陋室铭
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1)有仙则名 (2)谈笑有鸿儒
(3)可以调素琴 (4)孔子云
【小题2】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小题3】本文虽题为《陋室铭》,内容写的却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以明作者高洁傲岸之志。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乙)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小题1】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有仙则名/莫名其妙 |
B.宜乎众矣/因地制宜 |
C.晋陶渊明独爱菊/无独有偶 |
D.香远益清/精益求精 |
(1)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小题3】甲文描写陋室环境清幽雅致,令人心旷神怡的语句是____________,与“何陋之有”相照应,体现全文主旨的语句是____________。
【小题4】陶渊明“独爱菊”,周敦颐“独爱莲”,表现了他们处世态度有何异同?
同:
异:
【小题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表现作者安贫乐道的情趣,乙文表现作者洁身自好的高贵品质。 |
B.“铭”和“说”都是古代文体,“铭”侧重于议论,“说”侧重于叙事。 |
C.甲乙两文都是托物言志的名篇,文字优美,意味深远。 |
D.甲文句式整齐,对仗工整;乙文语言精练,骈散相间。 |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周敦颐《爱莲说》)
(乙)群葩①当令时,只在花开之数日,前此后此皆属过而不问之秋矣。芙蕖②则不然:自荷钱出水之日,便为点缀绿波;及其茎叶既生,则又日高日上,日上日妍③。有风既作飘摇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姿,是我于花之未开,先享无穷逸致矣。迨至④菡萏⑤成花,娇姿欲滴,后先相继,自夏徂秋,此则在花为分内之事,在人为应得之资⑥者也。及花之既谢,亦可告无罪于主人矣;乃复蒂下生莲,蓬中结实,亭亭独立,犹似未开之花,与翠叶并擎,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此皆言其可目⑦者也。
——(李渔《芙蕖》)
(注释)①群葩(pā):百花。各种花都在一定的时节开放,这段时节称为当令。②芙蕖:荷花的别称。③妍:美丽。④迨至:等到。⑤菡(hàn)萏(dàn):尚未开的荷花。⑥资:资财,这里指享受。⑦日:观赏。【小题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1)濯清涟而不妖(____________)
(2)宜乎众矣(____________)
(3)芙蕖则不然(____________)
(4)及花之既谢(____________)
【小题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及花之既谢,亦可告无罪于主人矣。
【小题3】谈谈你对“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的理解?
【小题4】乙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芙蕖的?作者所表达情感与甲文有相似之处吗?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了。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乙)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壮丹之爱,宜乎众矣。
【小题1】请解释文中加点字词的含义。(1)德馨(_____)
(2)劳形(_____)
(3)不蔓不枝(_____)
【小题2】翻译下面的句子。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小题3】下面两句话都有言外之意,请任选一句作简要分析。
(1)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2)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小题4】任选下面一个问题,作简要分析。
(1)“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这样的交友方式你赞同吗?
(2)作者赞颂莲“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贵品质,有人却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对这两种观点,你是怎样看待的?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刘禹锡《陋室铭》)
(乙)吾室之内,或栖于椟①,或陈于前,或枕籍②于床,俯仰四顾,无非书者,吾饮食起居,疾痛呻吟,悲忧愤叹,未尝不与书俱。宾客不至,妻子不觌③,而风雨雷雹之变有不知也。间有意欲起,而乱书围之,如积槁枝④,或至不得行,则辄自笑曰:“此非吾所谓巢者耶?”乃引客就⑤观之,客始不能入,既入又不能出,乃亦大笑曰:“信乎其似巢也!
(选自陆游《书巢记》
(注释)①椟:木柜、木匣,这里指书围。②枕藉:交错地躺在一起。③觌(dí):相见,④槁枝:枯树枝,槁(gǎo),干枯,⑤就:靠近。【小题1】课文(《短文两篇》的课后习题对虚词“之”的用法进行了解释,下列语句中的“之”属于“处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一项是
A.何陋之有 |
B.水陆草木之花 |
C.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
D.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
无丝付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小题3】(甲)文中画线句写出了陋室的什么特点?作者这样写有何用意?
