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日:“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三峡》)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答谢中书书》)
【小题1】结合文意,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1)略无阙处 阙: (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奔:
(3)晓雾将歇 歇: (4)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与:
【小题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小题3】两文都写到了“猿鸣”,请分别说明“猿鸣”渲染了怎样的气氛。
【小题4】两篇文章都是写山水之美文,但思想感情有差异。请说说两文不同的思想感情。
三峡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小题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1)略无阙处 (2)或王命急宣
(3)素湍绿潭 (4)哀转久绝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小题3】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层次清楚,先写山,后写水;然后按春夏秋冬的顺序来写四时景色。 |
B.文中写山,突出了连绵不断、雄奇险峻、遮天蔽日的特点。 |
C.“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写出了三峡水流的迅急。 |
D.文章用“寒”“肃”“凄”“哀”数字,便将三峡秋季景物的神韵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郦道元《三峡》)
(乙)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
(节选自周密《观潮》)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虽乘奔御风(______) (2)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______)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的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哀转久绝 猿则百叫无绝 |
B.自三峡七百里中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
C.方其远出海门 今齐地方千里 |
D.素湍绿潭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
(1)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2)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小题4】填空。
甲段描写三峡的夏水,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突出其_____、_____的特点。乙段从_____、色、_____等方面进行正面描写,由远及近地写出了钱塘江潮雄奇壮观的景象。
(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选自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
余至湖①上,寓辋川四可楼已半月。辋川者,家兄戒庵别业也。楼面孤山,暑甚,未能往。七夕后五日,雨过微凉,环湖峰峦,皆空翠如新沐。望明月上东南最高峰,与波溶漾,湖碧天青,万象澄澈。余游兴跃然,偕学士,呼小艇,渡孤山麓。从一奚童②,登放鹤亭,徘徊林处士③墓下。已舍艇,取径沮洳④间,至望湖亭。凭槛四眺,则湖圆如镜,两高、南屏诸峰⑤,回合如大环。盖亭适踞湖山之中,于月夜尤胜。亭废,今为龙王祠。西行过陆宣公祠左右有居人数十家灯火隐见林薄。
嗟乎!岚影湖光,今不异昔,而林逋一布衣,垂六百余年,遗迹顾至今尚存,何耶?相与慨叹久之。孤山来,经僧舍六七,梵呗⑥寂然,惟凤林寺闻钟声寥寥也。作记以游之明日。
(选自邵长蘅《夜游孤山记》,有删改)
(注释)①湖:指西湖。②奚童:童仆。③林处士:指林逋,宋代隐士,归隐西湖孤山。不娶,种梅养鹤以自娱,因有“梅妻鹤子”之称。放鹤亭在孤山北,为其放鹤处。④沮洳(jù rù):低湿的地带。⑤两高:指武林山上的南高峰和北高峰。南屏:西湖南边的南屏山。⑥梵呗:佛教作法事时的赞唱之声。【小题1】用斜线“/”给下面句子断句。(限两处)
西 行 过 陆 宣 公 祠 左 右 有 居 人 数 十 家 灯 火 隐 见 林 薄。
【小题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⑴念无与为乐者 ⑵相与步于中庭 ⑶从一奚童 ⑷已舍艇
【小题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欣然起行 ②夫君子之行 |
B.①余至湖上 ②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
C.①余游兴跃然 ②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
D.①惟凤林寺闻钟声寥寥也 ②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
⑴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⑵盖亭适踞湖山之中,于月夜尤胜。
【小题5】下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甲文融叙事、写景、议论于一炉,环环相扣。乙文第一段重在写景抒情,展现了一幅清朗的湖山月夜图;第二段重在感叹议论,今昔对照,发人深思,突出了本篇游记的主旨。 |
B.“庭下如积水空明”“积水空明”写出月光的空灵清澈。“雨过微凉,环湖峰峦,皆空翠如新沐”“空”字写出了一阵夏雨过后,山色之纯净,一片青翠欲滴,别无杂色。 |
C.“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苏轼与张怀民相同际遇,相似处境,“亦未”蕴含欣喜之情,因为怀民似乎与自己心有灵犀。“登放鹤亭,徘徊林处士墓下”作者对隐士林逋的高洁品性十分仰慕,“徘徊”流露出一片缅怀的深情。 |
D.“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闲人”意味隽永: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难言的情感尽在其中。“相与慨叹久之”则暗含了作者寄情山水后豁达乐观、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吴均《与朱元思书》)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①互相轩邈____
②窥谷忘反____
③水皆缥碧____
④经纶事物____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②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小题3】文章运用了“化静为动”的手法,请找出相关语句并加以简要分析。
【小题4】这篇山水小品文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一)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郦道元《三峡》)
(二)余与河南元集虚、范阳张允中……凡十七人,自遗爱草堂历东、西二林,抵化城,憩峰顶,登香炉峰,宿大林寺。大林穷远,人迹罕到。环寺多清流苍石,短松瘦竹。寺中惟板屋木器,其僧皆海东人。山高地深,时节绝晚,于是孟夏,如正、二月天。山桃始华,涧草犹短,人物风候,与平地聚落不同初到,恍然若别造一世界者。因口号绝句云: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既而,周览屋壁,见萧郎中存、魏郎中弘简、李补阙渤三人姓名诗句。因与集虚辈叹,且曰:“此地实匡庐第一境,由驿路至山门,曾无半日程。自萧、魏、李游,迨今垂二十年,寂寞无继者。嗟呼,名利之诱人也如此!”
