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用法或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A.盖竹柏影也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 |
B.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愿人长久(《水调歌头》) |
C.相与步于中庭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 |
D.月色入户 路不拾遗,夜不闭户 |
A.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
B.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
C.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D.念无与/为乐者 |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小题4】梁衡在《秋月冬雪两轴画》中说,《记承天寺夜游》和《湖心亭看雪》是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的两轴精品。《记承天寺夜游》强调“闲”,《湖心亭看雪》着重“痴”。“闲”字,表现苏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心境;“痴”字,点明张岱钟情山水、淡泊孤寂的独特个性。
(甲)《湖心亭看雪》
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乙)《龙山雪》
张岱
天启①六年十二月,大雪深三尺许。晚霁②,余登龙山,坐上城隍庙山门,李岕生、高眉生、王畹生、马小卿、潘小妃③侍。万山载雪,明月薄之,月不能光,雪皆呆白。坐久清冽,苍头④送酒至,余勉强举大觥敌寒,酒气冉冉,积雪欱⑤之,竟不得醉。马小卿唱曲,岕生吹洞箫和之,声为寒威所慑,咽涩不得出。三鼓归寝。马小卿、潘小妃相抱从百步街旋滚而下,直至山趾,浴雪而立。余坐一小羊头车,拖冰凌而归。
[注释]:①天启:明熹宗(朱由校)的年号。②霁:雨后或雷后转睛。③李岕生等五人都是当时的伶人(戏曲演员)。生,指男演员。马小卿、潘小妃为女伶。④苍头:这里指年纪大的伙计。⑤欱(hē): 同“喝”。⑥鼓:古代夜间击鼓报时,一夜报五次。“三鼓”即“三更”。【小题1】请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深三尺许 ②举大觥敌寒 ③竟不得醉
④为寒威所慑 ⑤三鼓归寝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从百步街旋滚而下 | B.人鸟声俱绝 风烟俱净 |
C.焉得更有此人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 D.吹洞箫和之 前人之述备矣 |
(1)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2)万山载雪,明月薄之,月不能光,雪皆呆白。
【小题4】下列对文段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别具匠心地用几个表示微小的量词“痕”、“点”、“芥”、“粒”表现出冰雪世界的浩渺和雪后人烟的稀绝。 |
B.(乙)文写雪后登龙山之事,雪地饮酒、唱曲、吹洞箫的行为表现了游人雅趣。 |
C.(甲)(乙)两文都通过夜晚看雪之事表现了隐逸之思和喜悦之情。 |
D.(甲)(乙)两文中阔大、纯净的雪景映照出张岱孤高自赏、高雅脱俗的情怀。 |
(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惊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选自张岱《湖心亭看雪》)
(乙)江出西陵,始得平地;其流奔放肆①,南合湘、沅,北合汉、沔②,其势益张;至于赤壁之下,波流浸灌,与海相若。清河张君梦得,谪居齐安,即其庐之西南为亭,以览观江流之胜;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
盖亭之所见,南北百里,东西一舍③,涛澜汹涌,风云开阖;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变化倏忽,动心骇目,不可久视。今乃得玩之几席之上,举目而足。西望武昌诸山,冈陵起伏,草木行列,烟消日出,渔夫、樵夫之舍,皆可指数。此其所以为“快哉”者也。至于长洲之滨,故城之墟,曹孟德、孙仲谋之所睥睨,周瑜、陆逊之所驰骛,其风流遗迹,亦足以称快世俗。
(选自苏辙《黄州快哉亭记》)
(注释)①肆:极,甚。②沔:沔水。沅、湘、汉沔都是江水名称。③一舍:三十里。【小题1】请用“/”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只标一处)
其流奔放肆大
【小题2】解释文中加点词语。
①拥毳衣炉火 ②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③以览观江流之胜 ④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
【小题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②其流风遗迹,亦足以称快世俗。
【小题4】概括(乙)文“快哉亭”命名的两点原因。
【小题5】(甲)(乙)两文画线句同写远望之景,简要分析两文各具特色的描写方法。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雨日夜不止,城不沉者三版。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朝廷从之。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
(注)①涂潦:泥沼雨水。②畚锸:箕畚铁锹。③堵:古墙体单位,长与高各一丈为一堵。【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①相与步于中庭
②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③轼诣武卫营
④卒全其城
【小题2】用“/”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河 将 害 城 事 急 矣 虽 禁 军 且 为 我 尽 力
【小题3】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②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
【小题4】(甲)文表现了苏轼安闲自适的心境,还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绪?(乙)文记述了苏轼的什么事迹,表现了他怎样的精神品质?
(甲)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王子猷雪夜访戴
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舟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①念无与为乐者 ②相与步于中庭
③四望皎然 ④经宿方至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②造门不前而返。
【小题3】(甲)(乙)两文都写的是夜访好友,请比较两个主人公的异同点。
(甲)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节选《岳阳楼记》)
(乙)季文子(即鲁国大夫黄越)相①宣、成,无衣帛之妾,无食粟之马。仲孙它谏曰:“子为鲁上卿,相二君矣,妾不衣帛,马不食粟,人共以子为爱②,且不华国③乎!”文子曰:“吾亦愿之。然吾观国人,其父兄之食粗而衣恶者犹多矣,吾是以不敢。人之父兄食粗衣恶,而我美妾与马,无乃非相人者乎!且吾闻以德荣为国华,不闻以妾与马。”
(节选《国语·季文子以德为荣》)
(注释)①相:辅助。②爱:吝啬。③华国:使国家有光彩。【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春和景明 (2)长烟一空
(3)把酒临风 (4)食粗衣恶
【小题2】翻译下列句子。
(1)微斯人,吾谁与归?
