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和提高探究的能力
- 提出问题
- 提出猜想和假设
- 制定探究方案
- 获取事实与证据
- 解释、检验与评价
- + 表达与交流
- 科学探究所需要的基本技能
- 生命系统的构成层次
- 生物的新陈代谢
- 生命活动的调节
- 生命的延续和进化
- 人、健康与环境
- 常见的物质
- 物质的结构
- 物质的运动与相互作用
- 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 人类生存的地球
- 当代社会重大课题
- 科学、技术、社会、环境
某校科学兴趣小组为了探究生长素、赤霉素及赤霉素和生长素一起作用对豌豆茎伸长的影响。他们设计了如下实验进行研究。

实验步骤:
①取生长状况相同的豌豆幼苗,从豌豆幼苗的同一部位切取等长的茎段若干段,平均分成两组。
②将两组豌豆茎段分别放入两个标号为A、B的培养皿中(培养液的成分见右图),在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培养。
③每隔12小时,测量茎段长度一次。48小时后计算茎段仲长的平均值。实验结果见右图曲线。
根据以上实验回答:
(1)实验中要计算茎段伸长的平均值的目的是
(2)请完善上述实验,写出你补充的实验设计,并通过实验现象得出结论。应补充的实验:
第一步:再取生长状况相同的豌豆幼苗,从豌豆幼苗的同一部位切取等长的茎段若干段,平均分成两组。
第二步:将这两组茎段分别放入C、D培养皿中,
第三步:用同样方法测量并计算茎段伸长的平均值。
若观察到B培养皿中茎切段的平均伸长长度比A、C、D培养皿中茎切段的平均伸长长度都长,C、D培养皿中茎切段的平均伸长长度比A培养皿中茎切段的平均伸长长度长。则本实验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实验步骤:
①取生长状况相同的豌豆幼苗,从豌豆幼苗的同一部位切取等长的茎段若干段,平均分成两组。
②将两组豌豆茎段分别放入两个标号为A、B的培养皿中(培养液的成分见右图),在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培养。
③每隔12小时,测量茎段长度一次。48小时后计算茎段仲长的平均值。实验结果见右图曲线。
根据以上实验回答:
(1)实验中要计算茎段伸长的平均值的目的是
(2)请完善上述实验,写出你补充的实验设计,并通过实验现象得出结论。应补充的实验:
第一步:再取生长状况相同的豌豆幼苗,从豌豆幼苗的同一部位切取等长的茎段若干段,平均分成两组。
第二步:将这两组茎段分别放入C、D培养皿中,
第三步:用同样方法测量并计算茎段伸长的平均值。
若观察到B培养皿中茎切段的平均伸长长度比A、C、D培养皿中茎切段的平均伸长长度都长,C、D培养皿中茎切段的平均伸长长度比A培养皿中茎切段的平均伸长长度长。则本实验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在潮湿的地方可以发现很多蚯蚓,蚯蚓为什么要躲在土里?难道与阳光有关?为了探究这个现象,我做了以下实验。首先选择两条大小、形状相似的蚯蚓,分别装入两个玻璃瓶中(在一个瓶子里装上半瓶润的土壤,另一个没有),并同时放在太阳下。过了一天,发现装有土的蚯蚓还活着,而没有装土的蚯蚓却死掉了。这是什么原因呢?原来蚯蚓湿润的皮肤在
阳光下会变得干燥,导致无法呼吸而死亡。
分析上述过程,回答下列问题:
(1)在这个探究过程中,“我”所提出的问题是: ;
(2)“蚯蚓为什么要躲在土里可能与阳光有关”是“我”所建立的 ;
(3)该实验得出的结论是 。
阳光下会变得干燥,导致无法呼吸而死亡。
分析上述过程,回答下列问题:
(1)在这个探究过程中,“我”所提出的问题是: ;
(2)“蚯蚓为什么要躲在土里可能与阳光有关”是“我”所建立的 ;
(3)该实验得出的结论是 。
台州某中学科学兴趣小组,在查阅资料时发现,杏仁能杀死昆虫,可以作为自制毒瓶的毒剂。果真如此吗?他们决定自己动手进行探究。下面是他们的实验过程及结果。
①取250mL玻璃瓶2只,标号为A、B。在A瓶中放入15克捣碎的杏仁,加水浸湿,在浸湿的杏仁上放一张吸水纸,拧紧瓶盖,放置48小时后备用.B瓶中除不加杏仁外,其他条件与A瓶相同。
②48小时后,将10只0.3克重的蚱蜢平均分为两组,分别放入A瓶和B瓶,拧紧瓶盖。
③观察并记录蚱蜢的活动状态,结果如下表。
请回答:
(1)本实验对蚂蚱的选择有什么要求? 。
(2)实验结果表明,杏仁 (能、不能)杀死昆虫。
(3)有人认为蚱蜢不是杏仁杀死的,而是玻璃瓶中缺少空气而“憋”死的,你认为是否可能? 。为什么? 。
①取250mL玻璃瓶2只,标号为A、B。在A瓶中放入15克捣碎的杏仁,加水浸湿,在浸湿的杏仁上放一张吸水纸,拧紧瓶盖,放置48小时后备用.B瓶中除不加杏仁外,其他条件与A瓶相同。
②48小时后,将10只0.3克重的蚱蜢平均分为两组,分别放入A瓶和B瓶,拧紧瓶盖。
③观察并记录蚱蜢的活动状态,结果如下表。
| 60秒 | 70秒 | 80秒 |
A瓶:加入捣碎的杏仁,加水 | 活跃 | 不活跃 | 死亡 |
