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
- 春秋
- 战国
- 西汉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 隋唐
- 王勃(650-675)
- 张若虚(约660-约720)
- 张九龄(678-740)
- 杨炯(650-692)
- 卢照邻(约635-约689)
- 骆宾王(约640-687)
- 贺知章(659-744)
- 王之涣(688-742)
- 孟浩然(689-740)
- 王昌龄(690-756)
- 王维(701-761)
- 王湾(693-751)
- 李白(701-762)
- 高适(700-765)
- 崔颢(704-754)
- 杜甫(712-770)
- 岑参(715-770)
- 常建(708-?)
- 张志和(730-810)
- 韦应物(约737-791)
- 孟郊(751-814)
- 卢纶(739-799年)
- 李益(750-830)
- 韩愈(768-824)
- 刘禹锡(772-842)
- 白居易(772-846)
- 柳宗元(773-819)
- 白行简(776-826)
- 元稹(779-831)
- 贾岛(779-843)
- 李贺(790-816)
- 杜牧(803-853)
- 温庭筠(约812-866)
- 李商隐(813-858)
- 罗隐(833-909)
- 其他隋唐作家
- 五代十国
- 北宋
- 南宋
- 元
- 明
- 清
- 近代
- 阅读与鉴赏
- 写作
(甲)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乙)长安春望
卢纶
东风吹雨过青山,却望千门草色闲。
家在梦中何日到,春来江上几人还?
川原缭绕浮云外,宫阙参差落照间。
谁念为儒逄世难,独将褒鬓客秦关。
[注]①卢纶(739年-799年),字允言,大历十才子之一。曾于唐玄宗天宝末年中进士,旋即安史之乱爆发,未能为官,后重新应试,但屡试不第。受举荐为官,但因政治斗争受到牵连,终身不得重用。②川原:即郊外的河流原野,这里指家乡。③逢世难:遭逢乱世。④秦关:秦地关中,即长安所在地。【小题1】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诗首联写望中所见,山河依旧,世事全非。失陷后的长安,草木丛生,一片凄风苦雨。诗意形象生动,情感极其沉痛。 |
B.甲诗尾联刻画了一个满头白发如雪,因焦虑忧愁而频频搔首的艺术形象。这一细节描写,含蓄而又深刻地表现了诗人的内心世界。 |
C.乙诗首联从春风着笔,紧扣诗题,“草色闲”的“闲”字用得巧,春草之闲正好与人心之愁形成强烈对比。 |
D.乙诗尾联正如清人沈德潜所评“遭乱意上皆蕴含,至末点出”,点明主题,表现了一种感伤却又不失希望的心态。 |
【小题3】两首诗的颈联都抒发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抒情的方式有什么不同?
行路难(其一)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小题1】展开合理想象和联想,描绘“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所展现的画面。【小题2】“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运用了两个典故,其用意是什么?
行路难(其一)
李 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采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小题1】对这首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开头两句描绘了隆重而丰盛的宴会场面,反衬诗人悲愤、失望的情绪。 |
B.“欲渡”两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表现诗人想有所作为但事与愿违,志向难以实现的矛盾、痛苦的心情。 |
C.“闲来”两句连用两个历史典故,表现诗人对乘舟垂钓悠闲生活的渴望、向往。 |
D.末尾两句是全诗的最强音,表现诗人摆脱苦闷,相信理想终会实现的乐观与自信。 |
竹里馆
王 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诗中塑造了什么样的景物形象?又抒发了诗人怎样的心情?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1)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所展现的画面。(2)诗中连用五个地名,请写出这五个地名,并结合诗歌内容说说这样写的作用。
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1)诗歌首句点出了诗人远游季节的是“ ”字,第一、二两句分别以仰望和 的不同视角,写出动静之景。诗歌三、四两句寄托了诗人对朋友的思念之情。(2)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歌一、二句的画面。
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小题1】本诗几处地名连用,先是“峨眉山”,再是________,然后是________,再到三峡,最后到渝州,造成空间迅速转换之感。【小题2】请说说本诗抒发了作者哪些情感?
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小题1】请用简洁的语言描述“影入平羌江水流”所展现的画面。【小题2】这首诗连用五个地名,历来为后人称道,其精妙之处主要表现为哪三点?
峨眉山月歌
〔唐〕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小题1】这首诗在体裁上属于________________,诗中连用五个地名,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平羌江、________________、三峡、渝州,渐次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构思极为精巧,全诗表达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小题2】请赏析“影入平羌江水流”中“人”“流”二字的妙处。
(甲)夜发吴门
赵孟頫
吴树依依吴水流,吴中舟楫好夷游①。
多情最是吴门月,又送行人下秀州②。
(乙)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注释)①夷游:迟疑不前,从容不迫。②秀州:今浙江嘉兴一带。【小题1】(甲)诗中“吴中舟楫好夷游”一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表达效果?
【小题2】(乙)诗中“思君不见下渝州”一句中的“君”,有人认为是指“月”,有人认为是指“故乡故人”,还有人认为是指“国君(即皇帝)”。你认为呢?说说你的理解。
【小题3】赵孟頫“夜发吴门”,李白“夜发清溪”,两位诗人借“夜发”各抒发了怎样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