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和提高探究的能力
- 科学探究所需要的基本技能
- 观察技能
- 实验技能
- 收集、处理和发布信息的技能
- 生命系统的构成层次
- 生物的新陈代谢
- 生命活动的调节
- 生命的延续和进化
- 人、健康与环境
- 常见的物质
- 物质的结构
- 物质的运动与相互作用
- 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 人类生存的地球
- 当代社会重大课题
- 科学、技术、社会、环境
小江和小南同学发现实验室有两瓶标签模糊的白色粉末状药品,经询问老师,得知它们分别是K2CO3和Na2CO3,他们想通过所学知识把两种药品区别出来,在老师的指导下,设计了如下实验装置.其主要步骤如下:
①按图组装仪器,称量5g样品1放入锥形瓶中,加入足量稀盐酸;
②测量一定时间内干燥管内物质增加的质量(见下列曲线);
③再称量5g样品2,重复以上实验.

[实验结果]以曲线图呈现,如图
[实验结论]两位同学通过简单计算,认为样品1是_____.理由是_____.
[反思与拓展]
两位同学的称量无误,但在两次实验中,干燥管内物质的增重均_____(填“大于”或者“小于”)理论值,请你帮助他们找出一个可能的原因:_____.
①按图组装仪器,称量5g样品1放入锥形瓶中,加入足量稀盐酸;
②测量一定时间内干燥管内物质增加的质量(见下列曲线);
③再称量5g样品2,重复以上实验.

[实验结果]以曲线图呈现,如图
[实验结论]两位同学通过简单计算,认为样品1是_____.理由是_____.
[反思与拓展]
两位同学的称量无误,但在两次实验中,干燥管内物质的增重均_____(填“大于”或者“小于”)理论值,请你帮助他们找出一个可能的原因:_____.
如图是一种简易温度计,当外界温度升高时,液体体积膨胀,引起液体密度变化,导致小球受到的浮力变化而运动,小球运动会引起悬挂于下端的链条长度发生变化,最终使小球重新悬浮液体的某一深度,指针指示温度值.(小球体积变化可忽略)

(1)该温度计的刻度值自下而上变 _________
(2)若该温度计中小球的体积为3×10-3米3,20℃时容器内液体密度为0.8×103千克/米3,则此时悬浮在液体中的小球受到的浮力为多少牛?_________(g取10牛/千克)
(3)为了使该温度计更精准,请提出一条改进建议: __________

(1)该温度计的刻度值自下而上变 _________
(2)若该温度计中小球的体积为3×10-3米3,20℃时容器内液体密度为0.8×103千克/米3,则此时悬浮在液体中的小球受到的浮力为多少牛?_________(g取10牛/千克)
(3)为了使该温度计更精准,请提出一条改进建议: __________
为探究沙漠中的蝎子在白天为什么把身体藏在数厘米深的沙里这个问题,某同学做了一个模拟实验,并测得以下一组数据:
根据所测得的数据,不能得到的结论是( )
| 表面 | 2cm深处 | 4cm深处 | 6cm深处 |
干细沙的温度(℃) | 26 | 24 | 22 | 20 |
湿泥土的温度(℃) | 24 | 23 | 22 | 21 |
根据所测得的数据,不能得到的结论是( )
A.干细沙深度越深温度越低 |
B.干细沙随深度降温比湿泥土快 |
C.表面的湿泥土温度比干细沙的温度低 |
D.干细沙的温度总比湿泥土的温度高 |
鲜花人人喜爱,但“好花不常开”。于是,如何让鲜花保鲜便成为喜爱鲜花的人所关注的问题。为了探究延长鲜花的保鲜时间的条件,小亮提出种种假设,并设计如下实验:

①取两只等大的锥形瓶,分别标上A和B。
②在A和B中分别注入等量的清水,然后在A中加入2颗维生素E,搅拌使之溶解。
③在A和B中各插上一枝同样的鲜花(如图),放在相同的环境中,每隔12h观察一次,并做好观察记录。
(1)他设计这个实验想要检验的假设是_____。
(2)他准备B组的作用是_____。

①取两只等大的锥形瓶,分别标上A和B。
②在A和B中分别注入等量的清水,然后在A中加入2颗维生素E,搅拌使之溶解。
③在A和B中各插上一枝同样的鲜花(如图),放在相同的环境中,每隔12h观察一次,并做好观察记录。
(1)他设计这个实验想要检验的假设是_____。
(2)他准备B组的作用是_____。
某科技活动小组对家鸡自然孵化进行了观察和温度测定,结果如下:
①母鸡体温42℃。 ②母鸡在抱窝(孵化)时鸡蛋温度:不足40℃。
③母鸡不抱窝时鸡蛋温度:低于30℃。
④母鸡在抱窝时每隔一定时间用爪和喙翻鸡蛋一次。
⑤母鸡两天下抱(即离开需孵化的鸡蛋)一次。 ⑥小鸡出壳时间:21天。
下面是该科技活动小组所进行的两组实验:
第一组实验:取1立方米容积的大纸箱,箱内以60瓦白炽灯泡加热,用手动调温器来调节温度,模拟自然状态(②③④⑤)孵化一批鸡蛋。
第二组实验:用与第一组实验一样的用具,对另一批鸡蛋进行42℃恒温条件下孵化。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两组实验中缺少一种最重要的实验用具是什么? 。
(2)预计,先孵化出小鸡的实验可能是哪一组? 。
①母鸡体温42℃。 ②母鸡在抱窝(孵化)时鸡蛋温度:不足40℃。
③母鸡不抱窝时鸡蛋温度:低于30℃。
④母鸡在抱窝时每隔一定时间用爪和喙翻鸡蛋一次。
⑤母鸡两天下抱(即离开需孵化的鸡蛋)一次。 ⑥小鸡出壳时间:21天。
下面是该科技活动小组所进行的两组实验:
第一组实验:取1立方米容积的大纸箱,箱内以60瓦白炽灯泡加热,用手动调温器来调节温度,模拟自然状态(②③④⑤)孵化一批鸡蛋。
第二组实验:用与第一组实验一样的用具,对另一批鸡蛋进行42℃恒温条件下孵化。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两组实验中缺少一种最重要的实验用具是什么? 。
(2)预计,先孵化出小鸡的实验可能是哪一组? 。
为了探究影响固体溶解性的因素,某同学设计了如下三组实验:

(1)观察三组实验,写出第二组实验中缺失的数据:___g.
(2)分析上表,第一组实验研究的因素是___;由上述实验可知,影响固体溶解性的因素有___(填序号).
①温度②加入溶剂种类③加入溶剂质量④加入固体种类⑤加入固体质量.
(3)由第___组实验可知,20℃时食盐的溶解度___(填“>”“﹦”“<”)硝酸钾的溶解度。

(1)观察三组实验,写出第二组实验中缺失的数据:___g.
(2)分析上表,第一组实验研究的因素是___;由上述实验可知,影响固体溶解性的因素有___(填序号).
①温度②加入溶剂种类③加入溶剂质量④加入固体种类⑤加入固体质量.
(3)由第___组实验可知,20℃时食盐的溶解度___(填“>”“﹦”“<”)硝酸钾的溶解度。
请给以下测量数据填上适当的单位:
一间教室高度约 300______,一位七年级学生体积 约为 40________,空气污染物之一是空气中漂浮的微小颗粒 PM2.5,其直径约是 2.5_______。
一间教室高度约 300______,一位七年级学生体积 约为 40________,空气污染物之一是空气中漂浮的微小颗粒 PM2.5,其直径约是 2.5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