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 筝
柳中庸(唐)
抽弦促柱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
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
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
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
【小题1】以下选项对这首诗理解 有误的一项是( )A.首联中“抽弦促柱”点出弹筝的特殊动作,诗人凝神地听着,听之于耳,会之于心。“听”是此诗的“题眼”,底下内容,均从“听”字而来。 |
B.颔联巧妙地把弦上发出的乐声同大自然的景物融为一体,顿时使悲怨的乐声,转化为鲜明生动的形象。 |
C.中间两联所构成的形象,淋漓尽致地描摹出筝声之“美”,使人耳际仿佛频频传来各种声音。筝弦与心弦同声相应,诗人正是怀着这愉悦之情听筝的。 |
D.诗中重点写“声”,却又不直接写“声”,没有用一个象声词,而是着力刻画各种形象,唤起读者的联想,使人见其形似闻其声,显示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 |
湖口望庐山瀑布水①
张九龄
万丈红泉落,迢迢半紫氛。
奔流下杂树,洒落出重云。
日照虹霓似,天清风雨闻。
灵山多秀色,空水共氤氲。
注:①湖口:即鄱阳湖口,当时归洪州大都督府管辖。湖口遥对庐山,能见山头云雾变幻及瀑布在日光映照下闪耀的色彩。庐山,在今江西省。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人取大略细,浓墨重彩,渲染烘托,写出了一幅雄奇绚丽的瀑布远景图。 |
B.首联使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庐山瀑布的瑰丽险壮及迷蒙神奇的气象。 |
C.瀑流从重云外奔流而下,穿过层叠的古木,坠入涧谷,展现了它的动态美。 |
D.瀑布来自高远,穿过阻碍,摆脱重云,得到光照,作者照实而写,并无深意。 |
小寒食舟中作①
杜甫
佳辰强饮食犹寒,隐几萧条戴鹖冠②。
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
娟娟戏蝶过闲幔,片片轻鸥下急湍。
云白山青万余里,愁看直北是长安。
(注)①此诗是杜甫(712年~770年)于770年春羁留长沙时所作。②鹖冠:传说为楚隐者鹖冠子所戴之冠。【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寒食那天诗人在异乡水上行船,他强打精神饮酒,吃着冷食,靠着几案休息。 |
B.远眺舱外江水浩浩荡荡,岸边百花盛开,诗人因为年老眼花故有雾中看花之感。 |
C.第三联描写蝴蝶翩翩起舞,鸥鸟轻快飞翔,乐景乐情,诗人为眼前美景所陶醉。 |
D.全诗写景先由远到近,后由下到上、由近到远,转换非常自然,境界阔大深远。 |
秋风(其二)
杜甫
秋风淅淅吹我衣,东流之外西日微。
天清小城捣练急,石古细路行人稀。
不知明月为谁好,早晚孤帆他夜归。
会将白发倚庭树,故园池台今是非。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的第一句直陈题目,写秋风的声响,又以“我衣”二字代人入境,让人似感身上寒意,为全诗奠定基调。 |
B.第二句和“不尽长江滚滚来”都表达了时光流逝、岁月无多的感伤,都营造了压抑衰飒、凄婉悲苦的氛围。 |
C.颔联重在写秋城日默之景,视觉与听觉相结合,作者眼之所见,耳之所闻,处处暮景,借景抒情,寒冷凄绝。 |
D.尾联中“白发”运用借代的手法,代指白发苍苍的自己;“庭树”化用陶潜《归去来兮辞》中“眄庭柯以怡颜”。 |
万里桥①江上习射
陆游
坡陇②如涛东北倾 ,胡床③看射及春晴。
风和渐减雕弓力,野迥遥闻羽箭声。
天上欃枪④端可落,草间狐兔不须惊。
丈夫未死谁能料,一笴⑤他年下百城。
注释:①万里桥:在成都城南锦江上。②坡陇:起伏不平的坡地。③胡床:一种可以折叠的轻便坐具,也叫交椅、交床,由少数民族地区传入,故名。④欃(chán)枪:彗星的别名。古人认为它的出现定有兵乱,这里代指金兵。⑤笴(gǎn):箭杆,代指箭。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上句写景,诗人眼中高高低低的丘陵犹如起伏的波涛奔流而下,别具壮阔的气势。 |
