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和提高探究的能力
- 科学探究所需要的基本技能
- 生命系统的构成层次
- 生物的新陈代谢
- 生命活动的调节
- 生命的延续和进化
- 人、健康与环境
- 常见的物质
- 物质的结构
- 物质的运动与相互作用
- + 声音
- 声波
- 光和颜色
- 光的反射和折射
- 透镜和视觉
- 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 人类生存的地球
- 当代社会重大课题
- 科学、技术、社会、环境
如图所示,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挂在线上的小球,会发现小球被________,这个现象表明_________。如果在月球表面做这个实验,能够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

“中国好声音”比赛现场,吉他手弹奏电吉他时不断用手指去控制琴弦长度,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改变声音的________________;能够分辨出伴奏的声音是吉他是根据声音的_______________。观众在听音乐时都要把手机关机或把铃声调成振动,目的是为了在______________减弱噪声。
在学校的“元旦”晚会上,优美的琴声是由于_______产生的。我们能辨别出二重唱的男生和女生,是因为他们的_______不同。在医院的走廊和病房内通常悬挂“肃静”的做法属于在__________处减弱噪声。
下表中列出的是一组音乐频率,同学们通过讨论总结出下面四个结论,正确的
是( )
是( )
音符 | 1 | 2 | 3 | 4 | 5 | 6 | 7 |
音名 | do | re | mi | fa | sol | la | si |
频率/Hz | 256 | 288 | 320 | 341.1 | 384 | 426.7 | 480 |
A.发声体振动的频率越大,响度越大 |
B.发声体振动的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
C.发声体振动的频率越大,音调越低 |
D.发声体振动的频率越大,音色越好 |
为了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小张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几个实验。你认为能够完成探究目的是()
周围的击掌声会惊动鱼缸中的金鱼
A.![]() 把罩内的空气抽去一些后,闹钟的铃声明显减小 |
B.![]() 用力吹一根细管,并将它不断剪短,声音变高 |
C.![]() 用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水面水花四溅 |
D.![]() |
某昆虫靠翅膀的振动发声。如果这种昆虫的翅膀在2秒内振动了600次,频率为______,人类_______听到该频率的声音(填“能”或“不能”)。
下列关于声音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只要物体振动,我们就能听到声音 |
B.声音在空气中每秒传播340米 |
C.宇航员们在月球上也可以直接用口语交谈 |
D.声音是由发声体的振动而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立刻停止 |
近年来,广场舞在都市中逐渐流行开来。许多公园的广场成了“广场舞大妈”的“活动中心”,这一方面为中老年人提供了有利于身心健康的好场所,也同时因声污染,而让附近居民不堪其扰。近日,在浙江温州市发生的一件事在网络上引发不小关注:一个居民小区的业主委员会花26万元买来“高音炮”,“还击”旁边广场上的噪声。“高音炮”可遥控定向远距离发射高达150分贝的警示音、语音等声波。根据以上信息,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声波具有能量 |
B.“高音炮”发出的声波是次声波 |
C.操作人员佩戴耳罩是为了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
D.15℃高达150分贝的噪声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
如图所示,将一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拨动钢尺,听它振动发出的声音。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再次用相同大小的力拨动,听它发出声音的变化。这个实验用来探究()


A.声音能否在固体中传播 |
B.响度与物体振幅的关系 |
C.音调与物体振动频率的关系 |
D.音色与发声体的哪些因素有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