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治史
- 经济史
- 文化史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 + 秦始皇
- 唐太宗
- 康熙帝
- 探索历史的奥秘
- 世界文化遗产荟萃
- 古代史(学科网)
- 高考热点专题
有学者统计,《史记》中有关汉人议论秦朝教训的记载“有作八十一处,其中指责秦始皇施行暴政有六十七次”,《汉书》也多次痛批秦始皇。这样的评论
A.根源于当朝统治者的需要 | B.导致秦始皇成暴政代名词 |
C.影响后世对秦始皇的评价 | D.成为研究秦制的主要依据 |
秦皇汉武是中国古代两位雄才大略的君主,其共同点是
A.结束分裂局面,创建统一帝国 | B.对内控制思想,对外抗击匈奴 |
C.取缔诸侯王国,加强中央集权 | D.依赖丞相决策,强化君主专制 |
下列史料来自《史记·秦始皇本纪》,其中划线部分


A.记录了秦朝焚书事件 | B.批判了秦朝焚书的暴行 |
C.为秦朝焚书进行辩护 | D.分析了秦朝焚书的影响 |
著名史学家钱穆认为:“秦之富强,得东方游仕之力为多,如商鞅、张仪、公孙衍、甘茂、范睢、蔡泽、吕不韦,皆东方人也,彼辈皆不抱狭义的国家观念。”钱穆意在说明
A.秦之人才资源远弱于东方六国 |
B.天下观念推动了统一国家形成 |
C.秦之富强得益于平民取代贵族 |
D.东方六国保留大量贵族制残余 |
对秦阿房宫的叙述在诗人笔下、历史文献和考古学上存在着巨大差异。对下表内容认识正确的是
杜牧《阿房宫赋》 | 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
司马迁《史记》 | “上(始皇)崩,雲其作者”;“(《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四月,复作阿房宫……七月。咸卒陈胜等反”,“三年……秦二世自杀”,“项羽引兵西屠咸阳。……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 |
李毓芳《阿房宫前殿遗址的考古收获和研究》 | 考古队对阿房宫的主要建筑前殿遗址进行发掘、勘探面积35万平方米。在其夯土台基及附近未发现秦代宫殿建筑中墙、殿址、壁柱、明柱、柱基石、廊道和排水设施等相关遗迹,未发现相应的砖瓦、瓦当等建筑材料,也未发现在当时被大火焚烧过的痕迹,而在秦都咸阳的宫殿建筑考古中则有被大火焚烧的痕迹。 |
A.文学作品中的史实都具有虚构色彩 |
B.历史研究必然带有浓厚的个人主观傾向 |
C.历史记载必须经过考古发现来证实 |
D.文献与考古互相辩驳利于还原历史真相 |
唐代文学家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指出:“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消灭)秦者,秦也,非天下也。”他旨在说明秦朝被“族”是由于
A.六国后代发动叛乱 | B.秦朝自身暴虐无道 |
C.秦朝推行分封制度 | D.秦朝建立皇帝制度 |
有学者指出,秦的苛政使其仅仅存在了十五年便烟消云散了,但是秦始皇的功绩在后来的中国古代历史中是无法被抹去的。他的“功绩”主要是指
A.建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 B.设立三公九卿制 |
C.暴政而亡为后世留下惨痛教训 | D.统一货币和车轨 |
下图是“商鞅铜方升”,其底部刻有诏令“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谦疑者,皆明壹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该诏令为商鞅变法时所刻 ②其字体为小篆
③能反映丞相的职责 ④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①该诏令为商鞅变法时所刻 ②其字体为小篆
③能反映丞相的职责 ④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④ |
千百年来,关于秦始皇的评说褒贬不一。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秦始皇在“匡饬异俗”中,既在坚决用法律手段强制推行秦国原有的社会礼仪和规范,又在探索用儒家伦理纲常对社会进行教化,以期秦朝统治长治久安。但是,因为独特的历史环境和个人因素,其统治思想发生了严重倾斜,倒向“严而少恩”的法家一边,致使其用法过度,教化无力,“仁义不施”。同时,秦始皇没有充分考虑六国百姓对新的法律政令的认同与否问题,而是雷厉风行地执行新法,急功近利。再加上秦始皇本人骄奢多欲,最终致使秦王朝暴虐而速亡,在中国历史上写下了令人遗憾的一章。
(1)据材料一,指出秦始皇“匡饬异俗”理念的变化,分析秦王朝“暴虐速亡”的原因。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秦始皇“是一位有眼光、有计划、有决心的政治家”的论断。
材料一 秦始皇在“匡饬异俗”中,既在坚决用法律手段强制推行秦国原有的社会礼仪和规范,又在探索用儒家伦理纲常对社会进行教化,以期秦朝统治长治久安。但是,因为独特的历史环境和个人因素,其统治思想发生了严重倾斜,倒向“严而少恩”的法家一边,致使其用法过度,教化无力,“仁义不施”。同时,秦始皇没有充分考虑六国百姓对新的法律政令的认同与否问题,而是雷厉风行地执行新法,急功近利。再加上秦始皇本人骄奢多欲,最终致使秦王朝暴虐而速亡,在中国历史上写下了令人遗憾的一章。
——党超《“匡饬异俗”:秦始皇重建社会文化新秩序的举措及其影响》
材料二 我们初读古代史,便把秦始皇当作暴君来诅咒……年事渐长,才知道这位被诅咒的皇帝,虽说野心太大,却是一位有眼光、有计划、有决心的政治家。他所欣赏的商鞅、李斯,都是法家韩非子这一派的人物,他们完成了有史以来真正的统一事业,他们所立下的政制,成为秦汉以后二千多年的规范。他所坑的乃是哄他求仙的方士,连儒士都不是。他所焚的书,只是诸侯各国的历史文献,他为了完成统一大业,把各民族的部落观念消灭掉,也是一种政策。而且把各种典籍,藏之内府,让儒士以吏为师,也是一种统制思想的方略。——曹聚仁《中国学术思想史随笔》
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一,指出秦始皇“匡饬异俗”理念的变化,分析秦王朝“暴虐速亡”的原因。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秦始皇“是一位有眼光、有计划、有决心的政治家”的论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