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初中语文

题干

文言文对比阅读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周敦颐《爱莲说》)

(乙)兰之味,非可逼而取①也。盖在有无近远续断之间,纯以情韵胜。氲氲无所②,故称瑞③耳。体兼彩④,而不极于色,令人览之有馀,而名之不可;即善绘者以意取似,莫能肖也。其真文王、孔子、原之徒,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者耶?

(选自张大复《梅花草堂集》)

[注释]①取:这里是嗅取(兰的香味)。②氲氲(yūn yūn)无所:弥漫飘忽,没有一定的地方。③瑞:吉,善。④兼彩:兼有各种颜色。
【小题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①亭亭净
②陶后有闻
③而之不可
④莫能
【小题2】《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逼”字有以下几个义项。根据上下文,“非可逼而取也”中“逼”最恰当的解释是(   )
A.强迫B.接近,迫近C.狭窄D.威胁
【小题3】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体兼彩,不极于色   此用武之国,其主不能守
B.纯情韵胜  皆美于徐公
C.花富贵者也 辍耕垄上
D.真文王、孔子、屈原之徒 子好骑
【小题4】对“善绘者以意取似”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擅长绘画的人因为个人的原因只能类似模拟。
B.善于画画的人也只能凭自己的感受把兰画得像样。
C.善于画画的人也只能用自己的意思去理解它。
D.擅长绘画的人已经描绘得很相似了。
【小题5】翻译“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小题6】同为花中君子,莲与兰有相通之处,请从文中找出相应句子填在下面空格里。
香味: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品位: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7】(甲)文以莲为托物言志的对象,表现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生活态度;(乙)文将兰比作“文王、孔子、屈原之徒”,让我们领悟到兰___________的品性。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对比阅读 更新时间:2020-01-11 10:45:4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比较阅读甲文《答谢中书书》和乙文《记承天寺夜游》,完成小题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沈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小题1】下列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四时俱备(四季)B.无与为乐者(思念)
C.怀民亦未(睡觉)D.相与步于中庭(一起)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念无为乐者  未复有能其奇者
B.自康乐来   盖诱敌
C.相与步中庭  乃取一葫芦置
D.夜无月  水澹澹
【小题3】把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小题4】甲乙两文都写了自然景物,甲文描绘了“ 之美”,乙文描写了“ 之美”。但两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甲文表达了作者 的思想感情;乙文则把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等微妙复杂的思想感情浓缩在文中“  ”的语句中。

同类题2

   (甲)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节选)

(乙)王生好学而不得法,其友李生问之曰:“或谓君不善学,信乎?”王生不说曰:“凡师之所言,吾悉能志(记)之,是不亦善学乎?”李生说之曰:“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盖学贵青善思,君但志之而不思之,终必无所成,何以谓之善学也?”王生益愠,不应而还走。居五日,李生故寻王生,告之曰:“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而从之,冀闻道也。……学者之大忌,莫逾自厌,盍改之乎?不然,年事蹉跎(光阴消逝),虽欲改励,恐不及矣!”王生惊觉,曰:“余不敏,今日始知君言之善。请铭之坐右,以昭炯戒。”

(《李生论善学》)

(注释)①还:同“旋”,掉转身,②故:特意。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实词的含义。
(1)不亦乎?(________) (2)则________) (3)莫逾自________) (4)王生益________
【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的“之”与“前人之述备矣”中的“之”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学而时习B.学者大忌
C.择善而从D.知者不如好之者
【小题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而从之,冀闻道也。
【小题4】这两篇文章都讲到了一个共同的话题,即学习方法,那么孔子和李生都认为什么样的人才是“善学者”?(用原文中的词语回答)这对我们又有怎样的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