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下列情况下,物体既具有动能又具有势能的是( )
A.海上航行的轮船
B.空中飞行的子弹
C.吊在天棚上的电灯
D.拉长的橡皮条
当前题号:1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0.99
两个相同的篮球,表面潮湿,从不同高度自由落至同一地面,留下的印迹如图所示。关于初始时篮球的重力势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落在a处的大
B.落在b处的大
C.两个一样大
D.无法比较大小
当前题号:2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0.99
玩“过山车”是一项非常惊险刺激的娱乐活动。如图所示,过山车时而从轨道的最低点D上升到最高点A,时而从最高点A飞驰而下。过山车在运动过程中,若不计能量损失,只有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A点机械能小于B点机械能
B.D点动能最大,A点势能最大
C.D点动能最大,A点机械能最大
D.A点势能最大,机械能最大
当前题号:3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0.99
2012年6月18日中午,我市突降强降雨,在瓯海大道一处山上泥石流下泄,造成道路两旁树木和公路设施被冲毁。泥石流具有的能量主要是( )
A.核能B.机械能C.化学能D.电磁能
当前题号:4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0.99
《八荣八耻》宣传栏中记述着:“某高楼大厦发生高空抛物不文明行为,一老太太被抛下的西瓜皮砸伤……”.被抛下的西瓜皮在下落过程中逐渐增大的物理量是()
A.重力势能B.动能C.重力D.密度
当前题号:5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0.99
如图所示是用体积相同的小球探究动能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

(1)实验中你通过观察__________________知道动能的大小
(2)实验中采用______________方法,使得铜球和钢球到水平面的速度相同;
(3)图甲和丙,探究的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当前题号:6 | 题型:填空题 | 难度:0.99
每次铅球项目测试,小明同学的成绩总是不理想。他想影响铅球掷得远近的因素到底有哪些呢?为此,他以一支玩具手枪为实验器材进行了以下探究:

①提出假设:在相同条件下,子弹的射程可能和枪管与水平面的夹角有关。
②设计实验,记录数据:他把手枪固定在某一高度后,保持子弹从枪口射出时的速度相同。改变枪管与水平面夹角,用同一颗子弹做了五次试验,记录数据如下:

③分析数据,得出结论:在相同条件下,子弹的射程跟枪管与水平面的夹角有关,夹角在__________度左右时,子弹射程最远。小明由此推想:相同条件下,铅球以这一角度掷出,掷得最远。
④交流和评价:第二天,小明与同桌交流探究成果,同桌认为小明对子弹射程与水平夹角θ的探究还可进一步完善。同桌的话启发小明对实验方案进行改进,获得了更准确的结论。小明所作的改进是_______________.
⑶完成上述探究后,小明想,子弹飞到最高点后不再上升,说明速度为零,动能也为零。你觉得他的说法对吗?并说明理由:____________
当前题号:7 | 题型:None | 难度:0.99
(1)功率是机器的主要技术指标之一,要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功率合适的机器。一建筑工地要购置一台起重机,要求起重机能在0.5分钟内将1750千克的建筑材料匀速吊起6米高,应选择的合适起重机功率为____________________
(2)将甲、乙两砝码(MM)以细线相连并跨过定滑轮,使两砝码距离地面相同高度,如下图左所示。当由静止自由释放后,甲砝码下降,乙砝码上升,如下图右。假设细线及定滑轮的重量不计,且细线与定滑轮间无摩擦力,在砝码运动的过程中,乙的动能增加,则甲的机械能__________(填增加或减少或不变)

 
当前题号:8 | 题型:填空题 | 难度:0.99
“蹦极”是一种富有刺激性的勇敢者的运动项目,如图所示:一根弹性橡皮绳,一端系住人的腰部,另一端系于跳台,当人下落至图中A点时,橡皮绳刚好伸直,C点是游戏者所能达到的最低点,当人下落至图中B点时,橡皮绳对人的拉力与人受到的重力大小相等。对于游戏者整个运动过程中(不考虑空气阻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游戏者的动能一直在增加
B.游戏者到达B点时,游戏者的动能增加到最大值
C.游戏者到达C点时,重力势能全部转化为动能
D.游戏者从C点向B点运动的过程中,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和弹性势能
当前题号:9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0.99
小明为了研究重力势能的大小的决定因素,他设计了如图甲、乙实验:
(1)让质量相同的两个小球沿同一光滑斜面分别从A处和B处开始向下运动,然后与放在水平面上的纸盒相碰,纸盒在水平面上移动一段距离后静止,如图甲所示;
(2)再让不同质量的两个小球沿同一光滑斜面分别从B处开始向下运动,然后与放在水平面上的纸盒相碰,纸盒在水平面上移动一段距离后静止,如图乙所示。

该实验中势能的大小通过比较_________来得出。
根据如图甲、乙可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
当前题号:10 | 题型:None | 难度: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