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和提高探究的能力
- 科学探究所需要的基本技能
- 生命系统的构成层次
- 生物的新陈代谢
- 光合作用的条件和产物
- 光合作用的原料
- + 光合作用的原理
- 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相互关系
- 生命活动的调节
- 生命的延续和进化
- 人、健康与环境
- 常见的物质
- 物质的结构
- 物质的运动与相互作用
- 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 人类生存的地球
- 当代社会重大课题
- 科学、技术、社会、环境
甲图表示某绿色植物叶肉细胞中二氧化碳和氧气的可能与去路,A、B代表细胞内某项生理活动的场所;乙图曲线表示一段时间内该绿色植物二氧化碳吸收量与光照强度的关系,丙图表示叶片的结构。请你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中,细胞在B中进行的生理活动的文字表达式为______
(2)图甲中,当二氧化碳和氧气的可能与去路只有③④时,对应图乙中,二氧化碳的吸收量在______点(选填“a”、“b”、或“c)
(3)丙是蚕豆叶的结构图,叶是植物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请写出一条与光合作用功能相适应的叶的结构特点______
(4)小江同学想用一些生长旺盛的蚕豆幼苗为材料探究下列实验,其中不适合完成的是______

(1)图甲中,细胞在B中进行的生理活动的文字表达式为______
(2)图甲中,当二氧化碳和氧气的可能与去路只有③④时,对应图乙中,二氧化碳的吸收量在______点(选填“a”、“b”、或“c)
(3)丙是蚕豆叶的结构图,叶是植物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请写出一条与光合作用功能相适应的叶的结构特点______
(4)小江同学想用一些生长旺盛的蚕豆幼苗为材料探究下列实验,其中不适合完成的是______
A.探究蒸腾作用与光照强度的关系 | B.探究叶的上下表皮气孔的多少 |
C.探究光合作用产生氧 | D.探究呼吸作用的产物二氧化碳 |
某现代化温室蔬菜实验基地,要探究温度对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影响,科研人员选取了同一品种、质量完全相同且生长良好的甲、乙、丙、丁、戊五组蔬菜,分别放置在不同温度环境下暗处理 1 小时后,测出其质量变化;然后同时置于相同光照下 1 小时后, 测出与暗处理前的质量,记录数据如下表。(实验中不考虑蒸腾作用对蔬菜质量的影响)
(1)分析表中数据判断,该蔬菜光合作用最适宜的温度在________℃左右。
(2)乙组蔬菜光照 1 小时后合成的有机物质量________毫克。
(3)若如图表示丙组蔬菜一昼夜(O—K 段)对二氧化碳吸收、释放量变化,则图中表示该蔬菜进行光合作用的是哪一段时间:________ 段。(用字母表示)

组别 | 甲 | 乙 | 丙 | 丁 | 戊 |
温度(单位:℃) | 23 | 24 | 25 | 26 | 27 |
暗处理 1 小时后质量的变化(单位:毫克) | -1 | -2 | -3 | -4 | -2 |
光照后 1 小时与暗处理前的质量变化(单位:毫克) | +1 | +2 | +3 | +4 | +2 |
(1)分析表中数据判断,该蔬菜光合作用最适宜的温度在________℃左右。
(2)乙组蔬菜光照 1 小时后合成的有机物质量________毫克。
(3)若如图表示丙组蔬菜一昼夜(O—K 段)对二氧化碳吸收、释放量变化,则图中表示该蔬菜进行光合作用的是哪一段时间:________ 段。(用字母表示)

小明发现某植物园在阴雨天时会用红光和蓝光对植物进行照射,他认为阴雨天分别用这两种单色光照射植物都会促进光合作用,于是设计实验进行研究。
(1)植物光合作用强弱可以用释放氧气的速度进行比较,也可以用________进行比较。
(2)请利用下列器材帮助小明设计实验步骤:
实验器材:500毫升的烧杯、漏斗、50毫升的量筒各若干;新鲜金鱼藻(水生植物)若干:清水;功率相同的红光灯、蓝光灯各一只;天平;刻度尺;计时器。
__________________
(1)植物光合作用强弱可以用释放氧气的速度进行比较,也可以用________进行比较。
(2)请利用下列器材帮助小明设计实验步骤:
实验器材:500毫升的烧杯、漏斗、50毫升的量筒各若干;新鲜金鱼藻(水生植物)若干:清水;功率相同的红光灯、蓝光灯各一只;天平;刻度尺;计时器。
__________________
韭菜和韭黄是同一种植物,韭菜的叶子是绿色的,但韭黄的叶子是淡黄色的,韭黄形成的原因是( )
A.在暗处不能进行光合作用 | B.呼吸作用减弱 |
C.在暗处没有形成叶绿素 | D.吸收作用减弱 |
丽水自古就有养莲的传统,莲是一种水生植物,当条件适宜时,莲的种子——莲子在淤泥中开始萌发,萌发后长成的第一片叶中必须在几天之内破水而出,在水面上形成浮叶,否则莲会死亡。浮叶提供的有机物让淤泥里的幼体生根并长出一条地下茎,地下茎逐渐形成日后的藕。每小段藕之间同样可以长出叶,它们按照同样方式破水而出,最终形成了神奇的对称现象(如图)。

