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校兴趣小组想亲身感受科学家的探究历程,他们选择了《空气中氧气含量的粗略测定》为探究内容。
(一)首先,他们分组进行讨论:
(1)小光小组认为,选择的药品既要能消耗氧气,又不会与空气中的其他成分反应,而且生成物为固体。他们应该选择(______)
A.蜡烛B.硫粉C.红磷
为了充分消耗容器中的氧气,药品的用量应保证__________________。
(2)小明小组设计了如图的两套实验装置,你认为合理的是(填序号)_______________。为了确保实验的成功,首先应保证该装置_____________性良好。

(二)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他们设计了实验。
(三)实验结束后,大家整理的实验数据如下:
组别
1
2
3
4
5
6
7
8
集气瓶容积
进入水的体积
20/4
20/3.5
20/4
20/4
20/4
20/4.5
20/4
 
 
 
通过对实验结果的交流,大多数组的同学都验证出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____________。只有第8组同学没能得到数据,原因是由于他们和硫粉进行实验导致的。经研究,同学们一致认为如果事先在集气瓶内注入少量__________________溶液来吸收气体,实验也能取得成功。
当前题号:1 | 题型:None | 难度:0.99
如图所示装置,活塞连接的金属滑片(只滑动不旋转),活塞运动滑动变阻器阻值随之改变。试管内是空气和足量的白磷,烧杯中盛放足量生石灰。闭合电键小灯泡发光后再向烧杯中加入数滴含有酚酞试液的水,试推测:

(1)烧杯中的液体将呈现__________色;一会儿后试管中可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据此可知生石灰与水反应会___________________热量。
(2)最终与刚闭合电键时相比,小灯泡的亮度将___________。(填“变亮”、“变暗”或“不变”)。
当前题号:2 | 题型:None | 难度:0.99
在下列四瓶气体中滴入数滴澄清的石灰水,能较快地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的是()
①空气  ②人体呼出的气体  ③蜡烛燃烧后生成的气体   ④氧气
A.②③B.①④C.③④D.①②
当前题号:3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0.99
小明按上图甲所示组装仪器,检查装置气密性后,关闭止水夹并称量整个装置的质量,然后用放大镜聚集太阳光点燃燃烧匙内的白磷。

(1)图甲集气瓶内白磷燃烧一会儿后会慢慢熄灭,其原因是
(2)待集气瓶冷却到室温后,再次称量整个装置的质量,发现质量将 (选填“减小”、“保持不变”或“增大”)。相比课本上的类似实验,小明这样做的好处是    
当前题号:4 | 题型:填空题 | 难度:0.99
为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某同学设计如下方案:选用实际容积为40mL的试管作反应容器,将过量的白磷放入试管,用橡皮塞塞紧试管,通过导管与实际容积为60mL且润滑性很好的针筒注射器组成实验装置,活塞前沿稳定在20mL刻度处(如图所示)。假设此实验能够按照该同学的设想正常进行,且白磷所占体积与导管内的气体体积忽略不计,请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前,要先检查气密性,其方法是:     
则说明装置的气密性好。
(2)实验中,若先夹紧弹簧夹,用酒精灯加热白磷,燃烧结束,等到试管冷却后再松开弹簧夹。可观察到注射器活塞移动情况及最后定位情况应该是 ;若不使用弹簧夹,用酒精灯加热白磷,充分反应直至燃烧结束,试管冷却。可观察到注射器活塞移动情况及最后定位情况应该是     
(3)若按上述方案进行实验,可能会遇到诸多问题而发生危险,造成实验失败。例如:
当前题号:5 | 题型:None | 难度:0.99
如图所示装置也可用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对该实验认识不正确的是()

A.红磷的量不足会影响实验结论
B.装置不漏气是实验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C.将红磷改为碳也能得到正确的实验结论
D.钟罩内气体压强的减小会导致水面的上升
当前题号:6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0.99
19世纪末,科学家瑞利通过如下两种实验方法制得氮气,从而导致了科学上某项重大发现。请你参与他的科学发现过程,填写如下空格。
实验一:从空气分离出氮气:
实验步骤
解释或结论
(1)将清新洁净的空气通过NaOH溶液,再通过浓硫酸。
通过浓硫酸的目的是为了除去空气中的________________。
(2)将气体通过能与氧气反应的物质
请写出能用于除尽氧气的物质名称:__________________
(3)收集气体,并测定其密度。
密度为:1.2572克/升
 
实验二:用亚硝酸钠(NaNO2)和氯化铵(NH4Cl)反应制取氮气。测得由此得到的氮气密度为1.2508克/升。该反应的化学
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讨论:瑞利教授经过多次严密的实验,发现了两种方法测得的氮气密度均有微小的差异,试分析其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当前题号:7 | 题型:简答题 | 难度:0.99
某化学兴趣小组对教材中“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的实验(见图11)进行了大胆改进,设计(见图12)(选用容积为45mL的18×180mm的试管作反应容器)实验方案进行,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请你对比分析下面实验,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如图实验的操作步骤如下:
①点燃酒精灯。
②撤去酒精灯,待试管冷却后松开弹簧夹。
③将少量红磷平装入试管中,将20mL的注射器活塞置于10mL刻度处,并按图12中所示的连接方式固定好,再将弹簧夹紧橡皮管。
④读取注射器活塞的数据。
你认为正确的实验操作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填序号)。
(2)实验中,注射器活塞将从10mL刻度处慢慢前移到约为_____mL刻度处才停止。
(3)对照右图实验,你认为左图实验有何不足之处?(回答一点即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当前题号:8 | 题型:None | 难度:0.99
某班同学用下图装置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先用弹簧夹夹住乳胶管。点燃红磷伸入瓶中并塞上瓶塞。待红磷熄灭并冷却后,打开弹簧夹,观察广口瓶内水面变化情况。实验完毕,甲同学的广口瓶内水面上升明显小于瓶内空气体积的1/5,乙同学的广口瓶内水面上升大于瓶内空气体积的1/5。下列对这两种现象解释合理的是()

①甲同学可能使用的红磷量不足,瓶内氧气没有消耗完
②甲同学可能未塞紧瓶塞,红磷熄灭冷却时外界空气进入瓶内
③乙同学可能没夹紧弹簧夹,红磷燃烧时瓶内空气受热从导管逸出
④乙同学可能插入燃烧匙太慢,塞紧瓶塞之前,瓶内空气受热逸出
A.只有①③B.只有②④C.只有①②③D.①②③④
当前题号:9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0.99
某课外活动小组在学习了书本 “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知道P2O5 不能随便排放在空气中,否则会对空气造成污染,所以对该实验进行了改进:

在由两个注射器组成的密闭系统内共有50 mL空气,如右图。然后给装有红磷的玻璃管加热。同时交替推动两个注射器的活塞,至玻璃管内的红磷变成白烟,且较长时间内无进一步变化时停止。停止加热后,待冷却至室温将气体全部推至一个注射器内。
请根据你对上述实验的理解,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结束后,注射器内的气体体积理论上应该减少约  mL。
(2)在实验的加热过程中,交替缓慢推动两个注射器的目的是    。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上述实验只是粗略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一种方法,你认为造成该实验不够精确的可能原因是(写出其中一种)
当前题号:10 | 题型:简答题 | 难度: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