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治史
- 经济史
-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 +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 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 大众传媒的变迁
-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
-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 文化史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 探索历史的奥秘
- 世界文化遗产荟萃
- 古代史(学科网)
- 高考热点专题
中国服饰文化源远流长,素有“衣冠王国”的美誉。近代以来,受西方文化的影响,服饰发生了重大变制,下列体现中西合壁特点的服饰是
A.西装 |
B.中山装 |
C.长袍 |
D.马褂 |
2013年5月24日,千龙网发表题为《从大脚到多变:中国百年间女人美丽标准的变迁》的文章,介绍了20世纪中国女人美丽标准的变化轨迹。其中1900〜1909年间人们的标准是"会说洋话的大脚女人",其原因不包括
A.中西交流加强 |
B.戊戌变法引起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 |
C.五四运动引起社会观念的变化 |
D.留学生增加,中西文化融合程度高 |
如图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流行一时的广告海报。因为很难找到女模特,广告商只好找了两位长相秀气的男士化妆后拍了这张经典照片。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中国


A.国家衰弱导致审美趣味扭曲 |
B.商业发展迎合市民文化需求 |
C.商业营销冲击国人的价值观旧 |
D.传统文化观念影响根深蒂固 |
近代以来,我国社会生活和科学技术都有很大的变化和长足的发展。回答下列小题
【小题1】1912年,中国社会的生活场景中不可能出现的是
【小题2】李四光是我国20世纪杰出的科学家,他对祖国的贡献是
【小题1】1912年,中国社会的生活场景中不可能出现的是
A.看中国人自己创办的报纸 | B.通过发电报与家人联系 |
C.观看国产有声电影 | D.利用火车运输物资 |
A.研究两弹一星 | B.为我国勘探石油提供了理论依据 |
C.培育出高产水稻 | D.研制出巨型计算机 |
腾讯历史频道推出《转型中国1864-1949》系列原创策划。策划以年份为单位,逐一梳理近代史关键命题。下列各项中可以作为1920年年度事件的是
A.国共关系由合作走向破裂 | B.中国出现首个电报机房 |
C.无线电台开始引入中国 | D.中国首条空中航线开通 |
1876年,有上海人向《格致汇编》杂志社反映:“本处出卖之牛乳常有加水谋利之弊,因牛乳华人原用以为补养之物,现余所食者得其补力甚少。”此人询问:“西国有法能查出牛乳中所加水数否?”杂志社答复:西方一是“用浮表”,二是“试其乳所分出之乳油”。这折射出
A.政府注重对公共卫生监管 |
B.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 |
C.国人道德素质有所滑坡 |
D.中国媒体注重科学研究 |
1912年以后,跪拜、作辑等礼节方式被鞠躬、握手所取代,“大人”“老爷”等称谓被“先生”和“君”所取代。带来这种礼仪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中国教育的发展 | B.民国政府的倡导 |
C.领袖的个人决策 | D.底层民众的呼声 |
下列竹枝词中,不能反映晚清时期新的社会风尚的是
A.门外电灯明似昼,陕西巷深醉琼林 |
B.眼前报馆如林立,不见“中央”有“大同” |
C.衣裳朴素荣幽静,程度绝高女学生 |
D.十三行畔搬洋货,如看波斯进宝图 |
电视剧《霍元甲》展现了祖籍天津的武术家霍元甲(186l~1910)在上海租界设武馆、打擂比武的生活经历。当时,霍元甲可能见到的社会现象是
A.长袍马褂与西服革履并行不悖 |
B.《申报》登载着武昌起义的要闻 |
C.轮船招商局在广播上做广告 |
D.公司职员坐公共汽车上班 |
1890 年前后,一位居住浙江余姚蒋村的小地主,从蒋村坐木船到宁波要花三天两夜,从宁波乘轮船到上海,路虽然远十倍,但一夜之间就到了。受此刺激,他后来要自己的儿子离开私塾到教会学校读书,学习西方制造。材料主要反映出
A.近代中国人的物质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
B.西方工业品的输入影响到民众生活习俗 |
C.交通工具的进步推动人的思想观念转变 |
D.上海与浙江等周边地区的交通非常发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