【小题4】(甲)文中,刘禹锡因“ ________”而身居陋室不觉“陋”;(乙)文中,陆游因“________”而笑称自己的居室为“巢”。两人都不在意 _______ ,而是在意 ________。(①②用原文回答,③④用自己的话回答)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陋室铭》刘禹锡)
(乙)子欲居九妒①。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论语·子罕》)
(注释)①九夷:古代称东方的九种民族。亦指其所居之地。【小题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有仙则名 名:____
(2)斯是陋室 斯:____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小题3】(甲)(乙)两段文字中“何陋之有”的根本原因分别是“______”和______”。(用原文语句真空)
【小题4】两段文字都表现了美好的君子形象。从中你能看出“君子”应具有怎样的情操?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周敦颐《爱莲说》)
(乙)兰之味,非可逼而取①也。盖在有无近远续断之间,纯以情韵胜。氲氲无所②,故称瑞③耳。体兼彩④,而不极于色,令人览之有馀,而名之不可;即善绘者以意取似,莫能肖也。其真文王、孔子、原之徒,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者耶?
(选自张大复《梅花草堂集》)
[注释]①取:这里是嗅取(兰的香味)。②氲氲(yūn yūn)无所:弥漫飘忽,没有一定的地方。③瑞:吉,善。④兼彩:兼有各种颜色。【小题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①亭亭净植
②陶后鲜有闻
③而名之不可
④莫能肖也
【小题2】《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逼”字有以下几个义项。根据上下文,“非可逼而取也”中“逼”最恰当的解释是( )
A.强迫 | B.接近,迫近 | C.狭窄 | D.威胁 |
A.体兼彩,而不极于色 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 |
B.纯以情韵胜 皆以美于徐公 |
C.花之富贵者也 辍耕之垄上 |
D.其真文王、孔子、屈原之徒 其子好骑 |
A.擅长绘画的人因为个人的原因只能类似模拟。 |
B.善于画画的人也只能凭自己的感受把兰画得像样。 |
C.善于画画的人也只能用自己的意思去理解它。 |
D.擅长绘画的人已经描绘得很相似了。 |
【小题6】同为花中君子,莲与兰有相通之处,请从文中找出相应句子填在下面空格里。
香味: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品位: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7】(甲)文以莲为托物言志的对象,表现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生活态度;(乙)文将兰比作“文王、孔子、屈原之徒”,让我们领悟到兰___________的品性。
河中石兽
纪昀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 , ?
【小题1】把原文空缺语句填写在下面的横线上。______,______
【小题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1)山门圮于河(________)
(2)阅十余岁(________)
(3)棹数小舟(________)
(4)转转不已(________)
【小题3】下列语句中加着重号词语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当求之于上流/②水陆草木之花(《爱莲说》 |
B.①是非木柿/②斯是陋室(《陋室铭》) |
C.①果得于数里外/②尝射于家圃(《卖油翁》) |
D.①乃石性坚重/②蒙乃始就学(《孙权劝学》) |
(1)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2)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小题5】本文所要说明的道理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甲)沧州南一寺临河干(gān)山门圮(pǐ)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zhào)数小舟,曳(yè)铁钯(pá,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fèi,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yān)于沙下,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击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niè)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傎;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yì)断欤?
(纪昀《河中石兽》)
(乙)《说苑》:常枞①有疾,老子往问焉。常枞张口示老子曰:“舌存乎?”曰:“存。岂非以其软邪?”“吾齿存乎?”曰:“亡矣。岂非以其刚邪?”常枞曰:“天下事皆尽矣。”盖刚者比暴柔者喻仁刚者易坏柔者独存。
(吴亮《忍经》)
(注)①常枞:据传是老子的老师。【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一老河兵闻之 闻:________(2)尔辈不能究物理 物理:_________
(3)常枞有疾 疾:________(4)岂非以其刚邪? 刚:_________
【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盖刚者比暴/柔者喻/仁刚者易/坏柔者独存 |
B.盖刚者比暴柔者/喻仁刚者/易坏柔者/独存 |
C.盖刚者比暴/柔者喻仁/刚者易坏/柔者独存 |
D.盖刚者比暴柔者/喻仁/刚者易坏/柔者独存 |
(1)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2)存。岂非以其软邪?
【小题4】甲文作者和乙文的常枞在揭示“天下事”相关道理时,采取的方式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A)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
——《孟涂文集》
(B)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礼记》
【小题1】解释加点的词。①而或不知其细 (
②弗食,不知其旨也(
③虽有至道 (
④教学相长也 (
【小题2】翻译句子。
①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自强也。
②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
【小题3】用自己的话概括出(A)文的中心论点,并谈谈对你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