B.首联下句点题,诗人在晴朗的春天观看江上将士们演习射箭,陶醉于春日的闲适和愉悦。 |
C.颔联上句写春风和软,弓箭力量减弱;下句写将士们膂力不凡,长箭的声响远处可闻。 |
D.本诗紧扣“射”字,以景起兴,继而叙事,再转入议论抒怀,有陆游豪迈雄健的诗风。 |
题衡阳泗州寺
张抃
一水悠悠百粤通,片帆无奈信秋风。
几层峡浪寒舂月,尽日江天雨打篷。
漂泊渐摇青草外,乡关谁念雪园东。
未知今夜依何处,一点渔灯出苇丛。
[注]张抃,唐朝将领,滑州(今河南滑县东)人。雪园,汉朝梁孝王刘武所建,故址在今河南省商丘市东。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中的“悠悠”一词写出“一水”的多种情态:悠长、从容不迫地流淌等。 |
B.“几层峡浪寒舂月”写汹涌的峡浪冲荡着倒映在水中的明月,“舂”字颇具表现力。 |
C.尾联与“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一样,运用点染,用景物来渲染情感。 |
D.全诗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前四句主要是虚写,后四句主要是实写,拓展了表现空间。 |
始闻秋风
[唐]刘禹锡①
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
五夜飕飗枕前觉,一年颜状镜中来。
马思边草拳毛②动,雕眄③青云睡眼开。
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
[注]①本诗写于诗人晚年。②拳毛:即蜷毛,马毛拳曲貌。③眄:斜视。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中的“我”可理解为有情的秋风,当它重返人间,就去寻找一年未见的“君”,也就是诗人,此处的形象塑造可谓别出心裁。 |
B.“看黄菊”“听玄蝉”,诗人用秋日特有的风物点出了秋风去而复还的时令,也借助玄蝉表露了自己高洁自守的情操。 |
C.颔联诗人从自己的角度来写,五更听到风声醒来,对镜感叹自己容貌之变化,和首联相接,仿佛是在畅叙别情。 |
D.尾联中的“君”指秋风,而“扶病”二字则解释了“一年颜状镜中来”的原因,脉络清晰,结构严谨。 |
疏雨
韩偓
疏雨从东送疾雷,小庭凉气净莓苔。
卷帘燕子穿人去,洗砚鱼儿触手来。
但欲进贤求上赏,唯将拯溺作良媒。
戎衣一挂清天下,傅野非无济世才。
(注)傅野:殷代名相傅说曾筑室于傅岩之野,后用“傅野”借指贤人隐居的草野。【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迅疾的雷声仿佛是被疏雨送走,“送”字将疏雨描写得富有情趣,极具表现力。 |
B.疏雨为小院带来凉意,莓苔如洗,既写出了环境的清幽,也孕含了诗人的感受。 |
C.诗人卷帘时,燕子从身旁飞过,洗砚时,鱼儿触手可及,画面宁静祥和,充满生机。 |
D.尾联用典,含蓄蕴藉,意在表明诗人想要脱去戎衣,像傅说一样隐居草野。 |
湖口望庐山瀑布泉
张九龄
万丈洪泉落,迢迢半紫氛。
奔流下杂树,洒落出重云。
日照虹霓似,天清风雨闻。
灵山多秀色,空水共氤氲。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瀑布从高山半空中直泻而下的情状,是从湖口远望所见庐山瀑布的全景。 |
B.“万丈”状瀑布之长,“洪泉”状瀑布之壮,“落”字似不着力却自有雷霆万钧之势。 |
C.颔联承“洪泉落”,借杂树、重云等景物衬托瀑布直泻而下时冲决一切的气势与力量。 |
D.尾联渲染岀庐山天空水汽合而为一的空灵意境,表达了诗人渴望归隐山林的超逸襟怀。 |
归园田居•其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小题1】下列对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充分体现陶渊明诗歌“质而实绮,癯而实腴”的特点,质朴中见精巧,平淡中见深味。 |
B.“守拙归园田”一句,“ 守拙”呼应“少无适俗韵”,“归园田”呼应“性本爱丘山”。 |
C.“方宅十余亩”至“鸡鸣桑树颠”八句运用视听结合、远近结合、细节描写等手法,描写了一幅安宁、恬静的田园生活画面。 |
D.“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中的“自然”,既是指田园生活自然环境,又是指顺适本性的生活状态。 |