(2)且吾闻以德荣为国华。
【小题3】季文子在思想上与范仲淹有什么相同之处?请结合(乙)文内容说说你的理解。
醉翁亭记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小题1】下列对句中加点的虚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 于:介词,从。 |
B.醉翁之意不在酒 之:结构助词,的。 |
C.杂然而前陈者 而:介词,表承接。 |
D.属余作文以记之。 以:连词,来 |
A.开头先概述了滁州的地理特征,然后依次写了西南诸峰,琅琊山,酿泉和醉翁亭。写景的顺序是由远及近。 |
B.第二段描写的景象是山间朝暮及四季景色的变化。写景时以时间为序,抒发了作者对山水美景的热爱。 |
C.第三段一共为我们展现了三幅其乐融融的画面,依次为太守宴,众宾欢和太守醉。 |
D.本文语言上以散句为主,也使用了一些对句,如“朝而往,暮而归”,“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这种句式工整优美,节奏感强。 |
A.滁人游的欢悦情景侧面反映了太守治下的政治清明,写滁人游衬托了太守醉。 |
B.本文围绕“乐”,写了山水之乐,宴酣之乐,游人之乐,表达了作者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
C.“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是全文核心句,醉翁之醉,不仅因太守酒量浅,更有沉醉于山水美,滁人和,吏政清等多种含义。 |
D.“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这是欧阳修的自夸语,意为表现自己的政绩突出,发泄对朝廷的不满之情。 |
(甲)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大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
昨游江上,见修竹数千株,其中有茅屋,有棋声,有茶烟飘扬而出,心窃乐之。次日过访其家,静坐久之。从竹缝中向外而窥,见青山江帆;苇洲耕犁,有二小儿戏于沙上,犬立岸旁,如相守者,直是山水大师画意,悬挂于竹枝竹叶间也。由外望内,是一种境地:由中望外,又是一种境地。予以为,学者诚能八面玲珑,千古文章之道无不出于是岂独画乎?
(节选自郑燮《游江》)
[注]八面玲珑,原指屋子四面八方敞亮通明,此指多角度思考或欣赏。【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的画线词语。
(1)名之者谁( )
(2)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
(3)太守自谓也( )
(4)心窃乐之( )
【小题2】请用“/”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千古文章之道无不出于是岂独画乎
【小题3】把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2)次日过访其家,静坐久之。
【小题4】甲文和乙文的作者各借山水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甲]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掇①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②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
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因为本③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④此丰年之乐者,幸⑤生无事之时也。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遂书以名其亭焉。
(节选自欧阳修《丰乐亭记》)
[注释]①掇:采摘。②刻露:刻削裸露。③本:描绘。④安:安享。⑤幸:有幸。(阅读提示)
庆历五年(1045)春,执政大臣杜衍、范仲淹、韩琦、富弼相继罢去,他们推行的“新政”因侵害官僚利益,遭到守旧势力阻挠破坏,一年多即告失败。欧阳修时任河北都转运按察使,上《论杜衍范仲淹等罢政事状》极力为四人辩诬,于是触怒了新政的反对派,被贬知滁州。在当地作者没有走向颓废,而是奋发有为,使当地的生产得到了发展,老百姓安居乐业,受到他们的爱戴。在那里,欧阳修又先后写下了流芳千古的散文名篇《醉翁亭记》和《丰乐亭记》,含蓄地抒发了作者心中的愤郁和不平,间接地阐述了自己的见解。
(1)下面各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山间之朝暮也 修之来此
B.遂书以名其亭焉 名之者谁
C.泉香而酒洌 仰而望山,俯而听泉
D.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乐其地僻而事简
(2)选出下面对甲、乙两段相关内容的分析正确的一项( )
A.甲段中“环滁皆山也”从大处着笔,简练而形象地写出了滁州的地理特征。
B.甲、乙两段中“名之者”“山水之乐”“修之来此”的三个“之”的用法相同。
C.甲、乙两段均写到了“四时之景”,但各自描绘的景物特征有比较大的差异。
D.甲、乙两段花大量笔墨描写山泉,绘声绘色,细腻真切,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3)用现代汉语说出下列句子的含义。
①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②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
(4)作者在赏景之时,流露出一种高尚的情怀,这种情怀可以用《丰乐亭记》中的四个字来概括,那就是 .
(5)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一处朗读停顿。
既 得 斯 泉 于 山 谷 之 间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小题1】选出与例句中“之”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山川之美
A.亲戚畔之 | B.汝之不惠 | C.已而之细柳军 | D.行天下之大道 |
四时俱备(_______) 晓雾将歇(________)
【小题3】翻译下面的句子
(1)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2)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小题4】陶弘景描绘了一幅清丽的山水画, 文中哪个字统领全文?描绘了山川的哪些美景?
【小题5】有人认为本文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有人认为流露了作者闲适归隐之意,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