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答谢中书书》)
[乙]三房十四叔,非不勤读,只为傲气太胜,自满自足,遂不能有所成。京城之中,亦多有自满之人。识者见之,发一冷笑而已。又有当名士者,鄙科名为粪土,或好作诗古文,或好讲考据,或好谈理学,嚣嚣①然自以为压倒一切矣。自识者观之,彼其所造,曾无几何,亦足发一冷笑而已。故吾人用功力除傲气力戒自满毋为人所冷笑乃有进步也。诸弟平日皆恂恂②退让,第累年小试不售③,恐因愤激之久,致生骄惰之气,故特作书戒之。务望细思吾言而深省焉!幸甚幸甚!国藩手草。
(选自《曾国藩家书》)
(注)①嚣嚣:喧哗,吵闹。这里指沸沸扬扬。②恂恂:恭谨温顺的样子。③不售:不中。【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或好作诗古文/或王命急宣 | B.恐因愤激之久/未若柳絮因风起 |
C.致生骄惰之气/非宁静无以致远 | D.彼其所造,曾无几何/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
A.故吾人用功/力除傲/气力戒/自满毋为人所冷笑/乃有进步也。 |
B.故吾人用功/力除傲气/力戒自满/毋为人所冷笑/乃有进步也。 |
C.故吾人用功/力除傲气/力戒自满/毋为人所冷/笑乃有进步也。 |
D.故吾人用功/力除傲/气力戒/自满毋为人所冷/笑乃有进步也。 |
①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②务望细思吾言而深省焉!
【小题4】所谓“见字如面”,就是“读这封信的内容就像是我当面跟你说话一样”。甲、乙两封书信“说话”的内容及写作目的有何不同?请简析。
(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
王子猷居山阴①,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②,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③。时戴在剡④,即便夜乘小舟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反⑤。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反,何必见戴?”
(选自刘义庆《世说新语》)
(注释)①王子猷(yóu):王徽之,字子猷,王羲之的第五个儿子。②因:于是。③左思:西晋文学家。戴安道:字安道。④剡(shàn):今浙江嵊州市。⑤造:到。【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_______________)
(2)人问其故(_______________)
(3)造门不前而反(_______________)
【小题2】用“/”符号给下列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夜 大 雪 眠 觉 开 室 命 酌 酒 四 望 皎 然。
【小题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反,何必见戴?
【小题4】(甲)(乙)两文写的都是夜寻好友,请比较他们的异同点?(可结合访友目的、结果、情感等方面考虑)
(甲)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节选自《醉翁亭记》)
(乙)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节选自《答谢中书书》)
【小题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临溪而渔 有泉翼然临于泉上(《醉翁亭记》) |
B.而不知人之乐 太守之乐其乐也 |
C.朝而往,暮而归 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
D.泉香而酒冽 得之心而寓之酒 |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小题3】“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联系文章内容,说说句中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小题4】联系文章内容,谈一谈甲乙两段内容上的异同点。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
(选自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已卯上元,予在儋州①°(地名,现在属于海南),有老书生数人来过,曰:“良月嘉夜,先生能一出乎?”予欣然从之,步西城,入僧舍,历小巷,民夷杂揉,屠沽纷然。归舍巳三鼓矣。舍中掩关熟睡,已再鼾矣。放杖而笑,孰为得失?过②问先生何笑,盖自笑也,然亦笑韩退之③钓鱼无得,更欲远去,不知走海者未必得大鱼也。
(苏轼《书上元夜游》)
(丙)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食④。”
(苏轼《赤壁赋》)
(注)①儋州:地名,现在属于海南。苏轼被一贬再贬,贬至儋州。②过:即苏过,苏轼的小儿子。③韩退之:韩愈,唐朝文学家。④食:享受。【小题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
①有老书生数人来过 ②良月嘉夜
③孰为得失 ④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小题2】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
【小题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②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食。
【小题4】(甲)(乙)两文中都写到了作者在皎洁的月色下欣然出行,请结合以上三篇短文分析苏轼在文中抒发的相似的感悟。
(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
