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和提高探究的能力
- 科学探究所需要的基本技能
- 生命系统的构成层次
- 生物的新陈代谢
- 生命活动的调节
- 生命的延续和进化
- 人、健康与环境
- 常见的物质
- 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
- 密度
- 物态变化
- 溶液
- + 溶解度
- 影响溶解快慢的因素
- 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变的方法
- 浓溶液、稀溶液跟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关系
- 固体溶解度的概念
- 固体溶解度的影响因素
- 气体溶解度的影响因素
- 结晶的概念与方法
- 物质的结构
- 物质的运动与相互作用
- 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 人类生存的地球
- 当代社会重大课题
- 科学、技术、社会、环境
根据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回答:

(1)50℃时,乙物质的溶解度是 克;
(2)要使接近饱和的丙物质溶液变为饱和溶液,可采取的一种措施是 ;
(3)30℃时,甲、乙、丙三种物质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 ;
(4)50℃时,将等质量的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同时降温到10℃时,析出晶体最多的是 ;所得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最小的是 。

(1)50℃时,乙物质的溶解度是 克;
(2)要使接近饱和的丙物质溶液变为饱和溶液,可采取的一种措施是 ;
(3)30℃时,甲、乙、丙三种物质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 ;
(4)50℃时,将等质量的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同时降温到10℃时,析出晶体最多的是 ;所得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最小的是 。
“NaCl+CO2+NH3+H2O=NaHCO3↓+NH4Cl”是我国科学家侯德榜提出的“侯氏制碱法”的重要反应。下面是四位同学对该反应涉及的有关知识发表的见解。其中不正确的是()


A.A | B.B | C.C | D.D |
下列实验过程与图像描述相符合的一组是()








A.向一定温度下某饱和氯化钠溶液中加入氯化钾固体 |
B.向等质量的镁、锌中加入稀硫酸 |
C.向稀盐酸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 |
D.向盐酸和氯化铁的混合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 |
已知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升高。现有一定量的硝酸钾溶液,在某温度下已接近饱和,下列方法不能使其成为饱和溶液的是()
A.升高硝酸钾的温度 |
B.恒温蒸发掉一定量的水 |
C.加入一定量的硝酸钾 |
D.降低硝酸钾的温度 |
如图所示装置气密性良好、活塞与注射器内壁接触光滑,要使注射器中的活塞向右移动,使用的液体M和固体N可能是()

①稀盐酸和石灰石;②稀硫酸和锌;③水和氢氧化钠固体;④水和硝酸铵固体.

①稀盐酸和石灰石;②稀硫酸和锌;③水和氢氧化钠固体;④水和硝酸铵固体.
A.①②③④ | B.①②③ | C.①② | D.②③④ |
工业生产中,可用盐酸洗去铁材表面的致密氧化层,但冬天因该反应变缓而影响生产,要提高酸洗液的浓度或温度以加快反应,保证生产可在酸洗液中加入()
A.食盐 | B.浓硫酸 | C.生石灰 | D.固体氢氧化钠 |
在甲乙丙三个烧杯中放入20g硝酸钾晶体,再分别加入50.0g冷水、热水与酒精,充分搅拌后(保持各自的温度不变),结果如下图所示。

(1)甲烧杯中溶液是____________(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
(2)由以上实验可得出结论:影响物质溶解度的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将乙烧杯中的溶液降温到t1℃时,溶液恰好达到饱和状态,则t1℃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__________g。再往乙烧杯中加入10g水,改变温度至t2℃时,溶液又恰好达到饱和状态,则t1________t2(填“>”、“<”或“=”)。

(1)甲烧杯中溶液是____________(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
(2)由以上实验可得出结论:影响物质溶解度的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将乙烧杯中的溶液降温到t1℃时,溶液恰好达到饱和状态,则t1℃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__________g。再往乙烧杯中加入10g水,改变温度至t2℃时,溶液又恰好达到饱和状态,则t1________t2(填“>”、“<”或“=”)。
根据固体物质M在水中的溶解度曲线图,回答下列问题:

(1)B点所表示的溶液为M在t2℃时的______________(选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
(2)将A点对应的100 g溶液恒温蒸发10 g水,可析出M的质量为__________g,剩下的溶液中M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_______。

(1)B点所表示的溶液为M在t2℃时的______________(选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
(2)将A点对应的100 g溶液恒温蒸发10 g水,可析出M的质量为__________g,剩下的溶液中M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