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图所示,点燃和熄灭酒精灯的操作中正确的是(  )
A.①④B.②③C.①③D.②④
当前题号:1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0.99
如图所示,将细铜丝在铅笔上紧密排绕25圈,25圈的总长度是_____cm,细铜丝的直径是_____mm;若由于疏忽,在数铜丝匝数时少了一匝,则测量的结果将_____(填“偏大”“偏小”或“不变”,下同);若在绕线时铜丝之间有间隙,则测得结果将_____。
当前题号:2 | 题型:填空题 | 难度:0.99
如图为验证人体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的实验装置,瓶内均装入澄清的石灰水。

(1)如果气体的进出均选择弯管,在实验时,应向甲瓶____________,向乙瓶____________。
(2)经向两瓶内分别吹气、吸气后,石灰水明显变浑浊的是________瓶。
(3)在本实验中,甲瓶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乙瓶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
当前题号:3 | 题型:简答题 | 难度:0.99
如图为反应快慢的测试实验。两个同学做好准备(直尺的0刻度端朝下,起始位置为0刻度),测试者突然松开直尺,要求被测试者仅用拇指和食指将尺捏住。

(1)记录被测试者捏住尺时的刻度,这个刻度越小,说明_____。
(2)在相同的条件下,用这种测试方法可以比较不同人对于这一刺激的反应快慢。由此请你思考和回答问题:
①“测定反应速度”的反射弧为:视网膜→视神经→_____中枢→躯体运动中枢→脊髓→脊神经→手指肌肉收缩,抓住尺子,这是一个_____(选填“简单”或“复杂”)反射。
②该实验设计思想中最可取的地方是将一个难以测量的科学问题,即人的神经系统对某一刺激所作出反应的快慢,通过设计转化为一个可测量的易操作的问题,即转化为_____。
当前题号:4 | 题型:填空题 | 难度:0.99
在观察温度计的示数时,如图所示的a、b、c三种方法,正确的是(  )
A.方法a
B.方法b
C.方法c
D.a、b、c三种方法都对
当前题号:5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0.99
体温计的玻璃泡与毛细管连接处有一段管径更细的弯管,可以让体温计离开人体,但读数保持不变,在每次测量前必须将毛细管中的水银甩回到玻璃泡中。一位年轻的护士在忙碌中用开始已甩过的同一支体温计连续测了甲、乙、丙三人的体温,中途没有将水银甩回玻璃泡内,结果三人的体温都是39.5℃,有关三人的真实体温,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三个人体温都是39.5℃
B.甲的体温一定是39.5℃
C.乙、丙两人的体温都低于39.5℃
D.乙、丙两人的体温都高于39.5℃
当前题号:6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0.99
在标准大气压下,将一支刻度模糊不清的温度计与一刻度尺平行地插入冰水混合物中,经过适当时间,温度计中水银面与刻度尺上4mm的刻度线对准,将该冰水混合物加热到沸腾时,水银面与204mm的刻度线对准,那么当沸水冷却到50℃时,水银面对准的刻度线是(  )
A.96mmB.100mm
C.102mmD.104mm
当前题号:7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0.99
食用碱的主要成分是Na2CO3(常含有少量的NaCl)。课外探究小组为测定市售食用碱中Na2CO3的含量,设计了如下实验装置:

设计思路:用空气将装置B中生成的二氧化碳缓缓通入装置D中,利用装置D的质量变化测定食用碱中Na2CO3的含量。请结合实验装置和设计思路,回答下面问题:
(1)装置D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
(2)装置C的作用是__________
(3)若撤除装置A,直接通入空气会导致实验结果_________(选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当前题号:8 | 题型:填空题 | 难度:0.99
小科在碳酸钠溶液中滴加氯化钙溶液,产生白色沉淀,然后再滴入适量经过稀释的硫酸溶液。该实验过程的操作如图所示,下列有关操作与目的分析均正确的是( )
A.甲中试剂瓶标签正对手心,是为了防止手被腐蚀
B.乙中将滴管伸入试管内,是为了防止试剂滴落到试管外
C.丁中试剂瓶盖倒放在桌面上,主要是为了避免瓶中试剂受污染
D.戊中将水缓缓倒入浓硫酸并搅拌,是为了防止局部过热引起酸液飞溅
当前题号:9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0.99
在用压强计“探究影响液体内部压强大小的因素”的实验时:

(1)在探究液体压强与液体深度的关系时,应该进行的操作是将压强计的金属盒_____,分别记下压强计U形管两侧的液柱高度差。
(2)实验桌上有两只大烧杯,其中一杯盛有纯净水,另一杯盛有酒精。老师告诉小明酒精的密度小于纯净水的密度,希望他用压强计将它们区别开。如图(b)所示,小明将压强计的金属盒先后浸没到甲、乙两杯液体中,分别记下压强计U形管两侧的液柱高度差hh。他发现hh,于是认为乙杯子中盛的是水。请你指出小明的实验过程是否正确,并写出正确的判断方法:_____。
当前题号:10 | 题型:None | 难度: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