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师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①。得疾,闻麻桥人庞安常善医而聋,遂往求疗。安常虽聋,而颖悟绝人②。以纸画字,书不数字,辄③深了人意。余戏之曰余以手为口君以眼为耳皆一时异人也。疾愈,与之同游清泉寺。寺在蕲水郭门外二里许。有王逸少洗笔泉,水极甘,下临兰溪,溪水西流。余作歌云: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君看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是日剧饮④而归。
(选自苏轼《东坡志林》)
(注释)①相田:察看田地的好坏。②颖悟绝人:超过同辈,聪明过人。③辄:就。④剧饮:痛快喝酒。【小题1】下列加点字的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念无与为乐者/与之同游清泉寺 |
B.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遂往求疗 |
C.书不数字/答谢中书书 |
D.寺在蕲水郭门外二里许/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 |
余戏 之 曰 余 以 手 为 口 君 以 眼 为 耳 皆 一 时 异 人 也。
【小题3】请补写下面句子中省略的内容。
(1)______/以纸画字,书不数字,(2)_____/辄深了人意。
【小题4】下列选项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记承天寺夜游》全篇仅有八十多字,但是作者开篇所记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却十分详尽,表明这个时间背景对此文有着重要的意义。 |
B.“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为写月光的传神之笔,短短数语,无一个月字,却无处不是皎洁的月光,描绘了一个空明的月夜。 |
C.“有王逸少洗笔泉,水极甘,下临兰溪,溪水西流。”作者在众多景物中突出兰溪,在兰溪中又捕捉了溪水西流的特征,这是作者抒发情感的契机。 |
D.“休将白发唱黄鸡”中的“白发”指年老;“黄鸡”指“黄鸡催晓”,原指对年华易逝的感伤。此句意思是感伤时光流逝人易老,告诫人们要珍惜时光。 |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小题1】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户口) | B.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于是) |
C.相与步于中庭(在) | D.何夜无月(哪,哪里) |
A.盖竹柏影也 盖以诱敌 | B.欣然起行 然则天下之事 |
C.念无与为乐者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 D.念无与为乐者 为人谋而不忠乎 |
A.“月色入户”把月光拟人化,来与被贬谪的作者相伴,“欣然起行”写出了作者在见到月光后睡意全无,披衣而起,欣然出行的喜悦和兴奋。 |
B.“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写出了作者和张怀民心有灵犀,友情深厚。“亦”说明这一对朋友的情怀相似,而对方的“未寝”也正是意料之中。 |
C.“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的“闲人”意蕴深刻。表面上写自己清闲无事,夜游赏月,实际上却为自己的高雅情趣而自得,也隐约流露郁郁不得志的悲凉。 |
D.文章篇幅短小,却对月夜的景色作了细致美妙的描绘,融叙事、写景、议论、说明于一炉,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 |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甲)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选自《湖心亭看雪》)
(乙)天启六年十二月,大雪深三尺许。晚霁,余登龙山,坐上城隍庙山门,李岑①生②、高眉生、王畹生、马小卿、潘小妃③侍。万山载雪明月薄之月不能光雪皆呆白④。坐久清冽,苍头⑤送酒至,余勉强举大觥敌寒,酒气冉冉,积雪欱⑥之,竟不得醉。马小卿唱曲,李岑生吹洞箫和之,声为寒威所慑,咽涩不得出。三鼓归寝。马小卿、潘小妃相抱从百步街旋滚而下,直至山趾,浴雪而立。余坐一小羊头车,拖冰凌而归。
(选自《陶庵梦忆》)
(注)①李岑:当时的伶人(戏曲演员)。②生:指男伶。③马小卿、潘小妃:女伶。④呆白:苍白,⑤苍头:年纪大的伙计,⑥欱:通“喝”。【小题1】用“/”给下面句子断句。(限三处)
万山载雪明月薄之月不能光雪皆呆白
【小题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①余拏一小舟(________)
②客此(________)
③大雪深三尺许(________)
④三鼓归寝(________)
【小题3】下列选项中加点字解释不同的一项是( )
A.上下一白/而或长烟一空 | B.惟长堤一痕/惟吾德馨 |
C.声为寒威所慑/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 D.及下船/及其家穿井 |
(1)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2)苍头送酒至,余勉强举大觥敌寒。
【小题5】甲乙两文同为明末清初文学家张岱描写雪天出游之作,请简析写景方式和思想情感的相同点。
(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张岱《湖心亭看雪》)
(乙)从武林门而西,望保叔塔突兀层崖中,则已心飞湖上也。午刻入昭庆①茶毕即棹小舟入湖。山色如娥②,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③。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大约如东阿王④梦中初遇洛神⑤时也。余游西湖始此,时万历丁酉二月十四日也。
