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和提高探究的能力
- 科学探究所需要的基本技能
- 生命系统的构成层次
- 生物的新陈代谢
- 生命活动的调节
- 生命的延续和进化
- 人、健康与环境
- 常见的物质
- 影响溶解快慢的因素
- + 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变的方法
- 浓溶液、稀溶液跟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关系
- 固体溶解度的概念
- 固体溶解度的影响因素
- 气体溶解度的影响因素
- 结晶的概念与方法
- 物质的结构
- 物质的运动与相互作用
- 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 人类生存的地球
- 当代社会重大课题
- 科学、技术、社会、环境
如图所示装置气密性良好、要使注射器中的活塞向右移动,使用的液体M和固体N可能是( )

①稀盐酸和石灰石;②稀硫酸和锌;③水和氢氧化钠;④水和硝酸铵.

①稀盐酸和石灰石;②稀硫酸和锌;③水和氢氧化钠;④水和硝酸铵.
A.①②③④ | B.①②③ | C.①②④ | D.②③④ |
如图,往试管中加入一定量的硝酸铵固体,片刻后,U型管右侧液面将_________,试解释出现该现象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图片有助于知识的记忆。某同学记录的有关科学知识与图片对应错误的是


A.往试管中的水加入氢氧化钠,能使气球膨胀 |
B.甲、乙物体都放入水中,甲沉入水底,乙漂浮在水面 |
C.导致ab段和bc段体温变化的原因可能是剧烈运动和出汗增加 |
D.向右移动滑片P,则电压表和电流表示数都将减小 |
(2018•德州二模)要使如图中的气球鼓起来,则使用的固体和液体可以是( )
①石灰石和稀盐酸 ②镁和稀硫酸 ③氢氧化钠和水 ④生石灰和水。

①石灰石和稀盐酸 ②镁和稀硫酸 ③氢氧化钠和水 ④生石灰和水。

A.①② | B.①②④ | C.①④ | D.①②③④ |
如图所示,玻璃管中有色液体的左右移动可反映出瓶内气体温度的变化。当向盛有水的试管中加入少量的固体氢氧化钠时,发现有色液体向右移动,这说明__________________ 。而当向盛有水的试管中加入少量的硝酸铵时,发现有色液体向左移动,这又说明了____________。

已知甲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升高,乙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某同学在两支装有水的试管中加入甲、乙两种物质均有剩余,又同时向两试管加入某物质后,甲物质减少,乙物质反而增加,则加入的物质不可能是( )
A.生石灰固体 | B.氢氧化钠固体 | C.浓硫酸 | D.硝酸铵固体 |
硝酸钾和氯化钾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如下表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由表中数据分析可知, 硝酸钾和氯化钾在某一温度时具有相同的溶解度x,则x的取值范围是____。
(2)如图所示,20℃时,将盛有饱和硝酸钾溶液的小试管放入盛水的烧杯中,向水中加入某物质后,试管中有晶体析出。加入的物质可能是下列中的____(填字母序号)。

温度/℃ | 0 | 10 | 20 | 30 | 40 | 50 | 60 | 70 | |
溶解度/g | 硝酸钾 | 13.3 | 20.9 | 31.6 | 45.8 | 63.9 | 85.5 | 110 | 138 |
氯化钾 | 27.6 | 31.0 | 34.0 | 37.0 | 40.0 | 42.6 | 45.5 | 48.3 |
(1)由表中数据分析可知, 硝酸钾和氯化钾在某一温度时具有相同的溶解度x,则x的取值范围是____。
(2)如图所示,20℃时,将盛有饱和硝酸钾溶液的小试管放入盛水的烧杯中,向水中加入某物质后,试管中有晶体析出。加入的物质可能是下列中的____(填字母序号)。

A.氢氧化钠固体 | B.硝酸铵固体 | C.冰块 | D.石灰 |
如图所示,广口瓶中盛有少量饱和澄清石灰水,小试管和U形管中均有适量水,现向小试管中注入适量浓硫酸。

请回答:
(1)可观察到饱和澄清石灰水_____;
(2)U形管中a、b液面变化情况是_____(选填序号)。

请回答:
(1)可观察到饱和澄清石灰水_____;
(2)U形管中a、b液面变化情况是_____(选填序号)。
A.a液面上升,b液面下降 |
B.a液面下降,b液面上升 |
如图所示的甲、乙两个装置中,胶头滴管中吸入某种液体,平底烧瓶中充入(或放入)另一种物质,挤压胶头滴管加入液体,一段时间后两装置中的气球都明显胀大(忽略液体体积对气球体积的影响)。则滴管和烧瓶中所用试剂可能是( )

A.A B.B C.C D.D

| 甲 | 乙 |
A. | 稀硫酸和铜片 | 水和硝酸铵固体 |
B. | Na2CO3溶液和稀硫酸 | 水和浓硫酸 |
C. | 双氧水和MnO2 | NaOH溶液和CO2 |
D. | 水和氢氧化钠固体 | AgNO3溶液和稀盐酸 |
A.A B.B C.C D.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