(1)生长在淤泥里的藕,其内存有较多空气,这对藕的生命活动有什么作用?_____;
(2)莲的第一片浮叶与后续形成的叶,在从水底向水面生长过程中,它们需要的有机物有何不同?_____。

(1)生长在淤泥里的藕,其内存有较多空气,这对藕的生命活动有什么作用?_____;
(2)莲的第一片浮叶与后续形成的叶,在从水底向水面生长过程中,它们需要的有机物有何不同?_____。
将一株生长旺盛的绿色植物放在密闭的玻璃罩内,置于室外进行培养,用CO2浓度测定仪测得一天中该玻璃罩内CO2浓度的变化情况,绘制成如图甲所示的曲线。图乙是叶片表皮的局部结构示意图,表皮由大量无色透明的表皮细胞组成,有利于光线的透过和叶内结构的保护;同时表皮上的气孔不仅是植物体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窗口”,而且是散失体内水分的“门户”。

(1)从生物体的结构层次分析,叶片的表皮属于________层次的结构。
(2)根据图甲分析,该绿色植物一天中有机物的合成量________(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消耗量。
(3)图甲中BC段与AB段相比,CO2浓度增加减慢,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

(1)从生物体的结构层次分析,叶片的表皮属于________层次的结构。
(2)根据图甲分析,该绿色植物一天中有机物的合成量________(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消耗量。
(3)图甲中BC段与AB段相比,CO2浓度增加减慢,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
为探究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条件,某同学选择种盆栽的银心黄杨作为实验材料,该植物叶片的绿色部分和白色部分界线清晰。他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请分析回答:

(1)写出氢氧化钠吸收二氧化碳的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___。
处理好之后,放到阳光下 4 小时,同时摘下叶片 A、B,标记、脱色、清洗处理,然后滴加碘液,观察实验结果如下表。
(2)比较叶A的绿色与白色部分的实验现象可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
(3)该探究实验得出的结论可作为下列关于提高大棚蔬菜产量的哪些措施的依据________。

(1)写出氢氧化钠吸收二氧化碳的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___。
处理好之后,放到阳光下 4 小时,同时摘下叶片 A、B,标记、脱色、清洗处理,然后滴加碘液,观察实验结果如下表。
加碘液后的颜色 | 叶片 A | 叶片 B | ||
绿色部分 | 白色部分 | 绿色部分 | 白色部分 | |
颜色 | 变蓝 | 不变蓝 | 不变蓝 | 不变蓝 |
(2)比较叶A的绿色与白色部分的实验现象可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
(3)该探究实验得出的结论可作为下列关于提高大棚蔬菜产量的哪些措施的依据________。
A. 保证蔬菜大棚内的适宜温度,不受冻害和高温危害 |
B. 提高棚膜的透明度,保证作物采光 |
C. 保证在一定时间内进行通风,以保证二氧化碳的供应 |
一生态园内种植大量樱桃树,。每年5月进入樱桃采摘季,下面是围绕樱桃树展开的讨论.

(1)如图甲A、B、C表示樱桃树的某些生理过程,其中A、B两个生理过程对维持自然界的______平衡起到重要作用
(2) 如图乙是反应樱桃树内有机物的量与叶面积指数的关系,乙图中的阴影部分表示樱桃树________
(3)生态园为了生产樱桃品质好、产量高、果实大、糖分多,采用大棚栽培,侧枝环剥、花期放蜂等栽培技术,根据所学的科学知识,选取其中1项栽培技术简述所蕴含的科学道理。
____

(1)如图甲A、B、C表示樱桃树的某些生理过程,其中A、B两个生理过程对维持自然界的______平衡起到重要作用
(2) 如图乙是反应樱桃树内有机物的量与叶面积指数的关系,乙图中的阴影部分表示樱桃树________
(3)生态园为了生产樱桃品质好、产量高、果实大、糖分多,采用大棚栽培,侧枝环剥、花期放蜂等栽培技术,根据所学的科学知识,选取其中1项栽培技术简述所蕴含的科学道理。
____
小晨同学将一盆绿色植株密闭在锥形瓶内,如图甲所示。她将该装置放在太阳光照充足的地方,用氧气传感器探测并记录了从 0 时到 24 时锥形瓶内氧气浓度的变化情况(假设整个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结果如图乙所示。请据图中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开始进行光合作用的时间点是_____。(填图中 A、B、C、D、E、F 序号)
(2)光合作用速度与呼吸作用速度相等的时间点是_____。(填图中 A、B、C、D、E、F 序号)
(3)该植物 24 小时增加的有机物的量_____(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零。

(1)开始进行光合作用的时间点是_____。(填图中 A、B、C、D、E、F 序号)
(2)光合作用速度与呼吸作用速度相等的时间点是_____。(填图中 A、B、C、D、E、F 序号)
(3)该植物 24 小时增加的有机物的量_____(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