(节选自白居易《游大林寺序》)
【小题1】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释义最相近的一项是( )A.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雄才大略 | B.绝巘多生怪柏/深恶痛绝 |
C.清荣峻茂,良多趣味/居心不良 | D.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痛心疾首 |
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小题3】语段(一)中第二段是如何描写三峡夏季水势的浩大与迅猛的,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
【小题4】语段(一)中划直线句子引用渔者的歌谣和语段(二)中诗人即兴写的四句诗的作用有何不同?
(一)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知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知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二)余外家世居吴淞江南千墩浦上。表兄淀山公,自国野登朝,宦游二十余年,归始僦居县城。嘉靖三十年,定ト于马鞍山之阳、娄水之阴。
忆余少时尝在外家,盖去县三十里,逸望山颓然如积灰,而烟云杳霭,在有无之间。今公于此山日亲,高楼曲槛,几席户牗常见之。又于屋后构小图,作亭其中,取靖节“悠然见南山”之语以为名。靖节之诗,类非晋、宋雕绘者之所为。而悠然之意,每见于言外,不独一时之所适。而中无留滞,见天壤间物,何往而不自得?余尝以为悠然者实与道俱。谓靖节不知道,不可也。
(节选自归有光《悠然亭记》)
(注)①外家:指外祖父母家、舅家。②宦游:指外出求官或做官。③(jiù):租货。④定ト;指定居。⑤颓然:坍塌的样子。⑥杳:云雾缥缈的样子。【小题1】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欲: 解衣欲睡 熊掌,亦我所欲也 |
B.乐: 念无与为乐者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
C.遂: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遂许先帝以驱驰 |
D.少: 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饮少辄醉 |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交横,盖竹柏影也。
【小题3】语段(一)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两人者耳”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小题4】两个语段的景物描写都极具特点,在写作手法上有何相似之处?请结合两个语段的内容具体分析。
小石潭记
(唐)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小题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1)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尤:____
(2)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翕忽:____
【小题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2)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小题3】请对“如鸣珮环”作简要赏析。
【小题4】作者因仕途受阻,为排遣内心苦闷,去游历山水,终无法释怀。你能理解他吗?为什么?
(甲)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节选自《小石潭记》)
(乙)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选自《与朱元思书》)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日光下澈(_______) (2)猛浪若奔(_______)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的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以其境过清 全石以为底 |
B.潭中鱼可百许头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 |
C.影布石上 负势竞上 |
D.不足为外人道也 为坻、为屿、为堪、为岩 |
(1)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2)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小题4】通读甲乙两文段,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甲文和乙文中画线的句子都描写了水,分别突出了水的什么特点?各从什么角度描写的?请简要分析。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顺宗即位,王叔文、韦执谊用事①,尤奇待②宗元,与监察吕温密引禁③中,与之图事。叔文欲大用之,会居位不久,叔文败,与同辈七人俱贬。宗元为邵州刺史,在道,再贬永州司马,即罹窜逐④,涉履蛮瘴⑤,崎岖堙厄⑥,蕴⑦骚人之郁悼,写情叙事,动必以文。为骚文⑧十数篇,览之者为之凄恻。
(《旧唐书·柳宗元传》有删改)
(注释)①用事:执掌政权。②奇待:器重礼遇。③禁:宫禁,帝王的住处。④罹窜逐:遭遇放逐。⑤涉履蛮瘴:经历蛮荒之地瘴疠之苦。⑥堙(yīn)厄:指道路艰难。⑦蕴:积聚。⑧骚文:《离骚》一类的文体。【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⑴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⑵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⑶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⑷王叔文、韦执谊用事,尤奇待宗元
【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以其境过清 写情叙事,动必以文 |
B.乃记之而去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
C.潭中鱼可百许头 高可二黍许 |
D.蕴骚人之郁悼 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 |
⑴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⑵为骚文十数篇,览之者为之凄恻。
【小题4】柳宗元的山水游记非常有名,他把自己的不幸遭遇和胸襟气度寄托在山水之中,读者能通过文字感受到他情感的起伏变化。请结合(乙)文内容,理解分析(甲)文,完成下面的填空。
听到悦耳的水声,他“心乐之”;看到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潭中游鱼,他感觉“似与游者相乐”;最后“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从中传达出柳宗元久谪远荒的____________________之情(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小题5】这世界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慧眼。请你结合(甲)文和下面的链接材料,简要概括“发现美”的过程,并谈谈你受到的启发。
(链接材料)
铲刈秽草,伐去恶木,烈火而焚之,嘉木立,美竹露,奇石显。由其中以望,则山之高,云之浮,溪之流,鸟兽之遨游,举①熙熙然②回巧③献技④,以效⑤兹丘之下。
(选自《钴鉧潭西小丘记》)
(注释)①举:全部。②熙熙然:欢乐的样子。③回巧:指山水环绕回旋,好像在表演它的奇技。④献技:指浮云鸟兽漂浮嬉游,好像在表演它的技艺。⑤效:呈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