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治史
- 经济史
- 文化史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 秦始皇
- + 唐太宗
- 康熙帝
- 探索历史的奥秘
- 世界文化遗产荟萃
- 古代史(学科网)
- 高考热点专题
材料 贞观初,太宗谓侍臣曰:“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若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乱者。”贞观二年,太宗问魏征曰:“何谓为明君暗(昏庸)君?”征曰:“君之所以明者,兼听(听取各方意见)也;其所以暗者,偏信(只相信面之词)也。”贞观十年,太宗谓侍臣曰:“帝王之业,草创(打江山)与守成(守江山)孰难?”魏征对曰:“帝王之起,必承衰乱(天下破败混乱),覆彼昏狡(统治者昏庸害民),百姓乐推(老百姓拥戴新君),四海归命,天授人与(上天也支持眷顾),乃不为难。然既得(得天下)之后,志趣骄逸,百姓欲静而徭役不体,百姓凋残而侈务(奢靡浪费之事)不息,国之衰弊,恒(永远)由此起。以斯(此)而言,守成则难。”
——选编自《贞观政要》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太宗的治国理念。(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唐太宗。
材料一 吐蕃王朝灭亡后,古老的宫堡大部分毁于战火,加上雷击等自然灾害,布达拉宫的规模日益缩小……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布达拉宫的基本面貌,主要是公元十七世纪五世达赖喇嘛时期重建的白宫及其圆寂后修建的红宫。此后,历代达赖喇嘛又相继扩建,终成布达拉宫今日之规模。
——余茂智《布达拉宫——藏族古建筑的精华》
材料二 以文成公主和亲吐蕃为契机,唐太宗开启了汉文化大规模传入吐蕃地区的大门,其历史功绩可以和孔子创立儒学、占卜、历算、工巧等的贡献相媲美。——韩腾、石硕《从藏文史料对唐太宗的记载看藏族史学观》
材料三 清朝皇帝频繁地召见边疆民族各族王公、活佛、喇嘛、土司等上层人物,其中到北京觐见者,称为“年班”,到承德避暑山庄和木兰围场觐见者,称为“围班”……皇帝与他们共同宴享射猎,赏赐财物,笼络感情,从而达到了“来之乃所以安之”、“恩益深而情益联”的怀柔效果。——袁行霈主编《中华文明史》(第四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述布达拉宫的修建历程,并从布达拉宫的修建历程的角度,用一句话概括其历史价值。(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用史实说明唐太宗时期“开启了汉文化大规模传入吐蕃地区的大门”。
(3)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承德避暑山庄的政治地位。根据材料三,指出清朝边疆治理的特点,并以故宫中的某一建筑为例加以说明。
A.都带有浓厚的主观色彩故不足为据 | B.因两人皆为古代明君故可资参考 |
C.角度和结论相近故可进行比较分析 | D.可供借鉴但须结合当时当地之情势 |
材料 李世民曾明确表达过:“自有国已来,何处别造道观?凡有功德,并归寺家。”贞观十一年(637年),这位“皇帝菩萨戒弟子”突然一反常态,宣布“自今以后,斋供行立,至于称谓,其道士女冠,可在僧尼之前”。诏下之后,在社会上掀起了一场轩然大波。当时山东士族地主的力量相当强大,他们并不把以李氏为首的新统治者放在眼里。唐太宗需要追宗论祖,自称李老君,以抬高李家的地位。他借尊崇道教,集君权和神权于一身,以此抵消山东士族势力的社会影响。而在寺院经济中,佛寺的比重又远远超过道观,故佛教的经济力量和国家利益的矛盾更为突出。他宣布“先道后佛”,稍抑佛教之势,是为了使佛教的发展不要超过一定的限度,而绝不是要抛弃他所信仰的佛教。
——摘编自魏承思《试论唐太宗对佛教的态度》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李世民宗教政策变化的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李世民宗教政策的变化及其意图。
A.提出“示存异方之教” | B.在东突厥旧地设置羁縻府州 |
C.以尺尊公主和亲吐蕃 | D.设鸿胪寺接待少数民族首领 |
材料一 贞观三年,太宗派兵十万征讨东突厥,擒拿颉利可汗,东突厥十万余口尽数投降唐室,唐室将降部安置在东起幽州(今北京)西至灵州(今宁夏灵武)的边塞地区,设置州县并任命原东突厥贵族突利、阿史那思摩两人为都督以统理之。此外,东突厥诸酋长“皆拜将军、中郎将,步列朝廷,五品以上百余人”。
——摘编自王义康《唐代册封与授受四夷官爵试探》
材料二 康熙皇帝,在清代诸帝中,是一个最喜欢研究学问的人。他非常善于学习和创新,尊重汉族文化传统。凡儒家经典,程、朱著作,乃至历代史书,无不研习……一心想以古先圣贤及其学术来作厚风俗,正人心的工具。所用大臣多理学家,且都有卓特之行,扬名于一时。——周谷城《中国通史》
材料三 历史上每一次民族对峙、国家分裂之后,最终的结局仍是民族大融合与新的空前大统一国家的出现。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够保持发展上的连续性,为世界上所仅见,就在于文化认同与国家统一相辅相成。可以说国家统一的理念是中华民族与生俱来的胎记,是人们普遍的价值取向与理性追求。——摘编自《瞭望新闻周刊》
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一,概括唐太宗对东突厥民族政策的特点。
(2)据材料二,概括康熙帝尊重汉族文化传统的主要举措。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举措的作用。
(3)据材料三,分析中国大统一主流形成的内在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