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初中语文

题干

   (A)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

——《孟涂文集》

(B)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礼记》

【小题1】解释加点的词。
①而或不知其   __________________
②弗食,不知其也(__________________
③虽有至道 __________________
④教学相长也 (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翻译句子。
①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自强也。
②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
【小题3】用自己的话概括出(A)文的中心论点,并谈谈对你的启示。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对比阅读 更新时间:2014-08-21 12:35:4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节选自诸葛亮《出师表》)

(乙)诸葛孔明千载人,其用兵行师,皆本于仁义节制,自三代以降,未之有也。盖其操心制行,一出于诚,生于乱世,躬耕陇亩,使无徐庶之一言玄德之三顾则苟全性命不求闻达必矣。其始见玄德,论曹操不可与争锋,孙氏可与为援而不可图,唯荆、益可以取。言如蓍龟,终身不易。 

(节选自洪迈《容斋随笔》) 

注:①三代以降:夏商周三代以来。②操心制行:思虑行动。③孙氏:孙权。④言如蓍(shī)龟:(这些)论断像蓍占、龟卜(一样准确)。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尔来二十有一年矣(__________________)    (2)夙夜忧叹(__________________)
(3)出于诚(__________________)    (4)荆、益可取(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用“/”给文中画线处断句(断三处)。
使 无 徐 庶 之 一 言 玄 德 之 三 顾 则 苟 全 性 命 不 求 闻 达 必 矣
【小题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两个句子。
(1)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2)生于乱世,躬耕陇亩。
【小题4】(甲)文中作者追述二十一年的经历,下面对其作用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追述寓情于事,抒发了对先帝的感激之情。
B.希望后主效法先帝任人唯贤,知人善任。
C.表明自己只求报效尽忠,激励后主完成统一大业。
D.劝谏后主体谅老臣,兴复之事应交给攸之、祎、允等人。
【小题5】(乙)文中诸葛亮被称为“千载人”,请简述其理由。

同类题2

   (甲)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日:‘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节选自《孟子》)

(乙)

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敢问何谓浩然之气?”

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四于心,则馁矣。我故日,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四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注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节选自《孟子》)

(注释)①浩然:盛大而流动的样子。②慊:快,痛快。③告子:名不详,可能曾受教于墨子。④正:止。“而勿正”即“而勿止”。⑤闵:担心,忧愁。⑥揠:拨。⑦芒芒然:疲倦的样子。⑧其人:指他家里的人。⑨病:疲倦,劳累。⑥耘:除草。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文言词语。
(1)丈夫之也   (2)往之
(3)无若宋人   (4)非无益
【小题2】下面是两位同学关于甲、乙两段文字的讨论。请你根据上下文,在横线上将对话补充完整。
小文:(乙)文中说浩然之气是“至大至刚”,“至大”在(甲)文中对应的语句是什么呢?
小涵:“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小文:住在天下最大的住宅,是仁:站在天下最正的位置,是礼;___________。那么“至刚”在(甲)文中对应的语句是什么呢?
小涵:“___________。”
小文:(乙)文中孟子把“义”看作心内之物,还要不断地培养“义”,他讲述揠苗助长的故事,目的是为了论证___________。
小涵:是的,孟子说理的特点是善用___________等方法说理,笔带锋芒,语言犀利,气势磅礴,论证严密。
【小题3】请对比分析孟子所说的“妾妇之道”和“大丈夫之道”的不同点。
 
具体表现(用原文回答)
本质原因
代表人物
妾妇之道
以顺为正者
在权力面前没有仁义道德的原则
(1)
大丈夫之道
(2)
(3)
文天祥、鲁迅、项羽
 
【小题4】古人常用虚词来表情达意,请分别探究下列句中加点字表达的语气和感情。
(1)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
(2)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乙)门人邱生言,有一官赴任,舟泊滩河,夜半有数盗执炬露刃入,众皆慑伏。一盗拽其妻起,半跪曰:愿乞夫人一物,夫人勿惊。即割一左耳,敷以药末,曰:数日勿洗,自结痂愈也。遂相率呼啸去。怖几失魂,其创果不出血,亦不甚痛,旋即平复。以为仇耶?不杀不辱。以为盗耶?未劫一物。既不劫不杀不辱矣,而又戕其耳。既戕其耳矣,而又赠以良药,是专为取耳来也?取此耳又何意耶?千思万索,终不得其所以然。天下真有理外事耶?邱生曰:苟得此盗,自必有其所以然。其所以然亦必在理中,但定非我所见之理耳。然则论天下事,可据理以断有无哉!

(注释)①末:粉末。②愈:痊愈,愈合。③旋:不久。④戕:杀害
【小题1】请用/给下面句子划分节奏,划两处。
夜 半 有 数 盗 执 炬 露 刃 入
【小题2】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如是再(______)
(2)知其一(______)
(3)其果不出血(______)
(4)可据理以有无哉(______)
【小题3】下列几组句子中加点字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至石半/定非我所见B.如言/一盗拽妻起
C.果于数里外/不其所以然D.又戕其耳人/不知不愠
【小题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②愿乞夫人一物,夫人勿惊。
【小题5】比较甲文和乙文,用原文句子填空。
石兽逆流而上这样的事看来不可思议,然而仔细推究,也合情理。因此,针对乙文作者的提问:“天下真有理外事耶?”我们可以引用A“______”(用乙文原文填空)回答,而世人不能准确判断事物的主要原因是B“______”(用甲文原文填空)。

同类题4

阅读《马说》《千里之马》两段选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敌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马说》)

(乙)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

(《千里之马》)

【小题1】解释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①才美不外
以报君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故虽有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B.真无马邪? 真不知马也
C.食不饱,力不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
D.鸣之而不能其意    中外直,不蔓不枝
【小题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②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
【小题4】托物寓意是古人的常用写法。《马说》一文,作者作者借“千里马”的遭遇,寄托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思想感情?
【小题5】《马说》与《千里之马》两文中“千里马”的命运截然不同,请简答它们的不同之处。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言文。

(甲)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出师表》)

邹忌和诸葛亮都苦口婆心地劝谏他们的君主,他们希望达到的共同目的是什么?然而他们劝谏的艺术各有不同,你认为他们的不同表现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