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小题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1)不亦说乎(_______) (2)知之者不如好之者(______)
(3)温故而知新(_________) (4)诲汝知之乎(_________)
(5)学而不厌(________) (6)见不贤而内自省也(______)
【小题2】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默 而 识 之 学 而 不 厌 诲 人 不 倦 何 有 于 我 哉
【小题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小题4】关于学习,孔子提出了哪些观点?请结合实际谈谈你获得的启示。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小题1】解释句中加点词。(1)子在川上曰 川:
(2)逝者如斯夫 逝:
(3)三军可夺帅也 夺:
【小题2】翻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学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罕》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 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张》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不亦说乎(_____________) (2)吾日三省吾身(_____________)
(3)饭疏食 (_____________) (4)传不习乎 (_____________)
【小题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一句朗读节奏准确的一项是( )
A.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B.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C.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D.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1)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2)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小题4】阅读下列两则语录,谈谈颜回与孔子在志趣和心境上各有着怎样的共同点?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
【小题5】《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在两千多年后的今天依旧绽放着光华,如同一位良师益友指导着我们的言行,若请你选择十二章中的一则为你的座右铭,你会选择哪一则,说说你的理由。《论语》十二章(节选)
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③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④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⑤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 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不亦说乎
(3)吾日三省吾身
【小题2】翻译下列句子
(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小题3】“吾日三省吾身”从
【小题4】经过了两千多年,孔子的话仍然闪烁着夺目的光彩。请从中选择一则,谈谈对你的启发。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1)下面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B.诲女知之乎
C.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D.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词义不相同的一项( )
A.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以为己任
B.不知为不知/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C.温故而知新/故善学者假人之长
D.吾日三省吾身/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3)解释下列划横线词语的意思: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2)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②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5)简答。请从文中提炼出四个成语:
(甲)
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论语﹒学而》
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①、友多闻,益矣;友便辟②、友善柔③、友便佞④,损矣。”
——《论语﹒季氏篇》
子曰:“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⑤,久而不闻其臭,也与之化矣。是以⑥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君子必慎其所与处焉!”
——《孔子家语·六本第十五》
(乙)
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⑦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 “子非吾友也!”
——《世说新语﹒德行》
(注释)①谅:诚信。②便辟:阿谀奉承。③善柔:当面恭维,背后诽谤。④便佞:花言巧语。⑤肆:店铺。 ⑥是以:即“以是”,因此。⑦轩冕:华丽的车子。【小题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多义字。
(1)子:①子曰:益者三友 (_______)
②子非吾友也(__________)
(2)友:①子非吾友也(_____)
②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________)
【小题2】下列句子中“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如入芝兰之室 |
B.华捉而掷去之 |
C.久而不闻其臭,也与之化矣 |
D.友人惭,下车引之 |
(1)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2)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
(3)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
【小题4】根据古人交友情况,谈谈自己的交友看法。
(1)撒盐空中差可拟(______) (2)未若柳絮因风起(______)
(3)人不知而不愠(______) (4)博学而笃志(______)
(1)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论语·雍也》)
(2)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
(3)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
(二)
①子曰:“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③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④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⑤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 。”
——《论语》十二章(节选)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不亦说乎
(2)人不知而不愠
(3)吾日三省吾身
(4)不逾矩
【小题2】翻译下列句子。
(1)把横线上的句子补充完整,并翻译。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小题3】“吾日三省吾身”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方面反省自己,从中可以看出古代治学的人非常重视 品德的修养。
【小题4】经过了两千多年,孔子的话仍然闪烁着夺目的光彩。请从中选择一则,谈谈对你的启发。
【小题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不亦说乎(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②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小题3】下列句中“而”的用法与其他几项不同的一项是( )
A.曲肱而枕之 | B.择其善者而从之 | C.温故而知新 | D.人不知而不愠 |
A.学习要有创见,不能只学着回答问题,还要学会提问。 |
B.既要广博学习,又要勇于追求。 |
C.要多问问题,但不要好高骛远,不切实际地空想,要多想当前的事情,与自己的实际情况密切相关的事情。 |
D.做人要高大刚毅而自强不息,力求自我进步,永不停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