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和提高探究的能力
- 科学探究所需要的基本技能
- 观察技能
- 实验技能
- 收集、处理和发布信息的技能
- 生命系统的构成层次
- 生物的新陈代谢
- 生命活动的调节
- 生命的延续和进化
- 人、健康与环境
- 常见的物质
- 物质的结构
- 物质的运动与相互作用
- 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 人类生存的地球
- 当代社会重大课题
- 科学、技术、社会、环境
某校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们观察发现。夏天逐渐成熟和腐烂的香蕉常常会招引来许多果蝇。一些同学认为是香蕉腐烂时的酒味招引来了果蝇,另一些同学则认为是香蕉成熟时的香味招引来了果蝇。于是同学们设计了如图所示的甲乙两种诱捕果蝇的瓶子,他们将 3 只甲瓶和 3 只乙瓶随机均匀地放置在一个果蝇较多的地方一段时间后他们将诱捕到的果蝇数记录在下表中,回答下列问题:


(1)在同学们的实验方案中,实验中的变量是______。
(2)甲、乙两种装置所用瓶子、纱布、开口、所装液体浓度及数量等都完全相同,其目的在于______。
(3)仅根据同学们的实验方案及实验结果, 你得出的结论是_____。


(1)在同学们的实验方案中,实验中的变量是______。
(2)甲、乙两种装置所用瓶子、纱布、开口、所装液体浓度及数量等都完全相同,其目的在于______。
(3)仅根据同学们的实验方案及实验结果, 你得出的结论是_____。
下列估测与实际最相符的是( )
A.中学生的身高约为 162mm | B.人觉得舒适的环境温度为 37℃ |
C.两只鸡蛋的质量约为 1kg | D.人平静时的心率约是 75 次/min |
鸡蛋贮存过程中会出现质量减少、散黄等现象。查阅资料发现,1%的蜂胶混浊液可减缓鸡蛋贮存期间质量的减少,对人体也没有伤害。甲蜂胶处理鸡蛋时,浸渍和喷雾中哪种效果更好?对此科学兴趣小组的成员进行了探究。将鸡蛋分成三组,其中两组分别用1.5%的蜂胶混浊液进行浸渍(10 s)和喷雾处理,对照组不作任何处理,如图所示,置于25 ℃恒温箱中存放,每隔10天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鸡蛋贮存期间质量减少情况(
)/%]如表所示:

根据以上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1)兴趣小组的成员通过以上实验数据,得出1.5%的蜂胶混合液用浸渍和喷雾的方法处理鸡蛋均能明显降低鸡蛋在贮藏期间的质量减少,且两种处理方式差异不大的结论,其依据是_______。
(2)浸渍或喷雾的蜂胶混合液在鸡蛋外会形成一层保护膜,可降低鸡蛋质量的减少量,请对此作出合理的解释。_______。
(3)为使结论更具有普遍性,请你提出一条合理建议:_________。


时间/天 | 浸渍组 | 喷雾组 | 对照组 |
10 | 5.2 | 5.2 | 6.5 |
20 | 6.0 | 5.8 | 7.3 |
30 | 7.6 | 7.2 | 10 |
40 | 9.0 | 8.5 | 16.8 |
50 | 9.8 | 9.6 | 24.0 |
60 | 11.4 | 10.9 | 37.5 |
根据以上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1)兴趣小组的成员通过以上实验数据,得出1.5%的蜂胶混合液用浸渍和喷雾的方法处理鸡蛋均能明显降低鸡蛋在贮藏期间的质量减少,且两种处理方式差异不大的结论,其依据是_______。
(2)浸渍或喷雾的蜂胶混合液在鸡蛋外会形成一层保护膜,可降低鸡蛋质量的减少量,请对此作出合理的解释。_______。
(3)为使结论更具有普遍性,请你提出一条合理建议:_________。
某同学为研究相同条件下一氧化碳和氢气哪个还原氧化铁的量更多,将一氧化碳和氢气等体积混合后先通过图甲装置,再通过图乙中的仪器组合.为达到实验目的,图乙中仪器选择和连接最好的是( )


