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和提高探究的能力
- 科学探究所需要的基本技能
- 生命系统的构成层次
- 生物的新陈代谢
- 生命活动的调节
- 生命的延续和进化
- 人、健康与环境
- 常见的物质
- 物质的结构
- 物质的运动与相互作用
- + 声音
- 声波
- 光和颜色
- 光的反射和折射
- 透镜和视觉
- 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 人类生存的地球
- 当代社会重大课题
- 科学、技术、社会、环境
如图是形状相似的三个钢笔笔套,它们的唯一不同就是长度不一样,小名同学发现:依次口吹这三个笔套时,发出声音的音调越来越低。小名在查阅资料后终于弄懂了口吹笔套时,振动发声的物体是笔套内的空气柱。

(1)根据上文实验现象,提一个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认为这个问题的答案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事后小名根据这个实验在课余时间制作的一个竹笛(如图2),在竹管开口处①向管内吹气时,竹笛可以发出美妙的笛声,推拉铁丝环⑥时,音调可以改变,吹奏歌曲。则当布团⑤分别位于a、b、c三个位置时,竹笛发声音调最高的位置是______,音调最低的位置是______。

(1)根据上文实验现象,提一个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认为这个问题的答案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事后小名根据这个实验在课余时间制作的一个竹笛(如图2),在竹管开口处①向管内吹气时,竹笛可以发出美妙的笛声,推拉铁丝环⑥时,音调可以改变,吹奏歌曲。则当布团⑤分别位于a、b、c三个位置时,竹笛发声音调最高的位置是______,音调最低的位置是______。
有关声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物体的振幅越大音调越高 | B.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3×108m/s |
C.戴防噪声耳罩可以防止噪声产生 | D.地震、火山喷发等自然现象都伴有次声波产生 |
教室的窗玻璃是双层的.课间,同学在窗外敲玻璃时,小明感觉双层玻璃与单层玻璃的振动情况不一样.于是他想探究“受敲击时,双层玻璃和单层玻璃的振动强弱情况”.为此,小明进行了以下实验:
①将单层玻璃板固定在有一定倾角的斜面上,把玻璃球靠在玻璃板的右侧,把橡胶球悬挂在支架上靠在玻璃板的左侧(如图所示).

②随意拉开橡胶球,放手后让其敲击玻璃板,玻璃球被弹开,记下玻璃球被弹出的距离.共做6次.
③换成双层玻璃板重复上述实验.
(1)实验后,发现玻璃球被弹开距离的数据比较杂乱,这与实验中的哪一操作不当有关?______.
小明改进后,重做了实验,获得了如下数据:
(2)受到橡胶球的敲击时,玻璃板振动的强弱是通过________来反映的.
(3)根据上表中的实验数据分析,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________
(4)实验中为了能使两种玻璃把玻璃球弹开的距离有较大的差异,请你提出一种可行的实验改进办法: ________ .
①将单层玻璃板固定在有一定倾角的斜面上,把玻璃球靠在玻璃板的右侧,把橡胶球悬挂在支架上靠在玻璃板的左侧(如图所示).

