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同学要探究燃烧的条件和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进行了如下实验。
(实验一)(已知:白磷的着火点为40℃)
实验装置
实验步骤及现象

步骤Ⅰ。检验装置的气密性,气密性良好。
步骤Ⅱ。将盛有白磷的带孔燃烧匙伸入A瓶中,白磷不燃烧。
步骤Ⅲ。向A瓶中加满80℃热水,塞紧瓶塞,白磷不燃烧。
步骤Ⅳ。打开K1、K2,从a口向瓶中鼓入空气,待瓶中的液面低于燃烧匙底部时,关闭K1、K2.此时进入量筒B中水的体积为200mL,观察到A瓶中的白磷燃烧。
 
(1)对比步骤Ⅱ和Ⅳ的现象可知,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之一是_____.
(2)待装置冷却一段时间后,打开K2,如果观察到______,说明空气中氧气的体积约占1/5.若实验测得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小于1/5,原因可能是______(答一条即可).
当前题号:1 | 题型:简答题 | 难度:0.99
暖宝宝贴(主要成分为铁粉、木炭、食盐)的热量于铁粉的氧化。小涛同学设计使用暖宝宝贴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实验开始前的装置如图所示,实验后从量筒中流入玻璃瓶(容积为250mL)中的水的体积为45mL(铁粉生锈消耗的水忽略不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实验前必须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B.通过本次实验测得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为18%
C.若实验测得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偏低,可能是暖宝宝贴的使用数量不足
D.必须等温度计的读数恢复至实验前的温度后才能打开弹簧夹
当前题号:2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0.99
学校科学兴趣小组同学按照课本上的实验装置做“测定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的实验(如图1所示).小亮所在的小组测出的氧气体积分数偏大,对此,小亮想弄清造成误差的原因,于是与小组同学相互合作一起完成如下探究:

(1)提出问题:造成误差的原因是什么?如何改进课本上的实验装置?
(2)小亮的猜想:
猜想一:可能是实验过程中弹簧夹没有夹紧,导致燃烧红磷时空气从导管逸出。
猜想二:可能没等装置冷却就打开弹簧夹,过早打开使水进入过多。
猜想三:可能是燃烧红磷时插入得太慢,塞紧瓶塞之前,空气受热膨胀逸出。
同组的其他同学认为小亮的猜想二一定是错误的,请说明理由______。
(3)经小组实验后,发现猜想一和猜想三都是正确的,都会使测得结果偏大。该实验装置可能发生气体泄漏而造成误差,那应该如何改进课本上的实验装置呢?在老师的指导下,小亮与组内同学对课本中的实验装置进行了如图2的改进,与课本上的实验装置相比较,该装置的一个优点是______.
(4)实验后瓶中剩余的气体具有的性质是______.
当前题号:3 | 题型:None | 难度:0.99
如图所示,测定空气中的氧气含量,闭合电源开关后利用电阻丝放热引燃白磷。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实验前倾斜U型管,若管内液体始终水平,则装置气密性良好
B.白磷燃烧时,可观察到右侧管内液面降低
C.装置未冷却时,左侧管内液面始终低于1刻度处
D.若电阻丝本身消耗氧气生成某种固体,则实验结果偏大
当前题号:4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0.99
某同学利用如图所示装置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红磷燃烧后恢复到室温时,打开弹簧夹发现进入集气瓶中的水的体积远远大于原空气体积的。请你推测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是(   )
A.实验前没有夹紧弹簧夹B.实验装置可能漏气
C.实验中所取的红磷过量D.实验中所取的红磷不足
当前题号:5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0.99
如图是测定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的实验,实验后发现测定氧气的含量低于1/5,针对这一事实,下列做法和想法不可.取的是
A.查看实验装置是否漏气
B.将红磷改成木炭后重新实验
C.实验中红磷的量不足,没有将瓶内的氧气全部消耗尽
D.实验中可能未冷却到室温就打开止水夹,使进入瓶内的水的体积不足
当前题号:6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0.99
现有两组实验小组的同学参与“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实验.

