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初中语文

题干

阅读《论语》十二章,完成小题。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学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罕》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 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张》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不亦乎(_____________)    (2)吾日三吾身(_____________)
(3)疏食 (_____________)    (4)不习乎   (_____________) 
【小题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一句朗读节奏准确的一项是( )
A.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B.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C.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D.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小题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2)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小题4】阅读下列两则语录,谈谈颜回与孔子在志趣和心境上各有着怎样的共同点?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

【小题5】《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在两千多年后的今天依旧绽放着光华,如同一位良师益友指导着我们的言行,若请你选择十二章中的一则为你的座右铭,你会选择哪一则,说说你的理由。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课内阅读 更新时间:2019-11-14 09:58:5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两个文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孟子》)

(乙)上智不教而成,下愚虽教无益,中庸之人,不教不知也。古者,圣王有胎教之法:怀子三月出居别宫目不邪视耳不妄听音声滋味以礼节之。书之玉版,藏诸金匮。生子孩提,师保固明,孝仁礼义,导习之矣。凡庶纵不能尔,当及婴稚,识人颜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诲,使为则为,使止则止。比及数岁,可省笞罚。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慎而生孝矣。吾见世间,无教而有爱,每不能然;饮食运为,恣其所欲,宜诫翻奖,应诃反笑,至有识知,谓法当尔。骄慢已习,方复制之,捶挞至死而无威,忿怒日隆而增怨,逮于成长,终为败德。孔子云:“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是也。俗谚曰:“教妇初来,教儿婴孩。”诚哉斯语

(选自《颜氏家训·教子》)

(注释)①中庸之人:中等智力的人,普通人。②节:约束,限制。③匮:柜子。这个意义后来写作“柜”。④稚:儿童。⑤笞(chī):用竹杖、荆条打。⑥恣:放纵。⑦诃:同“呵”。怒斥、喝斥。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傅说于版筑之间(被选拔)  师保明(本来)
B.舜发畎亩之中(从) 故天将降大任是人也(给)
C.父母威严有慈(并且) 则子女畏慎生孝矣(表并列)
D.宜诫奖(翻转)    之玉版(书写)
【小题2】乙文画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怀子三/月出居别宫目/不邪视/耳不妄听音声/滋味以礼节之。
B.怀子三月出居/别宫目不/邪视耳不/妄听音声/滋味以礼节之。
C.怀子三月出/居别宫/目不邪视耳/不妄听/音声滋味/以礼节之。
D.怀子三月/出居别宫/目不邪视/耳不妄听/音声滋味/以礼节之。
【小题3】下列说法不准确的一项是(    )
A.甲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告诉了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苦难是对人生的一种磨练,我们只有战胜苦难,才能取得成功。
B.甲文第二段先正面论述磨难对人生的意义,再从反面论证没有忧患的危害性。
C.乙段文字的主要观点是:对于一般人,不早教育就不会明白事理。作者主张对孩子的教育应及早进行,即使没条件胎教,也要在“识人颜色,知人喜怒”时,“便加教诲”,而不能等问题出来才教育。
D.作者认为赞誉孩子会给孩子带来灾祸,“笞罚”是唯一的好方法。
【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2)比及数岁,可省笞罚。

同类题2

阅读(甲)(乙)两段选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选自《送东阳马生序》,有删改)

(乙)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依,再适长山朱氏。既长,知其家世,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往往饘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选自《宋名臣言行录》,有删改)

(注释)①再适长山朱氏:改嫁到长山姓朱的人家。(适,嫁。再,第二次)②世家:身世。③南都:地名。④饘(zhān)粥:稠粥。⑤日昃(zè):太阳偏西。⑥六经:指《诗》、《书》、《礼》、《易》、《乐》、《春秋》六部经书。⑦慨然:形容慷慨激昂。
【小题1】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1)白玉之环
(2)同舍生皆绮绣
(3)媵人持沃灌
(4)感泣
【小题2】下面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足肤皲裂不知 /范仲淹二岁
B.当余从师也 /去南都
C.衾拥覆 /辄水沃面
D.余则缊袍敝衣处间 /如土石何
【小题3】翻译句子
(1)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2)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小题4】两文段的主人公都克服了生活的艰难,勤奋苦读,从文段中来看,二者的读书动力略有差别,请分别用自己的话概括,甲文宋濂是: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乙文范仲淹是: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映古代名人苦读的成语故事有: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要求填写两个)

同类题4

阅读《范进中举》选段,完成下列小题

范进因没有盘费,走去同丈人商议,被胡屠户一口在脸上,骂了一个狗血喷头,道:“不要失了你的时了!你自己只觉得中了一个相公,就‘癞虾蟆想吃起天鹅肉’来!我听见人说,就是中相公时,也不是你的文章,还是宗师看见你老,不过意,舍与你的。如今痴心就想中起老爷来!这些中老爷的都是天上的‘文曲星’!你不看见城里张府上那些老爷,都有万贯家私,一个个方面大耳?像你这尖嘴猴腮,也该撒泡尿自己照照!不三不四,就想天鹅屁吃!趁早收了这心,明年在我们行事里替你寻一个馆,每年寻几两银子,养活你那老不死的老娘和你老婆是正经!你问我借盘缠,我一天杀一个猪还赚不得钱把银子,都把与你去丢在水里,叫我一家老小喝西北风!”一顿夹七夹八,骂的范进摸不着门。

……

范进一面自了头发,一面问郎中借了一盆水洗洗脸。一个邻居早把那一只鞋寻了来,替他穿上。见丈人在跟前,恐怕又要来骂。胡屠户上前道:“贤婿老爷,方才不是我敢大胆,是你老太太的主意,央我来劝你的。”邻居内一个人道:“胡老爹方才这个嘴巴打的亲切,少顷范老爷洗脸,还要洗下半盆猪油来!”又一个道:“老爹,你这手明日杀不得猪了。”胡屠户道:“我那里还杀猪!有我这贤婿,还怕后半世靠不着也怎的?我每常说,我的这个贤婿,才学又高,品貌又好,就是城里头那张府、周府这些老爷,也没有我女婿这样一个体面的相貌。你们不知道,得罪你们说,我小老这一双眼睛,却是认得人的。想着先年,我小女在家里长到三十多岁,多少有钱的富户要和我结亲,我自己觉得女儿像有些福气的,毕竟要嫁与个老爷,今日果然不错!”说罢,哈哈大笑。众人都笑起来。看着范进洗了脸,郎中又拿茶来吃了,一同回家。范举人先走,屠户和邻居跟在后面。屠户见女婿衣裳后襟滚皱了许多,一路低着头替他扯了几十回。

【小题1】给文中加点的字注音。
(_____) (_______)
【小题2】用一句话简要概括所选文段的内容。
【小题3】小说善用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从划线句子中任选一处细节描写,说说其表达效果。
(1)范进因没有盘费,走去同丈人商议,被胡屠户一口啐在脸上,骂了一个狗血喷头,道:“不要失了你的时了!你自己只觉得中了一个相公,就‘癞虾蟆想吃起天鹅肉’来!
(2)范举人先走,屠户和邻居跟在后面。屠户见女婿衣裳后襟滚皱了许多,一路低着头替他扯了几十回。
【小题4】范进中举前后,胡屠户对他的态度有什么变化?这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