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和提高探究的能力
- 科学探究所需要的基本技能
- 观察技能
- 实验技能
- 收集、处理和发布信息的技能
- 生命系统的构成层次
- 生物的新陈代谢
- 生命活动的调节
- 生命的延续和进化
- 人、健康与环境
- 常见的物质
- 物质的结构
- 物质的运动与相互作用
- 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 人类生存的地球
- 当代社会重大课题
- 科学、技术、社会、环境
刻度均匀,但读数不准的温度计,在冰水混合物中的示数为4℃,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的沸水中示数为94℃,用此温度计测某液体的温度是31℃,则这杯液体的实际温度是( )
A.36℃ | B.26℃ |
C.30℃ | D.32℃ |
下列单位换算中,不正确的是( )
A.1.7m=1.7m×100cm=170cm | B.6.9m=6.9×100cm=690cm |
C.8.8km=8.8×1000m=8800m | D.5.4m=5.4×1000mm=5400mm |
体温计水银面指在37.5℃上,某同学在未甩的情况下,分别量出生病同学的体温,测得的结果第一次为37.5℃,第二次为38.5℃,第三次为38.5℃。则( )
A.只有第一、二次正确 |
B.第二次肯定正确,第一、二次一定错误 |
C.只有第一、三次正确 |
D.第二次肯定正确,第一、三次也可能正确 |
小科发现很多物质都能在水中溶解,但溶解的速度有快有慢,她想:影响同种物质溶解速度的因素有哪些呢?小科根据生活经验以冰糖为例,提出了她的一些猜想:
为了验证猜想是否正确,她设计了实验方案(实验中的烧杯完全相同),并进行了探究。下表是她在探究过程中记录的实验数据。
(1)通过对比实验①和实验②的实验现象,可验证猜想______ (填字母)。
(2)通过对比实验②和实验③的实验现象,得到的结论是:当水温等其他条件一定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为了验证猜想C,应选择______ 进行比较。
(4)通过该实验得出物质的溶解快慢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关。
A.与水的温度有关 | B.与冰糖颗粒的大小有关 | C.与是否搅拌有关 |
实验次数 | 颗粒大小 | 水的温度 | 是否搅拌 | 溶解快慢 |
① | 5 克块状冰糖 | 100 毫升、10 ℃的水 | 是 | 缓慢 |
② | 5 克块状冰糖 | 100 毫升、80 ℃的水 | 是 | 较快 |
③ | 5 克粉末状冰糖 | 100 毫升、80 ℃的水 | 是 | 快速 |
④ | 5克粉末状冰糖 | 100毫升、80 ℃的水 | 否 | 较慢 |
(1)通过对比实验①和实验②的实验现象,可验证猜想______ (填字母)。
(2)通过对比实验②和实验③的实验现象,得到的结论是:当水温等其他条件一定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为了验证猜想C,应选择______ 进行比较。
(4)通过该实验得出物质的溶解快慢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关。
17 世纪时,意大利伟大的物理学家伽利略曾设计过一种温度计,其结构为:一根麦秆粗细的玻璃管,一端与鸡蛋大小的玻璃泡相连,另一端竖直插在水槽中,并使玻璃管内吸入一段水柱,根据管内水柱的高度的变化,可测出相应的环境温度。为了探究“伽利略温度计”的工作过程,课题小组的同学按照资料中描述,自制了如图所示的测温装置,图中 A 为一个小塑料瓶,B 为饮料吸管,通过一个软木塞与 A 连通,管的下端竖直插在一个大水槽中,使吸管内外的水面有一高度差h。

⑴在不同温度下,课题组分别测出了对应的水柱高度h:
⑵通过表中数据分析,填写下面内容:
①水柱高度h 随温度的升高而________( 填升高、降低或不变);
②根据表中数据,计算出空格 M 的数值为________,
⑶该温度计的工作原理是________。(填“液体的热胀冷缩”或“气体的热胀冷缩”)

⑴在不同温度下,课题组分别测出了对应的水柱高度h:
⑵通过表中数据分析,填写下面内容:
温度(℃) | 17 | 19 | 21 | 23 | 25 | 27 |
高度h(cm) | 30.0 | 24.9 | 19.7 | 14.6 | 9.4 | 4.2 |
相邻高度的高度差Δh(cm) | | 5.1 | 5.2 | 5.1 | M | 5.2 |
①水柱高度h 随温度的升高而________( 填升高、降低或不变);
②根据表中数据,计算出空格 M 的数值为________,
⑶该温度计的工作原理是________。(填“液体的热胀冷缩”或“气体的热胀冷缩”)
有四个同学用最小刻度是1mm的刻度尺去测量一块镜子的宽度,他们所测量的结果中只有一个正确,正确的是( )
A.118.7cm | B.118.75cm |
C.118.753cm | D.1187.5cm |
在“测量物体长度”的实验时,小可和同学们跃跃欲试,都想要测出最准确的数据。小可说:“我只要认真按老师的要求去做就不会有实验误差。”小军说:“我只要遵守操作规则就不会产生实验误差。”小红说:“我对同一个量多测几次,求出它们的平均值,就不会有误差了。”小丽说:“只能减小实验误差,即使老师测量也会有误差。”你同意_____同学的观点。你认为可以采取什么方法尽量减小误差?说出两种即可: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