B瓶:不加杏仁,加水 | 活跃 | 活跃 | 活跃 |
请回答:
(1)本实验对蚂蚱的选择有什么要求? 。
(2)实验结果表明,杏仁 (能、不能)杀死昆虫。
(3)有人认为蚱蜢不是杏仁杀死的,而是玻璃瓶中缺少空气而“憋”死的,你认为是否可能? 。为什么? 。
某中学的科学兴趣小组探究从高处落下的小球从放手到落地的时间与哪些因素有关,大家经过讨论,提出下列猜想:

猜想1:小球从放手到落地的时间,可能与小球的质量有关。
猜想2:小球从放手到落地的时间,可能与小球的高度有关。
为了检验上述猜想是否正确,他们找来了精密计时器、刻度尺和几个质量不同的小钢球,进行实验,得到了下表数据:
(1)为验证猜想1,应选用序号为_____________的实验。
(2)为验证猜想2,应选用序号为_____________的实验。
(3)实验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上述实验的研究方法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猜想1:小球从放手到落地的时间,可能与小球的质量有关。
猜想2:小球从放手到落地的时间,可能与小球的高度有关。
为了检验上述猜想是否正确,他们找来了精密计时器、刻度尺和几个质量不同的小钢球,进行实验,得到了下表数据:
(1)为验证猜想1,应选用序号为_____________的实验。
(2)为验证猜想2,应选用序号为_____________的实验。
(3)实验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上述实验的研究方法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玉竹蛉是蟋蟀的一类,它们的鸣叫频率与温度有关,科学实验小组想探究玉竹蛉鸣叫次数与温度的关系。下表为兴趣小组以15秒为一个计数单位,记录了玉竹蛉鸣叫次数与温度的关系。
(1)实验得到的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一定温度范围内,玉竹蛉鸣叫次数可以当温度计使用,当15秒鸣叫次数为36次时,环境温度约为_____________℃。
温度(℃) | 10 | 15 | 20 | 25 | 30 |
鸣叫次数(15秒) | 12 | 21 | 30 | 39 | 48 |
(1)实验得到的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一定温度范围内,玉竹蛉鸣叫次数可以当温度计使用,当15秒鸣叫次数为36次时,环境温度约为_____________℃。
自2002年11月16日,中国广东佛山发现第一起后来称为SARS(非典型肺炎)的病例以来,中外科学工作者联合研究5个月的时间,于2003年4月16日找到了引起非典型肺炎的元凶——冠状病毒,中外科学工作者这种联合研究说明科学探究过程需要()
A.提出问题 | B.收集证据 | C.检验与评价 | D.合作与交流 |
今年国庆节期间,受60年来最大的台风“菲特”的影响,许多家庭的房屋出现了屋顶漏水现象。小红同学站在窗前看到对面人字形屋面上雨水在不停地流淌。她想,雨水在屋面流淌的时间与哪些因素有关呢?她提出了两种猜想:
(1)雨水流淌的时间可能与雨水的质量有关。
(2)雨水流淌的时间可能与屋面的倾角有关。
猜想是否正确呢?为此,她设计了一个如图的装置(斜面光滑且较长,倾角α可调),用小球摸拟雨滴进行了如下的探究活动。
(1)保持斜面的倾角α不变,换用不同的质量的小球让它们分别从斜面的顶端由静止释放,测出小球下滑的时间如表一。
表一
小红经过分析得出如下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改变底边的长度,多次改变倾角α,让同一小球从斜面的顶端由静止释放(如图),测出每次下滑的时间如表二。

表二
小红对上述数据进行了归纳分析,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实验可知为了减少雨水在屋面上流淌的时间。在建造人字形屋面时。屋面倾角应该以45°为宜。但实际建造房屋时,屋面倾角通常小于这个角,其原因之一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1)雨水流淌的时间可能与雨水的质量有关。
(2)雨水流淌的时间可能与屋面的倾角有关。
猜想是否正确呢?为此,她设计了一个如图的装置(斜面光滑且较长,倾角α可调),用小球摸拟雨滴进行了如下的探究活动。
(1)保持斜面的倾角α不变,换用不同的质量的小球让它们分别从斜面的顶端由静止释放,测出小球下滑的时间如表一。
表一
质量m/g | 3 | 6 | 8 | 12 | 20 |
时间t/s | 1.7 | 1.7 | 1.7 | 1.7 | 1.7 |
小红经过分析得出如下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改变底边的长度,多次改变倾角α,让同一小球从斜面的顶端由静止释放(如图),测出每次下滑的时间如表二。

表二
倾角α/° | 15 | 30 | 45 | 60 | 75 |
