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和提高探究的能力
- 科学探究所需要的基本技能
- 观察技能
- 实验技能
- 收集、处理和发布信息的技能
- 生命系统的构成层次
- 生物的新陈代谢
- 生命活动的调节
- 生命的延续和进化
- 人、健康与环境
- 常见的物质
- 物质的结构
- 物质的运动与相互作用
- 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 人类生存的地球
- 当代社会重大课题
- 科学、技术、社会、环境
请你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给下面的数据填上合适的单位。
(1)初一学生张晓的脚长25.0____;
(2)一间教室的面积大约69____;
(3)一听雪碧的体积330____;
(4)杭州冬季某一天最高气温8____。
(1)初一学生张晓的脚长25.0____;
(2)一间教室的面积大约69____;
(3)一听雪碧的体积330____;
(4)杭州冬季某一天最高气温8____。
在探究“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某小组同学用如图所示的装置,将同一物体分别逐渐浸入到水和酒精中,为了便于操作和准确收集数据,用升降台调节溢水杯的高度来控制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他们观察并记录了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及排开液体的体积。实验数据记录在下表中。


(1)分析表中数据,第一次实验中物体所受的浮力F浮=________N。
(2)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2和3(或4、5和6)可初步得出结论:当液体的种类相同时,排开液体的体积越___________,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越大;分析比较实验序号________可初步得出结论:当排开液体的体积相同时,液体的密度越大,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越大。
(3)请你计算出第一次实验中物体排开水受到的重力G排=________N.通过比较每次实验中物体受到的浮力和它排开液体的重力的关系,还可以验证__原理。
(4)实验中小明同学观察到将同一个物体浸没在密度越大的液体中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越__。于是他灵机一动在弹簧测力计下挂一个重1.5N的物块,如图甲所示;当他把物块浸没在水中时,如图乙所示,弹簧测力计的读数为0.5N,他就在0.5N处对应标上1.0g/cm3的字样;当他把物块浸没在酒精中时,如图丙所示,应该在弹簧测力计刻度盘的________N处对应标上0.8g/cm3字样,聪明的他就将图甲所示装置改装成了一个能测液体密度的密度秤。


(1)分析表中数据,第一次实验中物体所受的浮力F浮=________N。
(2)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2和3(或4、5和6)可初步得出结论:当液体的种类相同时,排开液体的体积越___________,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越大;分析比较实验序号________可初步得出结论:当排开液体的体积相同时,液体的密度越大,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越大。
(3)请你计算出第一次实验中物体排开水受到的重力G排=________N.通过比较每次实验中物体受到的浮力和它排开液体的重力的关系,还可以验证__原理。
(4)实验中小明同学观察到将同一个物体浸没在密度越大的液体中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越__。于是他灵机一动在弹簧测力计下挂一个重1.5N的物块,如图甲所示;当他把物块浸没在水中时,如图乙所示,弹簧测力计的读数为0.5N,他就在0.5N处对应标上1.0g/cm3的字样;当他把物块浸没在酒精中时,如图丙所示,应该在弹簧测力计刻度盘的________N处对应标上0.8g/cm3字样,聪明的他就将图甲所示装置改装成了一个能测液体密度的密度秤。
如图所示为伽利略温度计(烧瓶内有空气,细管中有液体),它是根据气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若不考虑外界气压的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若气温升高,液体膨胀,液体上升 |
B.若气温升高,气体膨胀,液体上升 |
C.若气温下降,气体缩小,液体下降 |
D.A和B两点的值,B点的温度值要大 |
下列长度单位换算正确的是( )
A.0.058米=0.058米×100厘米=5.8厘米 | B.45毫米=45×![]() |
C.10.5厘米=10.5厘米×10=105毫米 | D.500厘米=500÷100厘米=5米 |
有一支刻度不清的温度计,将其玻璃泡插入冰水混合物时液柱的长度为2.5厘米;插入1标准大气压下的沸水中时液柱的长度为17.5厘米。当它的玻璃泡插入某液体中时,发现其液柱长度为5.5厘米,则被测液体的温度为____
某同学用量筒量取液体时,操作如下:量筒放平稳,面对刻度,仰视液体凹液面最低处,读数为21mL。她倒出一部分液体,又平视液体凹液面最低处,读数为11mL。这位同学倒出的液体的体积是
A.10mL | B.小于10mL | C.大于10mL | D.无法判断 |
下列有关实验仪器的操作方法中正确的是
A.用酒精灯焰心加热 | B.手持试管在酒精灯上加热 |
C.用体温计测冰水混合物温度 | D.测量液体温度时,不能让温度计离开液体再读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