A.cba | B.cda | C.cbd | D.bca |
体育课上老师安排男女同学分组打篮球,科学兴趣小组发现男女同学组的篮球落地后都会反弹,但反弹的高度却不同。
(1)科学兴趣小组针对这个现象进行探究,提出了问题:_________?
(2)科学兴趣小组对此问题进行了讨论,提出了不同的猜想。设计了实验方案:用两只充足气的#7(标准男子)、#6(标准女子)篮球及刻度尺,在水泥地面和木制地板上进行了实验。
实验中将篮球从高处下落时,有两种方案可以选择:第一种方法是在一定高度静止释放篮球。第二种方法是在一定高度用相同的力向下拍篮球。小华选择了第一种方法,他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
通过实验,科学兴趣小组得到的实验数据如下表:
该同学通过实验可以得到的初步结论是:___________。
(1)科学兴趣小组针对这个现象进行探究,提出了问题:_________?
(2)科学兴趣小组对此问题进行了讨论,提出了不同的猜想。设计了实验方案:用两只充足气的#7(标准男子)、#6(标准女子)篮球及刻度尺,在水泥地面和木制地板上进行了实验。
实验中将篮球从高处下落时,有两种方案可以选择:第一种方法是在一定高度静止释放篮球。第二种方法是在一定高度用相同的力向下拍篮球。小华选择了第一种方法,他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
通过实验,科学兴趣小组得到的实验数据如下表:
实验序号 | 球的型号 | 下落高度/cm | 地面材料 | 反弹高度/cm |
1 | #6 | 120 | 木质 | 80 |
2 | #7 | 120 | 木质 | 80 |
3 | #7 | 120 | 水泥 | 90 |
4 | #7 | 150 | 水泥 | 110 |
该同学通过实验可以得到的初步结论是:___________。
人体皮肤很薄,这簿簿的一层表皮有什么作用?让我们用苹果的外果皮来模拟人体皮肤对细菌的阻挡作用来进行实验。
①准备3个透明的塑料袋,分别贴上“1”“2”“3”标签。
②将3个新鲜苹果洗干净,用纸巾将苹果表面的水擦干。
③把一个果皮完整的苹果放入贴有“1”号标签的塑料袋中,扎紧袋口。
④取一支牙签,用酒精棉球擦拭牙签进行消毒,再将消毒后的牙签插入已经腐烂的苹果中拔出,将沾有的腐烂物涂抹在一个果皮完整的苹果表面(千万不要划破外果皮),重复以上动作3次,将这个苹果装入贴有“2”号标签的塑料袋中,扎紧袋口。
⑤另取一个果皮完整的苹果,用水果刨刀刨去一片外果皮,再用消毒牙签插入已经腐烂的苹果中拔出,将沾有的腐烂物涂抹在已削去外果皮的苹果表面,重复以上动作3次,将这个苹果装入贴有“3”号标签的塑料袋中,扎紧袋口。
⑥将3个塑料袋统一放在温暖、避光处。每隔3天定时记录,连续15天。
⑦实验完毕,将烂掉的苹果连同塑料袋全部倒入不可回收的垃圾桶中。
根据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本实验中腐烂的苹果起到的作用是__________;
(2)实验第⑥步中,要定时观察记录各个苹果的__________;
(3)请你预测一下实验的结果是__________;
①准备3个透明的塑料袋,分别贴上“1”“2”“3”标签。
②将3个新鲜苹果洗干净,用纸巾将苹果表面的水擦干。
③把一个果皮完整的苹果放入贴有“1”号标签的塑料袋中,扎紧袋口。
④取一支牙签,用酒精棉球擦拭牙签进行消毒,再将消毒后的牙签插入已经腐烂的苹果中拔出,将沾有的腐烂物涂抹在一个果皮完整的苹果表面(千万不要划破外果皮),重复以上动作3次,将这个苹果装入贴有“2”号标签的塑料袋中,扎紧袋口。
⑤另取一个果皮完整的苹果,用水果刨刀刨去一片外果皮,再用消毒牙签插入已经腐烂的苹果中拔出,将沾有的腐烂物涂抹在已削去外果皮的苹果表面,重复以上动作3次,将这个苹果装入贴有“3”号标签的塑料袋中,扎紧袋口。
⑥将3个塑料袋统一放在温暖、避光处。每隔3天定时记录,连续15天。
⑦实验完毕,将烂掉的苹果连同塑料袋全部倒入不可回收的垃圾桶中。

