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和提高探究的能力
- 科学探究所需要的基本技能
- 生命系统的构成层次
- 生物的新陈代谢
- 生命活动的调节
- 生命的延续和进化
- 人、健康与环境
- 常见的物质
- 影响溶解快慢的因素
- + 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变的方法
- 浓溶液、稀溶液跟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关系
- 固体溶解度的概念
- 固体溶解度的影响因素
- 气体溶解度的影响因素
- 结晶的概念与方法
- 物质的结构
- 物质的运动与相互作用
- 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 人类生存的地球
- 当代社会重大课题
- 科学、技术、社会、环境
根据下图所示的物质溶解度曲线图,回答以下问题:

(1)当温度高于t20C时,A、B、C三种物质溶解度由小到大的顺序是_______。
(2)P点表示_______。
(3)A、B、C的溶解度为B>A>C的温度范围是_______。

(1)当温度高于t20C时,A、B、C三种物质溶解度由小到大的顺序是_______。
(2)P点表示_______。
(3)A、B、C的溶解度为B>A>C的温度范围是_______。
如图所示装置气密性良好,用①稀盐酸和石灰石;②稀硫酸和锌;③水和氢氧化钠;④水和硝酸铵,四组物质,要使注射器中的活塞向右移动,使用的液体M和固体N可能是()


A.①②③ | B.①②③④ |
C.①②④ | D.②③④ |
如图所示,小试管中盛有水,U型管两侧内水面持平。向试管中加入某物质后, U型管两侧水面左低右高,则加入的物质为( )

① CaO ②NaOH ③NaCl ④浓H2SO4⑤硝酸铵

① CaO ②NaOH ③NaCl ④浓H2SO4⑤硝酸铵
A.②③⑤ | B.①③⑤ |
C.①②④ | D.②④⑤ |
如图所示,将少量液体X加入到烧瓶中,观察到气球逐渐膨胀。如表中液体X和固体Y的组合,符合题意的是( )


| ① | ② | ③ | ④ |
X | 双氧水 | 水 | 水 | 水 |
Y | 二氧化锰 | 氯化钠 | 氢氧化钠 | 硝酸铵 |
A.①② | B.①③ | C.①③④ | D.②③④ |
关于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A.无色透明的液体一定是溶液 |
B.一定质量的溶液,稀释前后溶质质量不变 |
C.物质溶解时,溶液的温度一定不变 |
D.溶液中的溶质一定是固体,溶剂一定是水 |
向如图试管的水中加入一些生石灰,一会儿,可以看到弯曲的玻璃管内液面将( )




A.a液面升高,b液面下降 |
B.a液面下降,b液面上升 |
C.a、b液面均无变化 |
D.条件不足,无法判断 |
甲、乙两种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现将两支分别装有甲、乙两种物质饱和溶液(底部均有未溶解的固体物质)的试管,浸入盛有水的烧杯中,然后向烧杯中加入一定量的硝酸铵固体,则对相关变化判断正确的是()


A.乙溶液中固体的质量减少 |
B.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都减少 |
C.乙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增大 |
D.甲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增大 |
下表为硝酸钾和氢氧化钙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如图所示,甲、乙试管分别盛有20℃时硝酸钾、氢氧化钙的饱和溶液,试管底部均有未溶解的固体。现向烧杯内的水中加入某物质后,甲试管中固体消失,乙试管中固体增加,则加入的物质可能是()


A.硝酸铵 |
B.氢氧化钠 |
C.蔗糖 |
D.氯化钠 |
某化学兴趣小组探究氯化铵、氯化钙、氯化钠三种物质溶于水过程中的热量变化。
(药品器材)水、氯化铵、氯化钙、氯化钠;烧杯、药匙、玻璃棒、量筒、温度计等。
(实验探究)三种物质各取1药匙于烧杯分别溶于水,另还有一个烧杯只加水,用温度计测量液体温度,并记录有关数据如下:
(数据分析)
(1)表中X为 mL;
(2)比较实验2与实验4,可获得结论是 ;
(3)如果要生产一种“冰袋”用于冷敷,上述三种物质中最合适的是 ;
(反思提升)
(4)经讨论认为本实验操作中存在缺陷,它是 (填选项,可多选)。
(药品器材)水、氯化铵、氯化钙、氯化钠;烧杯、药匙、玻璃棒、量筒、温度计等。
(实验探究)三种物质各取1药匙于烧杯分别溶于水,另还有一个烧杯只加水,用温度计测量液体温度,并记录有关数据如下:
实验 | 水的体积 | 所加物质 | 测量液体温度(℃) |
实验1 | 50mL | 氯化铵 | 15 |
实验2 | 50mL | 氯化钙 | 28 |
实验3 | X | 氯化钠 | 21 |
实验4 | 50mL | 无 | 22 |
(数据分析)
(1)表中X为 mL;
(2)比较实验2与实验4,可获得结论是 ;
(3)如果要生产一种“冰袋”用于冷敷,上述三种物质中最合适的是 ;
(反思提升)
(4)经讨论认为本实验操作中存在缺陷,它是 (填选项,可多选)。
A.实验操作过程没有采取较为严格的保温措施 |
B.加入物质的质量可能不相等 |
C.加入物质的种类不一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