(1)甲组同学采用课本实验装置(如图),他们先用如图的组合装置在空气中点燃红磷,然后慢慢地将燃烧匙从上到下插入广口瓶中,目的使上、下层空气中的氧气都能得到充分消耗,直到橡皮塞塞紧瓶口,红磷在瓶中继续燃烧直到熄灭,等广口瓶冷却后,打开止水夹.但这样测出的氧气的体积分数明显大于 .请分析原因________
(2)该装置本身在设计上还存在一定的缺陷,也是造成实验误差的原因,请分析其中一种缺陷,说明这种缺陷造成误差的理由________.
(3)乙组同学先查阅资料(如下表),然后对课本上的实验装置进行了如图所示的改进,右端玻璃管上端开口(其它仪器忽略).
 
颜色、状态
熔点/℃
着火点/℃
密度/(g/cm3
红磷
暗红色固体
590
240
2.34
白磷
白色或黄白色固体
44.1
40
1.82
 
①乙组同学红磷换成了白磷的优点是________
②大家用改进的实验装置进行实验,待玻璃管冷却、管内白色的烟幕消失时,左玻璃管内的液面上升了一段距离,此时他们应该怎样操作之后,才能读取左管液面的刻度________.
当前题号:7 | 题型:None | 难度:0.99
《科学》课本上用图甲的装置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而小明通过查询资料对该实验进行改进,利用四硫化钠(Na2S4)固体替代红磷进行实验,其反应原理为: 2Na2S4+O2+2H2O═8S↓+4NaOH

实验步骤:
①将足量的四硫化钠(Na2S4)固体置于试管中,加入适量的水并迅速塞紧橡胶塞,再充分振荡。
②测量液面至橡胶塞下沿的距离,记录数据h1(如图乙所示)。
③将该试管插入水中(如图丙所示),取下橡胶塞,观察到试管内液面上升。
④当管内液面稳定时塞紧橡胶塞,将试管取出倒转过来,测量液面至橡胶塞下沿的距离,(如图丁所示)记录数据 h2。
⑤按照①~③再重复实验 2 次。3 次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
 
第 1 次
第 2 次
第 3 次
h1/厘米
11.0
11.4
11.6
h2/厘米
8.7
9.1
9.2
 
(1)步骤①中进行充分振荡的目的是_____;
(2)根据 3 次实验数据,计算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约为________(结果精确到 0.1%);
(3)小明设计的实验与课本上的实验相比,有哪些优点_____。
(4)同学们分析了小明的实验方案后,认为步骤④中塞紧橡胶塞的时机对测量结果有影 响,请问何时塞橡胶塞测量结果最准确?_____。
当前题号:8 | 题型:None | 难度:0.99
某科学研究小组为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先将注射器放在盛热水的烧杯上方,白磷很快被引燃,然后马上拿走烧杯,观察到活塞先向右后向左移动,最后稳定在刻度 4 位置处,请你根据所学的知识分析解释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
当前题号:9 | 题型:简答题 | 难度:0.99
在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中,小强采用了如图所示装置:

在由两个注射器组成的密闭系统中留有25mL空气,给装有细铜丝的玻璃管加热,同时缓慢推动两个注射器活塞,至玻璃管内的铜丝在较长时间内无进一步变化时停止加热,生成黑色固体氧化铜,待冷却至室温,将气体全部推至一个注射器内,观察密闭系统内空气体积变化。
(1)在实验加热过程中,交替缓慢推动两个注射器活塞的目的是_____;
(2)小强测得实验结果如下:

由此数据可以推算出他测定的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_____21%(填“>”、“=”、“<”)。造成该实验出现误差的原因可能是_____;(填序号)
①没有交替缓缓推动两个注射器活塞;②读数时没有冷却至室温;③加入铜丝量太少;④加入铜丝量太多
(3)通过上面的实验,你学到的测量混合物中某成分含量的方法是_____。
当前题号:10 | 题型:简答题 | 难度: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