②随意拉开橡胶球,放手后让其敲击玻璃板,玻璃球被弹开,记下玻璃球被弹出的距离.共做6次.
③换成双层玻璃板重复上述实验.
(1)实验后,发现玻璃球被弹开距离的数据比较杂乱,这与实验中的哪一操作不当有关?______.
小明改进后,重做了实验,获得了如下数据:
实验次数 | 1 | 2 | 3 | 4 | 5 | 6 | 平均值 | |
玻璃球被弹开的距离(cm) | 单层 | 20.2 | 20.8 | 21.1 | 20.5 | 20.7 | 20.9 | 20.7 |
双层 | 19.9 | 20.3 | 20.1 | 20.2 | 19.9 | 20.2 | 20.1 |
(2)受到橡胶球的敲击时,玻璃板振动的强弱是通过________来反映的.
(3)根据上表中的实验数据分析,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________
(4)实验中为了能使两种玻璃把玻璃球弹开的距离有较大的差异,请你提出一种可行的实验改进办法: ________ .
去年暑假小芬参加学校的生存夏令营,学到了许多野外生存的知识与技能。
(1)由于声音具有能量,为了防止触发雪崩,在攀登雪山时应禁止 。
(2)在野外取火时一般使用防风打火机,由于在出气口上方多了一个金属网罩,点火后网罩温度即刻升到很高的温度,这样当火焰吹灭被吹灭后,机内喷出的燃气又会被灼热的网罩点燃。为此制成网罩的金属须具有 的属性。
(3)为抗风,搭帐篷时要用“地钉”(类似于长铁钉)将帐篷固定在地面上,小芬发现地面越松软,地钉插入越容易,固定效果越差,原因主要是 。小芬如果用100N的压力将重5N的地钉竖直匀速插入地面,则地钉与地之间的摩擦力为 N;若要将地钉拔出,则至少需 N的拉力。
(4)小芬获悉科考队将再测珠穆朗玛峰高度的消息后,设计了一份装备清单和两个探究活动,请帮她完成任务:
(5)珠峰绒布河谷地区风景美丽,可作为开发旅游胜地。你认为她的观点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
(1)由于声音具有能量,为了防止触发雪崩,在攀登雪山时应禁止 。
(2)在野外取火时一般使用防风打火机,由于在出气口上方多了一个金属网罩,点火后网罩温度即刻升到很高的温度,这样当火焰吹灭被吹灭后,机内喷出的燃气又会被灼热的网罩点燃。为此制成网罩的金属须具有 的属性。
(3)为抗风,搭帐篷时要用“地钉”(类似于长铁钉)将帐篷固定在地面上,小芬发现地面越松软,地钉插入越容易,固定效果越差,原因主要是 。小芬如果用100N的压力将重5N的地钉竖直匀速插入地面,则地钉与地之间的摩擦力为 N;若要将地钉拔出,则至少需 N的拉力。
(4)小芬获悉科考队将再测珠穆朗玛峰高度的消息后,设计了一份装备清单和两个探究活动,请帮她完成任务:
装备名称 | 防裂唇膏 | 高压锅 | ① | 带有冰爪的登山鞋 |
装备原因 | 高原风大,空气干燥,人体中水分蒸发得快 | ② | 紫外线照射强烈 | ③ |
(5)珠峰绒布河谷地区风景美丽,可作为开发旅游胜地。你认为她的观点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
下表是声音在不同介质,不同温度下的传播速度。
读表回答下列问题:
(1)通过比较______________(填“序号”),可得出在相同温度下,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
(2)通过比较A、B、C,可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
(3)小明和小刚利用一根足够长的铁管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小明将一只耳朵紧贴在铁管一端,小刚在另一端敲一下,则小明会听到____________次敲打声。
序号 | 介质 | 温度(℃) | 速度(米/秒) |
A | 空气 | 0 | 331 |
B | 空气 | 15 | 340 |
C | 空气 | 20 | 344 |
D | 水 | 0 | 1450 |
E | 铁 | 0 | 4900 |
读表回答下列问题:
(1)通过比较______________(填“序号”),可得出在相同温度下,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
(2)通过比较A、B、C,可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
(3)小明和小刚利用一根足够长的铁管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小明将一只耳朵紧贴在铁管一端,小刚在另一端敲一下,则小明会听到____________次敲打声。
(1)石头落入水中,产生的水波向四周传播;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激起水波向四周传播。通过水波来研究声波,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为______(填字母)法。
(2)如图甲所示,用竖直悬挂的乒乓球接触发声的音叉时,乒乓球会被弹起,这个现象说明__;乒乓球在实验中起到什么作用?___。

(3)如图乙所示,敲击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会把乒乓球弹起,这个现象说明_____。
(4)若在月球上做这两个实验,甲实验乒乓球________弹起,乙实验乒乓球________弹起。(填“会”或“不会”)
A.推理 ![]() | B.类比 | C.控制变量 ![]() | D.转化 |

(3)如图乙所示,敲击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会把乒乓球弹起,这个现象说明_____。
(4)若在月球上做这两个实验,甲实验乒乓球________弹起,乙实验乒乓球________弹起。(填“会”或“不会”)
(1)石头落入水中,产生的水波向四周传播;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激起水波向四周传播。通过水波来研究声波,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为______(填字母)法。
(2)如图甲所示,用竖直悬挂的乒乓球接触发声的音叉时,乒乓球会被弹起,乒乓球在实验中起到什么作用?________。

(3)如图乙所示,敲击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会把乒乓球弹起,这个现象说明_____。
A. 推理 | B. 类比 | C. 控制变量法 | D. 转化 |

(3)如图乙所示,敲击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会把乒乓球弹起,这个现象说明_____。
苏华同学在一个养蜂场看到许多蜜蜂聚集在蜂箱上,双翅没有振动,仍嗡嗡地叫个不停.由此她对老师讲过的“蜜蜂发声是双翅不断振动产生的”这一结论产生怀疑.为了弄清蜜蜂的发声部位到底在哪里,苏华同学进行了如下探究:
①把多只蜜蜂的双翅用胶水粘在木板上.蜜蜂仍然发声;
②剪去多只蜜蜂的双翅,蜜蜂仍然发声;
③在蜜蜂的翅根旁发现两粒小“黑点”,蜜蜂发声时,黑点上下鼓动;
④用大头针刺破多只蜜蜂的小黑点,蜜蜂不发声.
请回答:
(1)苏华同学在实验时,采用多只蜜蜂的目的是________.
(2)从实验①和②可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
(3)“用大头针刺破多只蜜蜂的小黑点”基于的假设是________。
①把多只蜜蜂的双翅用胶水粘在木板上.蜜蜂仍然发声;
②剪去多只蜜蜂的双翅,蜜蜂仍然发声;
③在蜜蜂的翅根旁发现两粒小“黑点”,蜜蜂发声时,黑点上下鼓动;
④用大头针刺破多只蜜蜂的小黑点,蜜蜂不发声.
请回答:
(1)苏华同学在实验时,采用多只蜜蜂的目的是________.
(2)从实验①和②可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
(3)“用大头针刺破多只蜜蜂的小黑点”基于的假设是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