心而望。以见夫群山之相环,云烟之相滋,旷野之无穷,草树众而泉石嘉。使目新乎其所睹,耳新乎其所闻,则其心洒然而醒,更欲久而忘归也。故即其所以然②而为名,取韩子退之③《北湖》之诗云。噫!其可谓善取乐于山泉之间,而名之以见其实,又善者矣.虽然,公之乐,吾能言之。吾君优游而无为于上,吾民给足而无憾于下,天下之学者,皆为材且良④,夷狄⑤鸟兽草木之生者,皆得其宜,公乐也。一山之隔,一泉之旁、岂公乐哉?乃公所寄意于此也。
(注释)①醒心亭:亭名,在滁州西南丰乐二多山上,欧阳修所建。②所以然:可以造成这种醒心的效果。③韩子退之:指韩愈,字退之。④且良:泛指有才能。⑤夷狄:边远地区。【小题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
(1)饮少辄醉_________________
(2)杂然而前陈者_________________
(3)草树众而泉石嘉_________________
(4)一山之隅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用“/”给文中画线句子标出两处停顿。
其可谓善取乐于山泉之间
【小题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曲线的句子。
(1)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2)或醉且劳矣,则必即醒心而望。
【小题4】(乙)文中提到公与州之宾客“久而忘归”,请用自己的语言概述其中的原因。
【小题5】(甲)文中有“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乙)文中有“公乐也”,请比较两篇文章中欧阳修之“乐”的异同。
桃花源记
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小题1】下列句子加点意思相同的是( )A.芳草鲜美 陶后鲜有闻 |
B.遂与外人间隔 时时而间进 |
C.不足为外人道也 以中有足乐者 |
D.既出,得其船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
A.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何陋之有 |
B.不复出焉 惧有伏焉 |
C.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为宫室之美 |
D.遂迷,不复得路 遂反溯流逆上矣 |
A.文章描写了渔人发现桃花林的经过和沿途中所见的溪流、桃花、芳草、高山、洞口等景象,自然面然地引出桃花源,为桃花源的出现做铺垫。 |
B.第②段中作者通过写渔人所见桃花源中宁静美好的生活环境和淳朴的社会风尚,与现实生活形成强烈的对比,表达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
C.第③段描述了桃花源中的人看见渔人后,摆酒设宴的场景,体现了桃花源中人的热情好客,可见他们淳朴善良,对外人一点都不防备。 |
D.本文详略得当,略写渔人进入桃花源的过程,详写渔人在桃花源内的见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