晚同子公渡净寺⑥,觅阿宾旧住僧房。取道由六桥、岳坟、石径塘而归。草草领略,未及偏赏。次早得陶石篑帖子,至十九日,石簧兄弟同学佛人王静虚至,湖山好友,一时凑集矣。
(袁宏道《初至西湖记》)
注释:①昭庆:指西湖北岸的昭庆寺。②娥:美女。③目酣神醉:形容景色优美令人陶醉。④东阿王:曹植。⑤洛神:洛水的女神。曹植《洛神赋》中对洛神之美有极其惊艳的描写。⑥净寺:即西湖南岸的净慈寺。【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是金陵人,客此(______) (2)余挐一小舟(______)
(3)武林门而西(______) (4)即棹小舟入湖(______)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必有我师焉 |
B.更有痴似相公者 杂然而前陈者 |
C.则已心飞湖上也 则有去国怀乡 |
D.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聚室而谋曰 |
午刻入昭庆茶毕即棹小舟入湖
【小题4】翻译下面文言语句。
(1)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2)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
【小题5】(甲)文中“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一语与文中“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相映衬,表现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的性格,(乙)文中“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一句写出了作者_____________的心情。
(甲)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节选自张岱《湖心亭看雪》)
(乙)
西湖七月半①,一无可看,只可看看七月半之人。
……
杭人游湖,巳出酉②归,避月如仇。是夕好名,逐队争出,多犒门军酒钱,轿夫擎燎③,列俟岸上。一入舟,速舟子急放断桥,赶入胜会。以故二鼓④以前,人声鼓吹,如沸如撼,如魇如呓,如聋如哑。大船小船一齐凑岸,一无所见,止见篙击篙,舟触舟,肩摩肩,面看面而已。
(节选自张岱《西湖七月半》)
(丙)
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⑤三时;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⑥未下,始极其浓媚。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节选自袁宏道《晚游六桥待月记》)
(注释)①七月半:即农历七月十五,又称“中元节”。杭州风俗,游湖赏月。②巳:巳时,约为上午九时至十一时。酉:酉时,约为下午五时至七时。③燎:火把。④二鼓:二更,约为夜里十一点。⑤午、未、申:指午时、未时、申时三个时辰,相当于现在从上午十一时至下午五时的这一段时间。⑥夕春:夕阳。【小题1】(赏月景)用“/”给下面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月 景 尤 不 可 言 花 态 柳 情 山 容 水 意 别 是 一 种 趣 味。
【小题2】(明时间)下列关于(甲)(乙)(丙)三文的叙述,错误的一项是( )
A.(甲)文开头简单地交代时间与地点,接着便切入描写的对象“雪”。 |
B.(乙)文中农历七月半,为了欣赏西湖月景,人们“逐队争出”。 |
C.(丙)文中“俗士”指的是“午、未、申三时”游湖的人。 |
D.(甲)(乙)(丙)三文中张岱、袁宏道游西湖的时间与“杭人”不同。 |
(1)一入舟,速舟子急放断桥,赶入胜会。
(2)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小题4】(辨虚词)联系上下文,体会下面句中的加点词语的丰富意味。
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甲文)
止见篙击篙,舟触舟,肩摩肩,面看面而已(乙文)
【小题5】(析情感)同为游览西湖,张岱和袁宏道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请结合三篇选文内容简要分析。
(甲)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吴均《与朱元思书》节选)
(乙)仆去月谢病,还觅薜萝①。梅溪之西,有石门山者,森壁争霞,孤峰限日,幽岫含云,深溪蓄翠;蝉吟鹤唳,水响猿啼,英英②相杂,绵绵成韵。既素重幽居,遂葺宇其上。幸富菊花,偏饶竹实。山谷所资,于斯已办③。其景为仁智者④所喜,岂徒语⑤哉!
(吴均《与顾章书》)
(注)①薜萝:薜荔与女萝,皆为香草。后人常以此为隐者服饰。②英英:声音和盛之貌。③办:具备。④仁智者:仁人智士。⑤语:虚妄之语。【小题1】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负势竞上(__________________)
②窥谷忘反(__________________)
③既素重幽居 (__________________)
④遂葺宇其上(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各句与例句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__________)
例句:梅溪之西
A.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孙权劝学》) | B.但微颔之(《卖油翁》) |
C.何陋之有(《陋室铭》) | D.山川之美(《答谢中书书》) |
(1)仆 去 月 谢 病(主谓之间)
(2)还 觅 薜 萝(动宾之间)
【小题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其景为仁智者所喜,岂徒语哉!
(2)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小题4】《与顾章书》和《与朱元思书》都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