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和提高探究的能力
- 科学探究所需要的基本技能
- 观察技能
- 实验技能
- 收集、处理和发布信息的技能
- 生命系统的构成层次
- 生物的新陈代谢
- 生命活动的调节
- 生命的延续和进化
- 人、健康与环境
- 常见的物质
- 物质的结构
- 物质的运动与相互作用
- 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 人类生存的地球
- 当代社会重大课题
- 科学、技术、社会、环境
PM2.5是指空气中直径很小的颗粒,“2.5”是表示颗粒直径的数值,其直径还不到人的头发丝粗细的二十分之一,下列选项中与PM2.5颗粒物大小相当正确的是( )
A.米粒 | B.柳絮 | C.细菌 | D.一张A4纸的厚度 |
下图是小科完成C02的制取、收集和验满的主要操作过程,其中需要纠正的是( )
A.气密性检查![]() | B.添加试剂![]() |
C.制取并收集气体![]() | D.气体验满![]() |
如图是“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实验,甲图所示,将小桌放在海绵上;乙图所示,在小桌上放一个砝码;丙图所示,把小桌翻过来,桌面朝下,并在它上面放一个砝码,①比较________两图可知,当受力面积一定时,压力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②比较乙丙两图可知,当压力一定时,_________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③此实验中运用到的主要探究方法是________.

根据下列装置图,回答有关问题:

(1)写出装置图中标号仪器的名称:a.________;b.________。
(2)写出实验室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文字表达式:________。
(3)选用D装置收集氧气的原因是________。

(1)写出装置图中标号仪器的名称:a.________;b.________。
(2)写出实验室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文字表达式:________。
(3)选用D装置收集氧气的原因是________。
下列实验操作中,“先”与“后”的顺序正确的是
A.制取气体时,先装药品,后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
B.做氧气的助燃性实验时,先检查氧气的纯度,后点火 |
C.用排水法收集氧气结束时,先把导管移离水面,后停止加热 |
D.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时先加热,后预热 |
某冰块中有一小石头,冰和石头的总质量是64克,将它们放在盛有水的圆柱形容器中恰好悬浮于水中。当冰全部熔化后,容器里的水面下降了0.6厘米,若容器的底面积为10厘米2,则熔化前冰的体积是( )
A.54立方厘米 | B.58立方厘米 |
C.60立方厘米 | D.64立方厘米 |
一温度计刻度均匀但示数不准,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将它放入沸水中示数为 98℃;放入冰水混合物中,示数为2℃;把该温度计悬挂在教室的墙壁上,其示数为26℃。教室的实际温度是( )
A.24℃ | B.25℃ | C.26℃ | D.27℃ |
某学生用量筒量取液体,开始仰视量筒内凹液面的最低处,读数为 20 毫升。倒出部分液体后,俯视凹液面的最低处,读数为 15 毫升,则该学生实际倒出液体的体积( )
A.> 5 毫升 | B.< 5 毫升 |
C.= 5 毫升 | D.无法确定 |
为了较准确地测出金属丝的直径,可采用如图所示的方法进行测量,先数出金属丝的总匝数为35匝。由图可知,金属丝匝数的总长度是_____,计算得金属丝直径是_____mm。若在数匝数时少数了1匝,则测量值将偏_____(填“大”或“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