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和平需要大家共同维护,军事力量的发展是维护本国和平的保证。某国最近研制出一种新型材料“气凝胶”,是目前世界上密度最小的固体。该材料的坚固耐用程度不亚于钢材,且能承受1400摄氏度的高温,而密度只有3kg/m3。已知某军用大型运输机采用超高强度结构钢(密度为7.8g/cm3)制造,耗钢材130吨;若采用“气凝胶”代替钢材来制造一架同样大小的飞机,则需“气凝胶”的质量为( )
A.0.05吨B.0.26吨C.2.6吨D.50吨
当前题号:1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0.99
物理活动课上,张老师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将一个黄色的乒乓球和一个玻璃球全部埋人装有米的大烧杯中,摇晃烧杯一段时间,乒乓球从米中“跑”出来看到这个现象,同学们非常惊讶,乒乓球为什么能“跑”出来,而玻璃球为什么不能“跑”出来?针对这个问题同学们提出下列猜想:
猜想1:因为乒乓球体积比玻璃球大;猜想2:因为乒乓球质量比玻璃球小。
为了验证猜想是否正确,两天后,同学们用准备的一些器材进行探究:
取三个空塑料瓶A、B、C,在各瓶中装入质量不等的沙子,盖好瓶盖,分别测出它们的质量和体积。
把三个瓶子全部埋入盛有米的容器中,敲击容器,观察现象。
实验数据及现象记录如下表(米的密度约为1.37g/cm3
瓶子编号
体积/cm3
质量/g
现象
A
22
14.4
跑出米
B
28
38.6
未跑出米
C
144
50.2
跑出米
 
(1)分析上述实验数据后回答:猜想1_______(填“正确”或“错误”)猜想2__ _____(填“正确”或“错误”).你认为乒乓球能从米中“跑”出来的原因是__ ____________。
(2)运用这个现象所隐含的物理知识,能解决生活中的什么问题?____ _____.试举一例或说出你的一个设想,如________ ____________.
当前题号:2 | 题型:None | 难度:0.99
有两块完全相同的金属块,把它们合在一起后,它们的密度()
A.为原来的一半B.和原来一样
C.为原来的两倍D.不能确定
当前题号:3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0.99
水的密度为1.0×103千克/米3,它表示()
A.1米3水的密度是1.0×103千克/米3
B.1米3水的质量为1.0×103千克
C.1千克的水的体积是1米3
D.1米3水的质量是1千克
当前题号:4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0.99
质量是540克的铝球悬浮在水中,该铝球在水中收到的浮力是多少?它的中空部分的体积是多少厘米3?(ρ=2.7×103kg/m3
当前题号:5 | 题型:简答题 | 难度:0.99
如图所示,容积为3 dm3的圆柱形容器放在水平桌面上,容器内装有质量为1㎏的水,现将一个密度为0.6×103㎏/m3的木块放入容器中,木块与容器壁不接触,水恰好没有溢出,则木块的质量为( )
A.0.6㎏B.1.2㎏
C.1.8㎏D.2.0㎏
当前题号:6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0.99
某同学利用“替代法”测量一粒花生米的密度,实验过程如图所示.

(1)在下列空格中填写适当内容.
①选择一粒饱满的花生米放入装有适量水的透明玻璃杯中,发现花生米下沉至杯底,如图(甲)。
②往杯中逐渐加盐并搅拌,直至观察到花生米___________,随即停止加盐,如图(乙);
③取出花生米,用调好的天平测杯子和盐水的总质量,如图(丙);.
④将玻璃杯中的盐水全部倒入量筒,如图(丁);
⑤利用密度公式计算出盐水的密度,即为花生米的密度.
(2)实验中若加盐过量,可进行如下操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中遗漏了重要的一步,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当前题号:7 | 题型:None | 难度:0.99
一物体放入盛满酒精的烧杯中,溢出10g酒精,那么放入盛满水的烧杯中溢出水的质量为( )
A.等于10gB.大于10gC.小于10gD.不小于10g
当前题号:8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0.99
假设实心球体在空中下落时受到空气阻力大小正比球体半径与球体速度的乘积。现有实心木球甲、乙和实心铁球丙从高空由静止下落,如图所示,三球的半径关系为R>R>R,若三球匀速到达地面的速度分别为v1v2v3,则下列结论有不可能正确的是( )
A.v3>v1>v2B.v1>v2>v3C.v1>v3>v2D.v1=v2=v3
当前题号:9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0.99
在图a中,石料在钢绳拉力的作用下从水面上方以恒定速度下降,直至全部没入水中.图 (b)是钢绳拉力F随时间t变化的图像.若不计水的摩擦阻力,则可算出该石料的密度为( )
A.1.8×103千克/米3
B.2.3×1103千克/米3
C.2.8×103千克/米3
D.3.2×103千克/米3
当前题号:10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