时间t/s | 1.9 | 1.6 | 1.2 | 1.6 | 1.9 |
小红对上述数据进行了归纳分析,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实验可知为了减少雨水在屋面上流淌的时间。在建造人字形屋面时。屋面倾角应该以45°为宜。但实际建造房屋时,屋面倾角通常小于这个角,其原因之一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学习吉他的演奏过程中,小明发现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是受各种因素影响的,他决定对此进行研究,经过和同学们讨论,提出以下猜想:
猜想1: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横截面积有关;
猜想2: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长短有关;
猜想3: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材料有关。
为了验证上述猜想是否正确,他们找到了下表所列的9种规格的琴弦,因为音调的高低取决于声源振动的频率,于是借来了一个能够测量振动频率的仪器进行实验。
(1)为了验证猜想1,应选用编号为____________等三根琴弦进行实验;为了验证猜想2,应选用编号为_____等三根琴弦进行实验。表中有的材料的规格还没有填全,为了验证猜想3,必须知道该项内容以便选用三根琴弦进行实验:请在表中编号G处填上所缺数据。______
(2)随着实验的进行,小明又觉得琴弦音调的高低与琴弦的松紧程度有关,为了验证这一猜想,必须进行的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猜想1: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横截面积有关;
猜想2: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长短有关;
猜想3: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材料有关。
为了验证上述猜想是否正确,他们找到了下表所列的9种规格的琴弦,因为音调的高低取决于声源振动的频率,于是借来了一个能够测量振动频率的仪器进行实验。
(1)为了验证猜想1,应选用编号为____________等三根琴弦进行实验;为了验证猜想2,应选用编号为_____等三根琴弦进行实验。表中有的材料的规格还没有填全,为了验证猜想3,必须知道该项内容以便选用三根琴弦进行实验:请在表中编号G处填上所缺数据。______
(2)随着实验的进行,小明又觉得琴弦音调的高低与琴弦的松紧程度有关,为了验证这一猜想,必须进行的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编号 | 材料 | 长度(cm) | 横截面积(mm2) | 编号 | 材料 | 长度(cm) | 横截面积(mm2) |
A | 铜 | 60 | 0.76 | F | 铜 | 80 | 1.02 |
B | 铜 | 60 | 0.89 | G | 铁 | | 1.02 |
C | 铜 | 60 | 1.02 | H | 纤维 | 100 | 1.02 |
D | 铜 | 80 | 0.76 | I | 尼龙 | 100 | 1.02 |
E | 铜 | 100 | 0.76 | | | | |
柿子有清热润肺,生津止渴,健脾化痰等功效。有时候买来的柿子还没熟透,还是青色的。这时候,妈妈就会把青柿子放到米缸里。过一段时间柿子就会从未成熟的青色变成红色.某科学兴趣小组进行了以下实验:
选取品种、大小、色泽、软硬相同、成熟度相似的柿子硬果实70个,分成7组,分别置于不透光的盒内,放置于不同的温度下,经过三天的时间,发现情况如下:
查阅资料:柿子越红越软就越熟。
(1)该兴趣小组是研究什么外界因素对柿子果实成熟的影响;
(2)该兴趣小组的实验结论是:
(3)该兴趣小组的实验中选取的柿子是品种、大小、色泽、软硬相同、成熟度相似的硬果实,这样做有什么好处?
选取品种、大小、色泽、软硬相同、成熟度相似的柿子硬果实70个,分成7组,分别置于不透光的盒内,放置于不同的温度下,经过三天的时间,发现情况如下:
组别 | 第1组 | 第2组 | 第3组 | 第4组 | 第5组 | 第6组 | 第7组 |
温度/℃ | 17 | 20 | 23 | 26 | 29 | 32 | 35 |
颜色 | 青色 | 青黄色 | 偏黄 | 有点红 | 泛橙红 | 偏红 | 红色 |
软硬 | 硬 | 硬 | 偏硬 | 有点硬 | 有点软 | 偏软 | 很软 |
查阅资料:柿子越红越软就越熟。
(1)该兴趣小组是研究什么外界因素对柿子果实成熟的影响;
(2)该兴趣小组的实验结论是:
(3)该兴趣小组的实验中选取的柿子是品种、大小、色泽、软硬相同、成熟度相似的硬果实,这样做有什么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