根据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本实验中腐烂的苹果起到的作用是__________;
(2)实验第⑥步中,要定时观察记录各个苹果的__________;
(3)请你预测一下实验的结果是__________;
小米很小,直接测量直径有困难,我们可以用量筒取一定体积V的小米,将这些小米倒在浅盘上尽量铺开,使之只有一层小米紧接分布,在盘上放一有机刻度板,测出小米所占的面积S,利用d=V/S即可求出直径。
与此方法类似,我们可以用油膜法粗测出分子的直径。具体实验操作如下:

①取油酸1.0mL注入250mL的容量瓶中,然后向瓶中加入酒精,直到液面达到250mL的刻度为止,摇动瓶使油酸在酒精中充分溶解,形成油酸酒精溶液;
②用滴管吸取制得的溶液逐滴滴入量筒,记录滴入的滴数直到量筒达到1.0mL为止,恰好共滴了100滴;
③在边长约40厘米的浅水盘内注入约2厘米深的水,将细石膏粉均匀地撒在水面上,再用滴管吸取油酸酒精溶液,轻轻地向水面滴一滴溶液,酒精挥发后,油酸在水面上尽可能地撒开,形成一层油膜,膜上没有石膏粉,可以清楚地看出油膜轮廓;
④待油膜形状稳定后,将事先准备好的玻璃板放在浅盘上,在玻璃板上绘出油膜的形状;
⑤将画有油膜形状的玻璃板放在边长为1.0厘米的方格纸上,算出完整的方格有67个,大于半格的有14个,小于半格的有19个。
(1)利用上述具体操作中的有关数据可知一滴油酸酒精溶液含纯油酸为____cm3,求得的油膜分子直径为______cm。(结果用科学计数法表示)
(2)在上述活动中,我们为什么要先将1mL的油酸溶解在大量酒精中配制成250mL油酸酒精溶液,而不是直接将纯油酸滴到水面上?______
与此方法类似,我们可以用油膜法粗测出分子的直径。具体实验操作如下:

①取油酸1.0mL注入250mL的容量瓶中,然后向瓶中加入酒精,直到液面达到250mL的刻度为止,摇动瓶使油酸在酒精中充分溶解,形成油酸酒精溶液;
②用滴管吸取制得的溶液逐滴滴入量筒,记录滴入的滴数直到量筒达到1.0mL为止,恰好共滴了100滴;
③在边长约40厘米的浅水盘内注入约2厘米深的水,将细石膏粉均匀地撒在水面上,再用滴管吸取油酸酒精溶液,轻轻地向水面滴一滴溶液,酒精挥发后,油酸在水面上尽可能地撒开,形成一层油膜,膜上没有石膏粉,可以清楚地看出油膜轮廓;
④待油膜形状稳定后,将事先准备好的玻璃板放在浅盘上,在玻璃板上绘出油膜的形状;
⑤将画有油膜形状的玻璃板放在边长为1.0厘米的方格纸上,算出完整的方格有67个,大于半格的有14个,小于半格的有19个。
(1)利用上述具体操作中的有关数据可知一滴油酸酒精溶液含纯油酸为____cm3,求得的油膜分子直径为______cm。(结果用科学计数法表示)
(2)在上述活动中,我们为什么要先将1mL的油酸溶解在大量酒精中配制成250mL油酸酒精溶液,而不是直接将纯油酸滴到水面上?______
对知识进行归纳总结,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下列是小科整理的“错误操作”和对应的测量结果。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
选项 | 错误操作 | 测量结果 |
A | 测量细铁丝直径时,细铁丝绕在铅笔上,排列不紧密 | 偏大 |
B | 测量某同学的跳远成绩时,皮卷尺拉得很紧 | 偏大 |
C | 测量物体的质量时,用了磨损的砝码 | 偏小 |
D | 测量液体的体积时,俯视读数 | 偏小 |
A.A | B.B | C.C | D.D |
科学要准确而严密地解释一些科学现象,往往要对研究对象进行定量描述。因此,我们必须对研究对象进行测量
(1)如图甲,物体A长度为______厘米。

(2)实验室中常用的温度计是根据________原理制成的,如图乙所示的温度计读数是_______。
(1)如图甲,物体A长度为______厘米。

(2)实验室中常用的温度计是根据________原理制成的,如图乙所示的温度计读数是_______。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