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和提高探究的能力
- 科学探究所需要的基本技能
- 观察技能
- 实验技能
- 收集、处理和发布信息的技能
- 生命系统的构成层次
- 生物的新陈代谢
- 生命活动的调节
- 生命的延续和进化
- 人、健康与环境
- 常见的物质
- 物质的结构
- 物质的运动与相互作用
- 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 人类生存的地球
- 当代社会重大课题
- 科学、技术、社会、环境
为了测量铜丝的直径,将铜丝在铅笔上紧密排绕17圈,测得所绕铜丝的长度为1.87厘米,铜丝的直径是___________mm。若在数匝数的时候多数了一匝,则测量值将___________,若使用受潮的木尺去测量,则测量值将_____________(后两空填“偏大”;“偏小”;“不变”)。

请你给下列估测结果填上正确的单位名称:
(1)你的的身高大约为160____________;
(2)你的的体积大约是50___________;
(3)你的正常体温为37____________;
(1)你的的身高大约为160____________;
(2)你的的体积大约是50___________;
(3)你的正常体温为37____________;
警察在破案时常根据脚印的长度来推断出罪犯的身高,考古学家也会根据古代人脚印的长度来确定古代人的身高。人脚印的长度与身高有什么关系?小李同学经过认真思考,大胆的猜测:人的身高和脚长存在一定的倍数关系,人的脚越长,身高越高。为了验证自己的猜想,该同学分别测量了家中几位亲属的身高以及他们的脚长,计算身高与脚长的比值,将结果记录下表:
根据以上信息,你认为以下那一项是错误的( )
称谓 | 表姐 | 自己 | 爸爸 | 妈妈 | 外公 | 外婆 |
身高/cm | 162 | 158 | 172 | 162 | 167 | 165 |
脚长/cm | 22 | 21.5 | 25 | 23 | 24.5 | 24 |
身高与脚长之比 | 7.36 | 7.35 | 6.88 | 7.04 | 6.81 | 6.88 |
根据以上信息,你认为以下那一项是错误的( )
A.小李所用的测量工具是刻度尺 |
B.小李得出的结论:身高与脚长存在一定的倍数关系,其比值平均值大约为7 |
C.某同学测得自己的脚长为22.5厘米,小李认为该同学的身高一定是157.5厘米 |
D.小明认为该实验存在着明显的缺陷:小李调查的对象数量太少且集中在同一家庭,其结果不具代表性 |
小屹在实验室里测量一块形状不规则、体积较大的矿石的体积。因矿石体积较大,她按如图所示方法进行测量,请你将她的实验步骤填写完整。

步骤A:在烧杯中加入_________的水,将矿石浸没后,对水面的位置作标记;
步骤B:取出矿石并量取如图所示170毫升的水备用;
步骤C: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计算结果:根据上述步骤即可得出矿石的体积。

步骤A:在烧杯中加入_________的水,将矿石浸没后,对水面的位置作标记;
步骤B:取出矿石并量取如图所示170毫升的水备用;
步骤C: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计算结果:根据上述步骤即可得出矿石的体积。
(1)如甲图所示,用A、B两把刻度尺测同一物体长度,放置正确的是________刻度尺,其最小刻度值是_________,该物体的长度是________cm。

(2)乙图所示的是用量筒测量不规则形状物体体积的一种方法。由图可知,该量筒的量程为_______mL,测得未放入物体时水的体积为50毫升,则该物体的体积为_____________;
(3)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___________原理制成的,如丙图所示的温度计的示数,读作________。

(2)乙图所示的是用量筒测量不规则形状物体体积的一种方法。由图可知,该量筒的量程为_______mL,测得未放入物体时水的体积为50毫升,则该物体的体积为_____________;
(3)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___________原理制成的,如丙图所示的温度计的示数,读作________。
下列单位换算过程中正确的是()
A.7.5米=7.5米×100米=750厘米 |
B.110毫米=110毫米×1000=110000微米 |
C.360千米=360×1000=360000米 |
D.24米=24×1000毫米=24000毫米 |
下列单位换算正确的是()
A.39厘米=39厘米×10=390毫米 |
B.39厘米=39×10=390毫米 |
C.39厘米=39厘米×10毫米=390毫米 |
D.39厘米=39×10毫米=390毫米 |
某学生利用下图所示的装置,要测定含杂质(杂质不参加反应)的氧化铜的质量分数。取样品10克,得到如下A、B两组数据:请回答下列问题:

(1)本实验中利用了氢气的什么化学性质__________。
(2)不应选择__________组的实验数据来计算样品中的氧化铜的质量分数,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要使两组数据计算得到的结果一样,应将D装置连接在上图中的____________位置(用装置编号表示),并请在D装置上画出用导管连接的方式,并标出D中的液体名称_________。
(4)实验中实际消耗的氢气的质量大于参加反应的氢气的质量,造成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反应前 | 完全反应后 |
A组 | 玻璃管和氧化铜样品的质量共42.5克 | 玻璃管和固体物质的质量共40.9克 |
B组 | U形管和其中物质的质量共180.0克 | U形管和其中物质的质量共182.3克 |
(1)本实验中利用了氢气的什么化学性质__________。
(2)不应选择__________组的实验数据来计算样品中的氧化铜的质量分数,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要使两组数据计算得到的结果一样,应将D装置连接在上图中的____________位置(用装置编号表示),并请在D装置上画出用导管连接的方式,并标出D中的液体名称_________。
(4)实验中实际消耗的氢气的质量大于参加反应的氢气的质量,造成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由于大量使用一次性塑料方便袋造成的“白色污染”,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某化学研究小组的同学欲对某种塑料袋的组成进行分析探究(资料显示该塑料只含C、H两种元素),他们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使该塑料试样在纯氧中燃烧,观察实验现象,分析有关数据,推算元素含量。

A B C D E
(1)仪器A中所发生的反应化学方程式为 。
(2)仪器B的作用是 。
(3)仪器E中的现象是 。
(4)若仪器C的玻璃管中放入的塑料试样质量为Wg,塑料试样充分燃烧后,若仪器D增a g,则Wg该塑料试样中含氢元素的质量为 g(计算结果可为分数形式)
(5)若装置中没有连接仪器B,将使该塑料试样中氢元素的质量测算结果 (填“偏小”、“偏大”、“无影响”中之一)。

A B C D E
(1)仪器A中所发生的反应化学方程式为 。
(2)仪器B的作用是 。
(3)仪器E中的现象是 。
(4)若仪器C的玻璃管中放入的塑料试样质量为Wg,塑料试样充分燃烧后,若仪器D增a g,则Wg该塑料试样中含氢元素的质量为 g(计算结果可为分数形式)
(5)若装置中没有连接仪器B,将使该塑料试样中氢元素的质量测算结果 (填“偏小”、“偏大”、“无影响”中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